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以含有RD29A目的基因和NPTⅡ筛选基因的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GV3101和EHA105侵染饲用型四倍体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和红叶石楠(Davidson Photinia)的组培苗叶片,研究3个树种对根癌农杆菌菌株和不同抗生素(替门汀和头孢霉素)的敏感性、以及根癌农杆菌菌株对3个树种的侵染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不同根癌农杆菌株和不同抗生素种类均对转化效果产生明显影响,红叶石楠是最佳受体材料,3个菌株侵染后的平均抗性愈伤率为37.0%,其次为国槐,四倍体刺槐最低;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侵染能力最强,3个树种的平均抗性愈伤率达到33.3%、平均分化率达到17.6%;替门汀对农杆菌侵染后的红叶石楠组培叶片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国槐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国槐叶盘转化法,在建立修饰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ck)转化体系过程中,对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槐叶片需在黑暗条件下在MS培养基上预培养5天,农杆菌菌株选用GV3101,农杆菌共培养3天较合适;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约为0.7,感染时间10 min;侵染前的菌液和共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AS)对国槐遗传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以头孢霉素(Cef)500mg·L-1最好.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证实sck基因已整合到国槐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3.
尾赤桉DH201-2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建立的尾赤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camaldulensis)DH201-2无性系高频再生体系为基础,利用GUS染色组织分析法研究了根癌农杆菌菌株、农杆菌预培养时间、浸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尾赤桉茎段和叶片外植体遗传转化的影响,探讨了适宜尾赤桉转化的卡那霉素和抑菌抗生素头孢塞污钠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较优的转化条件是:采用农杆菌菌株GV3101,以茎段为受体材料,经过预培养6 d,在光密度OD600=0.5的菌液中浸泡30 min,然后转移到共培养培养基中共培养4 d,再转移到含90 mg/L卡那霉素和300 mg/L头孢噻肟钠的筛选培养基上,进行转化植株的再生,同时在共培养培养基和菌液中添加100 μM的乙酰丁香酮能够提高茎段外植体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南林95杨叶片遗传转化体系,以南林95杨叶片为外植体,采用均匀设计U12(12×63),利用组织化学染色定位法,根据GUS基因的瞬时表达量,研究了农杆菌浸染时间、农杆菌菌液OD600值、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等4个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相关的线性回归方程,并优化了南林95杨叶片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即农杆菌浸染时间35 min、农杆菌OD600值1.1、共培养时间4 d。  相似文献   

5.
张小平 《绿色科技》2020,(5):105-109
以兰州百合、OT型百合“木门”及东方百合“索邦”试管鳞茎的鳞片为外植体,在分别添加不同浓度头孢噻肟钠(Cef)、卡那霉素(Kan)和潮霉素(Hyg)的芽诱导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抗生素及其浓度对百合鳞片存活及再生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为百合遗传转化和组培过程中细菌污染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Cef对百合鳞片再生的影响较小,300 mg/L的Cef可用作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及组培快繁过程中细菌污染的脱菌剂;Kan对百合鳞片再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兰州百合最适宜的筛选浓度为40 mg/L,而“木门”和“索邦”适宜的筛选浓度为100 mg/L;Hyg对百合鳞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以Hyg为筛选标记进行兰州百合遗传转化时适宜的筛选浓度为25 mg/L,“木门”和“索邦”适宜的筛选浓度为35 mg/L。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的杜仲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杜仲叶片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研究愈伤组织对抗生素和抑菌剂的敏感性,探索影响农杆菌介导杜仲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最适转化因子水平,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杜仲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使杜仲成年植株外植体为受体的遗传转化成为可能,为杜仲基因功能的研究与定向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杜仲成年植株叶片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大量元素的MS培养基进行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确定最适培养基。在此基础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抗生素及抑菌剂,研究愈伤组织对其敏感性。以获得的叶片愈伤组织受体系统为基础,通过L_(16)(4~5)的正交试验,探索不同转化因子对农杆菌介导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瞬时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最适瞬时转化体系。使用获得的瞬时转化体系对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操作,筛选抗性芽,对抗性芽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与PCR检验。【结果】再生体系优化的结果表明,3/4大量元素浓度的MS培养基能够促进杜仲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及生长;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27μmol·L~(-1)NAA+4. 4μmol·L~(-1)6-BA,诱导率为83%±10. 0%;不定芽复壮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平均伸长长度为(2. 47±1. 33) cm。抗生素与抑菌剂敏感性试验表明,遗传转化的选择培养基中,抑菌剂头孢霉素的最适浓度为200 mg·L~(-1),筛选用的抗生素卡那霉素最适浓度为70 mg·L~(-1)。转化因子的正交试验表明,最适的农杆菌介导杜仲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转化因子组合为:预培养5天、侵染10 min和共培养3天。使用最适瞬时转化体系对约200个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操作,共筛选获得3个抗卡那霉素的抗性芽; GUS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US基因在抗性芽中得到了表达,PCR检测证明这些抗性芽中存在NPTⅡ基因。【结论】杜仲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27μmol·L~(-1)NAA+4. 