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解草木大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木是一种文化,一种大文化,至少在中国如此。假如将草木从中国的文化艺术品中抽掉,我怀疑剩下的将是一片褴楼,甚而是一片空白。《诗经》中直接以草木为名或涉及草木内容的篇目,至少在百分之。十以上。随便一翻,就可看到《卷目》、《本官》、价票有梅》、《她有苦叶》、《采芙》、《何草不黄卜…··首篇的《关难》,第五、六旬便是“参差符菜,左右流之”。“符菜”是一种很平凡的水生植物,那样早就入了诗;《本苫》中提到的“荣苔”,就是今天的车前子。古人认为它有治疗妇女不孕之症的功能,诗中的那一群一边唱着欢乐的歌,一边采…  相似文献   

2.
草木解读     
草木文化,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诗经》以草木人篇的至少有九成。信手一翻,《苤莒》、《卷耳》、《何草不黄》、《票有梅》……琳琅满目。首篇《关睢》便是“参差荇莱,左右流之”。“荇菜”乃普通植物,那样早便入了诗,足见草木与文化结缘之深。  相似文献   

3.
眼下的人读游记、读名胜、读各种景物诗——包括田园诗、草木诗、风月诗、恕我直言,越写得美越写得假,充满着强造、人为之意。道理很简单:大自然本身已经失去了原质原色。读这样的诗、文,书,远不如回过头来去读久已成为古籍、古典、古诗、古文的“原品”。那些文化品...  相似文献   

4.
威海海军职工疗养院是游客游憩、疗养俱佳之所,绿化改造设计以“生态学”为指导,突出海滨地域文化特色,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使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山、水、居”浑然天成,着力体现“将庭院轻放于自然中”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森林蔬菜又称山野菜,生长在森林、山坡、河岸、灌丛之中。它在漫长的自然生境更替中生存、繁衍,因此具有抗性强,病虫害少,天然纯净,无污染的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不断的变化,人们开始崇尚天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渴求一种来自自然的享受。森林蔬菜已被世界公认为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它不仅走进了城市居民的千家万户,也成为宴请酒席中的美味菜肴,是饭店、宾馆盘中的新宠。  1991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开发“绿色食品”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强调“要采取有效措…  相似文献   

6.
山与饮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山是自然存在,是由土壤、岩石等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海拔高度和理化性质的客观实体。它是孕育森林及各种生物、动物的场所。饮食,通常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从大自然中获取可维持人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食物并加以利用的一种行为。它属主观能动性行为范畴。山与饮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黄山脚下的徽州人,世世代代与“山”存着不解之缘。他们选择“山厚、山青、水秀”,“背山面水”之处建筑居住村落,繁衍生息。山赋予了人们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黄山古文化。其中饮食文化这束奇葩也愈发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7.
草木解读     
草木文化,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诗经》以草木入篇的,至少有九成。信手一翻,《卷耳》、《何草不黄》……琳琅满目。首篇《关睢》便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莱乃普通植物,那样早便入了诗,足见草木与文化结缘之深。屈原诗文遍及草木,以“香草喻“君子,借“萧艾讽“小人,以至后人曾写《屈原草木考》专著。孔子纵论学《诗》意义时,念念不忘的也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当一名华夏少女在河边痴情热恋心上人,低吟《匏有苦叶》,借匏(葫芦)倾情时,西方的“奥德赛还漂荡在万里大洋。古代诗人不仅多以草木入诗,更以播绿为荣。诗圣杜甫安史之乱后来…  相似文献   

8.
山乡奇蛇     
山乡奇蛇谭玉久云南省红河南岸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与越南接壤,这里峰峦叠嶂、草木葱茏,各种野生动物“争奇斗艳”,各显神通,其中最使人惊奇的是半山地带和河坝地带的各种奇蛇。一种体如钢笔粗细的蛇,长不盈尺,皮呈铜红色,在夏季高温强光的时间里活动“猖獗”...  相似文献   

