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对41份冬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植株性状、穗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穗部性状间、产量构成因素与植株性状间、穗部性状与植株性状间均呈显著相关,说明通过穗部性状、植株性状间接选择产量性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水稻粒形与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营养品质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概述 ;对水稻稻米品质 (碾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外观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碾米品质性状与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营养品质性状 )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梨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形态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对产量影响较大的目标性状,结果表明:利用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可以确定合理的目标性,为性状的间接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奶牛繁殖性状(产犊容易度、排卵数)、体型性状(乳房性状、肢蹄性状、体型性状)、健康性状(体细胞和乳房炎抗性)和生产效率性状(生产寿命、泌乳速度等)等4类次级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份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植株性状、穗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穗部性状间、产量构成因素与植株性状间、穗部性状与植株性状间均呈显著相关,说明通过选择穗部性状和植株性状可以间接选择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6.
奶牛育种中的长寿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寿性状是奶牛育种中最重要的功能性状之一,除产量性状之外,长寿性状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由于遗传力低、数据分布特殊和性状表现晚等特点,长寿性状也是选育难度最大的性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起,长寿性状就进入了各国奶牛育种家的视野,针对长寿性状的研究持续进行;上世纪90年代后,各奶业发达国家陆续将长寿性状纳入其奶牛综合选择指数。目前,我国奶牛综合选择指数(CPI)中尚不包含长寿性状,对长寿性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奶牛长寿性状的有关研究,从性状定义、遗传评估方法、与其他性状的关系、遗传标记、性状选育策略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长寿性状的研究和选育情况。通过汇总有关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遗传相关的研究,阐述了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重点介绍了各主要奶业发达国家对长寿性状的选育策略。此外,本文还通过收集在我国奶牛群体中针对长寿性状开展的研究,概述了奶牛长寿性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长寿性状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可使用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遗传评估,包括线性模型、阈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随机回归模型等。长寿性状与产量、体型、繁殖、健康和管理类性状等存在低到中等的遗传相关,线性体型性状中,与泌乳系统有关的体型性状与长寿性状的遗传相关较高;繁殖和健康性状表现更好的奶牛,其长寿性状通常表现更好;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受牛群选育方向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群体中,长寿性状与同一性状的遗传相关不尽相同。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综合选择指数中均包含长寿性状,这些国家除了使用直接长寿进行选择之外,部分国家还同时采用间接选择的方法对长寿性状进行选育,常用于间接选择长寿性的其他性状主要包括泌乳系统、腰强度、尻角度、肢蹄和乳房炎抗性等。在不同群体中,均发现了大量与长寿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其中大多数标记都定位在已报道的与繁殖、疾病和体型等性状相关的遗传区域内。文章还提出了从数据收集、遗传参数估计、遗传标记挖掘、评估模型和选择策略探讨等方面针对我国奶牛群体进行长寿性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羊基因组测序、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重要性状(羊角性状、羊毛性状、体质量性状、肉质性状、繁殖性状、羊奶性状、抗病性等)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主要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羊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功能基因挖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50个绿豆地方品种的16个数量性状归成生育期、形态数量、产量构成、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性状等5组。结果表明,这5组性状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籽粒产量与其构成性状、形态数量性状的多元相关高丁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又高于与品质性状的相关,且分别决定了88.00%和88.40%籽粒产量的相关变异.产量构成性状与形态性状的典型相关高于与生育期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各性状组间在关联性上起作用的主要性状为籽粒产量、生育日数、茎粗、收获指数、荚粒数、百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等7个.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9份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材料为对象,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其产量性状(5个变量)、主茎性状(6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4组生态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主要靠每株有效角果数取胜,每株角果总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影响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重要的性状是主茎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主茎性状、分枝性状、角果性状4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结论]要提高我国西部地区栽培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重点要抓好主茎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要选择每株角果总数、每株有效角果数优良的油菜品种应重点从有效分枝数、株高、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果柄数等性状方面选择,要选择每角果粒数、千粒重优良的油菜品种应重点从果喙长度等性状方面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9份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材料为对象,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其产量性状(5个变量)、主茎性状(6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4组生态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主要靠每株有效角果数取胜,每株角果总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影响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重要的性状是主茎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西部地区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主茎性状、分枝性状、角果性状4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结论]要提高我国西部地区栽培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重点要抓好主茎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和角果性状;要选择每株角果总数、每株有效角果数优良的油菜品种应重点从有效分枝数、株高、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果柄数等性状方面选择,要选择每角果粒数、千粒重优良的油菜品种应重点从果喙长度等性状方面选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布于大豆(Glycine max)全基因组的90对SSR引物,对来自全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具有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血缘的10个大豆育成品种及其17个亲本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三类,即育成的大豆品种与其栽培大豆亲本聚为一类,野生大豆亲本在三类中均有分布;野生大豆亲本与栽培大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0.177 6野生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149 0栽培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092 9。表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应用遗传基础不同及遗传差异性较大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进行杂交选择,进而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大豆遗传多样性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连作大豆土壤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微生物3大类群中,细菌总数在整个大豆生育期内占绝对优势,重茬低于正茬,花期、结荚期尤为明显;放线菌数量总体变幅不大,花期、成熟期重茬高于正茬,而苗期则相反;真菌数量变化很大,重茬高于正茬,花期最为显著。在连作大豆根际土壤中,有益真菌减少,有害真菌增加。将真菌优势菌群中的尖镰孢菌、半裸镰孢菌和粉红粘帚菌回接大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导致大豆根腐病的发生,花期前后(38~50d)病症明显。3菌株毒素粗提物对大豆毒害性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发芽率显著降低,植株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3.
测定国内10种不同质量的豆饼、粕的PS和UA值,选择4种不同PS值的豆饼、粕进行试养试验,并就评定豆饼、粕质量的方法──PS和UA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S在66%~85%的饼、粕为加热适度,PS>85%为加热不足,PS<66%为加热过度。由不同PS值的豆饼、粕配制的无鱼粉日粮饲喂效果差异显著。饲喂加热适度、过生与两种过熟豆饼,肉仔鸡7周体重分别为2552g、2289g、2338g、2203g。以PS和UA为指标评定加热不足的豆饼、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对评定加热适度或过度的豆饼、粕PS比UA可靠。  相似文献   