4μmol·L~(-1)6-BA,不定芽复壮的最适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农杆菌介导的杜仲叶片愈伤组织瞬时转化体系为:预培养5天、侵染10 min和共培养3天,筛选培养基为3/4MS+0. 054μmol·L~(-1)NAA+4. 4μmol·L~(-1)6-BA+200 mg·L~(-1)Cef+70 mg·L~(-1)Km。利用此体系共获得3个抗性芽,PCR分析和GUS组织化学染色都表明T-DNA已整合到抗性芽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与植物纤维素合成有关的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导入喜树体内,并对影响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子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有效的喜树遗传转化体系。采用预培养的外植体在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10分钟,外植体与农杆菌侵染后在再生培养基上与农杆菌共培养三天,然后转入筛选培养基,获得了最佳的转化效率。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UGPase基因已经整合到喜树的基因组中。在最佳的转化条件下获得了 6%的转化效率。这个转化系统对于利用遗传转化对喜树进行遗传改良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根癌农杆菌介导Caz基因转化烟草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Caz基因转化烟草,将外源基因导入烟草愈伤组织,建成可诱导表达细胞质和细胞核CaM/CaM结合多肽的转基因烟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农杆菌的培养和稀释、植物材料与农杆菌共培养的程度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条件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楸树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建立有效的楸树遗传转化体系,为今后楸树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以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优的遗传转化条件,进而将外源基因转入到楸树基因组中。【结果】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梯度浓度的卡那霉素(Kana)进行选择压力筛选,在添加了60 mg·L~(-1)Kana的1/2 MS培养基中,楸树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为0.00%,存活率仅为5.71%,因此确定60 mg·L~(-1)为遗传转化的选择压。采用正交设计L18(37)进行农杆菌介导的楸树遗传转化试验,通过GUS化学组织染色统计瞬时表达率,正交试验直观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预培养时间为2天,采用农杆菌菌株EHA105、菌液浓度OD600值为0.7、添加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300μmol·L~(-1)、侵染时间为10 min,共培养时间为5天的条件下,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效率最高,且对转化效率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是乙酰丁香酮浓度和预培养时间。对浸染后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8个月的筛选培养,共获得32个抗性组织团,对其中15个增殖较多的抗性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表明86.67%的抗性组织团中有外源基因整合到楸树基因组中。内源激素水平会对植物体细胞胚分化产生影响,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促进体胚发生,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体胚发生有抑制作用。通过测定内源激素可知,转基因的抗性组织中内源CTK和ABA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而内源IAA和GA则显著高于野生型胚性愈伤组织,推测内源激素水平可能是转基因抗性组织体胚分化能力比较差的原因。【结论】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体系,对筛选获得的15个抗性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其中13个抗性愈伤组织中有外源基因的整合。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楸树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在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基因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基因中常用抗生素包括抑茵剂和选择剂两大类。两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不同。抗生素通常抑制植株的再生,也有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抗生素促进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除用于筛选转化体或筛选转基因成株外,选择剂还用于鉴定转基因植物种子纯度、对转基因植物后代进行遗传分析。重点综述了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基因中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选择剂应用范围与方法的新进展,并讨论了抗生素在植物转基因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获得抗病毒大花蕙兰种质资源,优化转化体系和鉴定方法.[方法]本研究克隆了齿兰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并构建了该基因的pBI121表达载体,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花蕙兰,尝试以巢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再生植株.[结果]优化了大花蕙兰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了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转基因大花蕙兰植株的方法,获得了32株转基因株(系).[结论]优化了以类原球茎为外植体的农杆菌介导转化大花蕙兰的方法,确定以5%~10%类原球茎存活时的抗生素(卡那霉素)浓度为筛选浓度;获得了转ORSV CP基因大花蕙兰植株;对大花蕙兰转基因植株检测时,巢式PCR较普通PCR更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已发展出遗传转化高等植物的一些新技术,其中有些技术如脂质体融合,微注射技术和电击导入都是基于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工作,而另一些技术是来自于植物界独特的天然转化系统,其中包括已知能遗传转化高等植物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的二个种,即致瘤农杆菌(A.tumefaciens)和发根农杆菌(A.rhizogenes),这二个种都能够将其致病质粒Ti或Ri所携带的DNA序列(T-DNA)插入到双子叶植物细胞核基因组中。pTi诱发寄主产生根基肿瘤,pRi诱发寄主产生毛状根。二者的差别可能是毛状根可以从毛状根培养物获得具有完整的T-DNA序列的有生育能力的再生植株,而从致病农杆菌(A.tumefaciens)菌株所诱发的肿瘤很难获得再生植株。因此,利用发根农杆菌(A.rhizogenes)pRi作为遗传转化高等植物的基因克隆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香樟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建立香樟胚性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以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转化效果;50 mg·L-1的潮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有很好的筛选效果;根癌农杆菌OD600为0.6时,能获得较高的转化率;侵染时间提高为40min时,对提高转化效率有显著的效果;共培养3 d能够得到较好的转化效率.对转基因香樟愈伤组织进行PER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香樟胚性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杂交构树的组培效率,以蒺藜苜蓿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克隆蒺藜苜蓿目的基因AAT,构建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方法将目的载体转入杂交构树组培叶片中,优化组培相关体系配比,抗生素筛选配比,RT-PCR和定量PCR检验重组植株.结果表明:最佳灭菌体系为75%乙醇消毒20 s,0.3%HgCl2消毒15 min...  相似文献   