9.
人从森林走出来,由农村聚居到城镇,逐渐离开了大自然。作为自然的一员,人又不能脱离大自然,在漫长的人类长河中,人类写下了来自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最后回归自然的文明史。于是便创造出园林设计,以人工再造自然,恩格斯称为第二自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更有众多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从殷周时期的“灵囿”,作为中国园林的起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历经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唐宋写意山水园,形成独特风格的中国自然园林。我国大半国土是山岳,黄河长江水滚滚流淌,人们在崇拜自然到治山治水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崇尚山水的文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作品和理论著作。明末造园家计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结合自己的造园实践,创造了被称为中国园林艺术第一名著的《园治》,是集美学、艺术、科学于一体的中国古典造园专著,《园治》作品应当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图画”。园林绿化是融进自然美景基质,具有再创性审美价值的人文绿化境域,它既表明人类与绿色大自然密不可分的相依关系,又表明对大自然的认识与改造,再创自然环境的美好愿望,它是由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园林绿化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0.
寄情青山     
清明那天,置身在乡亲们亲植的茂密的树林时,心中倍感欣慰。儿时,家乡到处是茫茫林海.山翠绿,水碧清。当地有句谚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吃水”,当时没有体会,对“吃山”倒是体会颇深。家乡的山是宝山,山上有野菜、野果皆可充饥,有很多较为名贵的中草药,常常被民间“草药医生”挖来泡制捣碎与人医治“包毒”,很有功效:在当时我们认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林木资源,除用作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本身就是课堂孔子说,多读《诗经》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早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如果对应现代的学校课程,自然教育可以归类到小学的自然课或中学的生物课。其实,现代的自然教育内容远比《诗经》乃至中小学课本丰富得多。严格地说,自然教育属于博物学的范畴。古代说“博物不惑”,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多了才可以“不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收"与"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对于“人要征服自然”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哲学依据。该文通过对中国古典造园的思想背景、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园林建筑、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造景元素中“收”与“放”的分析,阐明了“收”与“放”的对比与联系在古典园林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风景园林的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末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会上发表的《巴黎宣言》说:“如果我们在新世纪想要取得成就,首先要向中尉两干零五十年以前的孔夫子学习。”这代表世界高级学者们对中国文化一致的认同和赞赏。中华民族以独特、悠久的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自成一风格。中华民族的文化总纲和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协调,以“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为追求的目标。这与西方强调人战胜自然的一面是不同的。尼罗河两岸出于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几何学。西方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园林设计多取几何罔案式。以至发展到提出“一切美都符合数学规律”的美学哲理。中国的管子则说:“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由建筑师或园艺师发展而来,中困虽也是建筑学与观赏园艺学的融汇,但所宗却是中国文学和绘画在历史发展赋予风景同林千丝万缕的影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中国园林概括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世界各国的风景园林有共性,更有民族性,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我们当着眼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风景园林传统的艺术特色,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计成在《园冶》中也强调“古式何裁,时宜得致”,这是具有发展观点的,要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4.
“水得山而媚”,“水以石为面”(郭熙《林泉高致》),造国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造园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自然山林可借,只得掇石叠山。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又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作出 “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国冶》卷一)  相似文献   

15.
<正>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2年出版,36.00元/册《东乡草木记》写故乡的草木,甚好。作者说"吾乡的草木正如吾乡之人,多为平淡无奇的品类,属于默默无闻的群体",但仍然有撰写的必要。Gilbert White的名著写的就是身边的大自然。现在一些声称热爱大自然的人,总是盯着遥远的他乡,却忘记了自己的故乡。这部书一定会为自己的故乡增色,在历史上留下印迹。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中国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建筑审美,这也是中国景观美学的核心思想。中国的园林艺术刻意追求一种纯自然的、生命的美感。中国的园林艺术实质上就是中国休闲文化的最生动的写照。对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荠菜     
荠菜虽是一种野菜,但历来都受到人们的赞美。《诗经·邶风·爷风》里,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骚人墨客对它更是揄扬备至。晋人夏侯湛作过《荠赋》,宋代陈达叟写过《甘荠赞》。苏东坡谓荠菜:“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  相似文献   

18.
最爱野菜香     
野菜,采集天地间灵气,吸取日月精华,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每一次品尝,都是和自然的亲密接触。野菜那些纯净、本真的鲜香,是自然的礼物,是我们绿色生活的气息,亦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爱的见证。从《关雎》中描绘了青春女子在灿烂春光中轻快地采集野菜,到《影梅庵记》中所忆董小宛善于腌制野菜,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野菜的采集和食用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9.
野菜情结     
一年四季生活在大山里,少不了要采食山野菜。山野菜种类繁多,有灌木嫩叶,也有野坡野地里杂生的蒿草类山野菜。灌木嫩叶种类较少,好吃,如刺老芽、刺五加叶等等,不仅绿色,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刺五加叶,长期食用,有醒脑、安神、营养心脏的功效。刺老芽是一种带刺灌木,俗称“刺鬼”或“老虎獠子”,春草发芽时节,其上多生嫩叶,初生时采食,不仅鲜嫩可口.且有营养。此种山野菜以多年生的灌木为最好,故称“刺老芽”,而不称其为“嫩芽”。除了这些灌木生的山野菜,就是满山遍野的山野菜一族了。如蕨菜、薇菜、黄瓜香、四叶菜、燕子尾、山菠菜、老山芹、柳蒿芽等等。经常上餐桌又便于采食的有十几种,据说可食的山野菜有近百种之多,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与自然是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强调“与浑成等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默契,是一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