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太行山区初生核桃林下间作套种谷子种植密度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选用张杂谷5号、张杂谷8号、张杂谷16号为参试谷子品种;设45万/hm~2、60万/hm~2、75万/hm~2、90万/hm~2、105万/hm~2 5个种植密度;5月25日、6月20日、7月15日3个播期。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90万/hm~2、90万/hm~2、75万/hm~2下达到最高产量,为6303.0kg/hm~2、5808.0kg/hm~2、6803.0kg/hm~2。3个品种均在播期6月20日时产量最高,分别为5631.5kg/hm~2、5309.5kg/hm~2、6557.0kg/hm~2;播期7月15日时产量最低,分别为1726.5kg/hm~2、1802.5kg/hm~2、1734.5kg/hm~2。随着播期推迟,参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相同且同一品种不同播期产量间差异性显著。提出了在当地条件下3个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期,为初生核桃林间作种植谷子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高产小麦品种淮麦33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群体调控和氮肥管理策略,以淮麦33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淮麦33的籽粒产量均有显著影响。5个播期中,10月11日播种的籽粒产量最高,10月1日、10月21日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10月31日播种产量明显下降,11月10日播种产量下降最多。密度为225万?hm-2时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和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同时,增加氮肥用量和后期施肥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淮麦33产量,亦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1日播种、225万?hm-2基本苗、施氮量300 kg?hm-2,氮肥运筹5:3:2时淮麦33产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陕麦139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本试验采用5×5的播期播量设计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陕麦13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中旬播种,播种量8~9 kg/667 m2时,陕麦139产量可以达到500kg/667 m2。播期播量对陕麦139成穗数的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裂裂区设计,以强筋小麦临优145、临汾138、临优2069和中筋小麦临优2018、临汾139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基因型对产量性状影响不明显,但播期和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调控效应。主茎分蘖成穗并重型品种临优145和临优2018最佳播期10月3日、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8.16万/hm2和313.77万/hm2;主茎成穗为主型品种临汾138最佳播期10月1日、最佳种植密度375.00万/hm2.3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分别达到了7573.43kg/hm2、8202.52kg/hm2和8390.34kg/hm2。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作用力为:播期>基因型>种植密度。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的灌浆进程符合一元三次方程,分别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随播期推迟,小麦的最高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起始生长势提高,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延长,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灌浆速率影响较大,而对灌浆持续期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临优145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而临优2018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鄂北小麦新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清 《中国种业》2016,(7):39-41
为指导鄂北地区农民更好地种植小麦新品种,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郑麦9023为对照,连续2年考察了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区间内,鄂麦580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密度对其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子粒产量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时达到最高;在该密度区间,郑麦9023和漯麦6010在对应时期的单株生物产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而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明确了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8.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 kg/hm2、120 kg/hm2和180 kg/hm2)三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 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 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 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 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品种,利用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稻茬小麦的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NUR)受播期、密度、施氮量组合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对小麦NUR效应表现为氮肥播期密度。在试验条件下,实现高产和高NUR目标,三因素有多种组合模式,其中播期10月28日至11月2日+密度160~180万株hm–2+施氮量200 kg hm–2的组合,其产量为6800~7200 kg hm–2,NUR大于42.0%(最大值为44.8%),可靠度达到95%;播期10月21日至27日+密度120~150万株hm–2+施氮量190~225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6200~7000 kg hm–2,NUR达41.0%以上;播期11月3日至11日+密度210~240万株hm–2+施氮量190~210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5900~7250 kg hm–2,NUR达3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关中中部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和播量,为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6年在关中中部灌区以‘西农5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西农509’目标产量为8250~9750 kg/hm~2时,适宜播期10月12—18日,适宜播种量125.3~154.0 kg/hm~2,播期与播量互作效应最佳处理的播期为10月12日、播种量为136.8 kg/hm~2,产量可达最高9265.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西农509’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早播且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  相似文献   

11.
臧鑫 《中国种业》2016,(11):45-46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淮麦33为研究材料,采取播期、播量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2、A3B5产量最高,淮麦33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22.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在平播、65cm垄作、110cm垄作方式下,研究9、13、17、21、25万株/hm~2密度对小豆子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在9万株/hm~2时最高,110和65cm垄作主茎荚数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处理对小豆百粒重的影响较之对其他性状(分枝数除外)稍小,不同种植方式随密度增加小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豆荚和子粒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平播和65cm垄作在17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 387.67和1 723.53kg/hm~2;110cm垄作条件下,21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为1 901.07kg/hm~2;故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密度21万株/hm~2为小豆适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对泛麦7030的生育进程、苗期生长、群体数量、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泛麦7030的群体性状和产量因素有重要影响,推迟播期,小麦整体上呈规律性推迟,抽穗后差异越来越小;增加播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降低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泛麦7030在不晚于10月31日播种、播量120 kg/hm2和172.5 kg/hm2水平上产量较高,且在晚播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小麦播量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百农418’小麦群体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置6个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450万、525万、600万苗/hm~2,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百农418’小麦的高产潜力与抗倒伏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成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继续增加,成穗数转为下降;种植密度与成穗数呈对数曲线关系(y=259.3lnx-859.7)。低密度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增产显著;高密度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增产不显著直至减产;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函数关系(y=5024+22.12x-0.022x~2)。种植密度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效应表现为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增加穗数,但穗粒数、千粒重随之下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综合考虑高产潜力发挥和规避倒伏风险,‘百农418’小麦超高产栽培,黏壤土10月10日播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525万苗/hm~2;种植密度超过525万苗/hm~2,存在较大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6.
限灌条件下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播期播量行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7.
泛麦8号的适播期为10月5日到10月19日,密度在5到33万产量差别不大。10月26日以后播种,应酌情适当加大密度到26万以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播期、基本苗对小麦新品种阜麦936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阜麦936播期弹性大,10月上中旬至11月初播种,只要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最适播期10月18~23日.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基本苗,10月15日以前播种.基本苗120万~150万/hm^2;10月中下旬播种基本苗应在150万~240万/hm^2:11月上旬播种基本苗240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及密度,以半蔓生型和直立型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密度绿豆群体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绿豆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单荚粒数大体逐渐下降,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大体先升后降。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半蔓生型品种在种植密度为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若晚播应加大种植密度到27~30万株/hm~2;直立型品种适宜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晚播,适宜种植密度为27~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