1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淡紫拟青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选择植物线虫生防真菌淡紫拟青霉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建立以G418为筛选标记遗传转化体系.通过优化遗传转化条件,达到较高的转化效率:1000~2400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对转化子进行PCR验证,表明T-DNA已整合到淡紫拟青霉的基因组中,表型测定发现转化子的遗传表现稳定.农杆菌介导淡紫拟青霉突变体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对植物线虫致病性高的突变体、了解淡紫拟青霉的侵染过程和侵染机制提供基础,对培育更优良的植物线虫生防菌株,开发高效生防制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菌效果及对植物愈伤组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种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为对照,在离体条件下(LB培养基上)检测了2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不同农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考察了这4种抗生素对烟草和水稻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MIC和MBC均在0.2 mg.L-1以下,对于农杆菌的抑制效果要远远强于对照的头孢霉素类抗生素。而且这4种抗生素对愈伤组织生长没有明显负作用,且在一定浓度下可促进愈伤组织增殖。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我国需要大量人工林来满足木材需求,而速生林的木材品质有待改良。研究木材形成的基因调控是材性改良的基础。为加速鉴定木材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建立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瞬时转化体系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显微切片,观察1年生银腺杨84K休眠茎段水培下的形成层活动规律;以其作为瞬时转化受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 YGFP)作为报告基因,构建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真空渗透侵染方法进行84K茎段的瞬时转化。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农杆菌GV3101侵染浓度、真空渗透侵染时间、真空渗透侵染次数及侵染后培养时间进行优化。【结果】银腺杨84K 1年生枝条室温水培条件下可以解除休眠,形成层在水培15天左右活动已比较旺盛,并出现新分化的导管。培养约30天,木质部大量积累。这说明枝条经1个月时间可以完成形成层的分化、木质部的形成等木材形成的全过程。从形态上观察,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生长发育过程与正常树木没有差异。采用农杆菌介导真空渗透侵染方法,茎段及切片在激发光下可在形成层区域观察到绿色荧光,说明茎段转化成功。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分析,表明4个转化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依次为:侵染后水培天数真空渗透侵染时间菌液浓度真空渗透侵染次数。农杆菌介导真空渗透瞬时转化银腺杨84K茎段的最优组合是农杆菌重悬液浓度OD600为0.9、真空渗透侵染20 min、真空渗透侵染2次、侵染后水培15天。【结论】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银腺杨84K茎段真空渗透侵染瞬时转化体系。这一体系可快速鉴定参与维管组织分化相关基因的功能,有助于揭示木质部发育的调控机制。同时该方法也可为研究其他木本植物的木材形成相关基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稳定的食线虫真菌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插入突变体。[方法]介导的方法,以淡紫紫孢菌20-7的分生孢子为受体,将新构建的携带beta tubulin基因的质粒转化进入淡紫紫孢菌的细胞中,通过优化诱导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诱导培养时间、农杆菌终浓度OD660值、共培养AS的浓度、共培养时间和共培养温度等因子,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获得致病力不同的突变体。[结果]共培养过程中使用萌发孢子是成功建立淡紫紫孢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必要条件;淡紫紫孢菌萌发的孢子与农杆菌EHA105在25℃共振荡培养48 h时,且在共培养阶段当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g·mL-1(pH5.5)时转化效率最高,转化效率为1 200~3 200个转化子/106分生孢子,阳性抗性转化子比率为96%;转化子PCR表明,T-DNA已整合到淡紫紫孢菌的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验证表明,83.3%的转化子为T-DNA单拷贝插入;成功建立了可靠的淡紫紫孢菌的遗传转化体系,并从20个转化子中筛选到16个致病力变异的突变体。[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19.
以高羊茅(FestucaarundinaceaSchrebb)品系宾哥(Bingo)为材料,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高羊茅种子在9mgL-12,4-D作用下,获得胚性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农杆菌侵染,在30和50mgL-1的潮霉素浓度梯度下筛选,得抗性愈伤组织。组织化学染色法证实,uidA基因在抗性愈伤组织中表达:抗性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中分化得到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杂交法证实外源基因已导入到高羊茅植株中。图5参37。  相似文献   

20.
四倍体刺槐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所建立的四倍体刺槐高频再生体系为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以GUS染色组织分析法为依据探讨了影响转化效率的各种因素,建立了优化转化体系,结果如下:20mg·L~(-1)乙酞丁香酮可显著提高转化效率;菌液浓度OD_(600)值0.3~0.7、预培养2d为宜;转化后暗培养对转化效率没有影响。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成功地建立了高效、可重复的遗传转化体系,选择培养基上头孢霉素400mg·L~(-1)可有效地抑制农杆菌;卡那霉素50mg·L~(-1)时愈伤组织的白化死亡率达96.4%。经PCR检测,外源基因已成功的整合到植株的基因组DNA中,获得了15个转基因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