14.
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的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所表现的抗蚜性与其植株形态有关。裸大豆2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20.00和32.87;有茸毛大豆3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17.78,23.44和13.50。24h连续观察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影响,在捕食者的数量和发育阶段相同的情况下,瓢虫幼虫捕食量在裸大豆植株上为6.5头/h,在有茸毛大豆上为3.6头/h。  相似文献   

15.
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尖细胞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但在核型上有差异,并有从野生大豆的较对称核型向栽培大豆的不对称核型过渡的趋势;从二者的核型推出试验中各大豆材料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野1052、野1055、野1057<野1058<野1060<苏85-6,这一结果与根据种子性状得出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野生大豆是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和提高栽培大豆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再用栽培大豆进行广义回交,已经培育出具有野生大豆细胞质的高产、高蛋白、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新品系,可作为大豆改良的亲本来源。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系及其亲本的DNA组成分析,明确了用栽培大豆与种间杂交后代回交应在早代进行,以便更多地保留野生大豆细胞核的遗传基础。比较了4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正反交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明确指出用野生大豆作母本拓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不仅可行,而且没有难于克服的不利性状,并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soybean into farming systems raises great concern that transgenes from GM soybean may flow to endemic wild soybean via pollen. This may increase the weediness of transgenic soybean by increasing the fitness of hybrid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threate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soybean populations. Although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between GM crops and wild relatives is dependent on many factors, the sexual compatibility (SC) determined by their genetic backgrounds is the conclusive factor. The considerabl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wild soybean populations may cause compatibi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 Thus, an evaluation of the SC between transgenic soybean and different wild soybeans is essential for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cultivated soybean–wild soybean transgene flow. The podding and seed sets were assessed after artificial hybridization using transgenic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as the paternal parent and 18 wild soybean populations as the maternal parents. Then, the average number of filled seeds produced in 200 flowers (AFS)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wild soybean under natural self-pollination as well as under artificial crossing with transgenic soybean. Finally, the index of cross-SC was calculated (ICSC) as the ratio of the AFS of wild soybean artificially crossed with transgenic soybean and the AFS of naturally self-pollinated wild soybea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fter self-pollination and crossing with transgenic soybean, the average podding rates of 18 wild soybean populations ranged within 96.50–99.50% and 4.92–18.03%, and the average filled seed numbers per pod varied from 1.70 to 2.69 and 0.20 to 0.4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proximately 89% of wild soybeans displayed either medium or higher than medium SC with transgenic soybean (ICSC>1.0%). This implied the high possibility of gene flow via pollen from transgenic soybean to wild soybean.  相似文献   

18.
大豆新品系抗大豆蚜虫筛选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豆生产田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依靠大豆蚜虫的自然发生、消长与危害,调查大豆叶部蚜虫群体数量,在370份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中筛选鉴定出高抗大豆蚜虫的材料77份,抗大豆蚜虫的材料64份。高感蚜虫和感蚜材料192份,田间不同品系抗感蚜虫差异明显,蚜虫对不同材料选择性较大,建议生产中可选择种植抗蚜材料,以减轻大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间、套作大豆种植模式作为目前南方大豆发展的新兴模式,在确保北方大豆生产,不与玉米等大宗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南方大豆的发展。综述了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大豆资源情况、南方大豆种植情况、荫蔽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及目前南方耐荫大豆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并认为,从DNA水平上鉴定大豆耐荫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认识和了解该类型品种耐荫性好,抗倒伏,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避虫等优良特征特性的遗传本质。为研究大豆耐荫遗传机制,寻找新的耐荫标记和间、套作专用型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干旱条件下大豆叶片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豆品种抗旱机制,筛选抗旱材料,以合丰42和合丰47为例,研究干旱对大豆叶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严重影响大豆的叶绿素含量、植株叶面积的大小等大豆叶片性状,进而影响大豆光合作用,导致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从而产量降低。干旱对大豆的影响机理分析,对大豆抗旱机制有更全面的了解。说明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对抗旱性及后期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每个与抗旱性有关的农艺性状对大豆抗旱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筛选大豆抗旱性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