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鸽副黏病毒病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流行的报道,由于国内尚无专用的鸽副黏病毒病的市售疫苗,大多养鸽场采用鸡新城疫Ⅳ系活疫苗每1个月或2个月饮水1次的免疫方法,但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有的鸽场仍有本病流行,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索鸡新城疫疫苗对鸽副黏病毒病的免疫效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本试验根据相关文献[1,2]报道,用鸡新城疫Lasota株(Ⅳ系)活疫苗、鸡新城疫CS2株(I系)活疫苗设计了两种免疫方法,选择曾有副黏病毒病流行的某规模肉鸽场进行了现场试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在该场进行了扩大试验,使鸽副黏病毒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鸽I型副粘病毒病的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4年冬,豫北某鸽场发生一种疑似鸡新城疫的疾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鸡新城疫十分相似,死亡率在20%以上。用标准ND病毒对病鸽作血清学检查,HI价平均为3.5log2。以鸽I型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作紧急接种,迅速控制疫情,从而诊断本病为鸽新城疫。用鸡新城疫系列疫苗预防,也有较好效果;但疫苗及接种方法不同,效果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1994年冬,豫北某鸽场发生一种疑似鸡新城疫(ND)的疾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鸡新城疫十分相似,死亡率在20%以上。用标准ND病毒对病鸽作血清学检查,HI价平均为3.5log2。以鸽Ⅰ型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作紧急接种,迅速控制疫情,从而诊断本病为鸽新城疫.用鸡新城疫系列疫苗预防,也有较好效果;但疫苗及接种方法不同,效果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鸽新城疫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鸽新城疫(New castle Disease)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主要临床特点是肠炎、下痢和神经症状,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是养鸽业的大敌,并常能同时引起鸡新城疫的流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次全球性大流行即是首先暴发鸽新城疫,然后造成世界范围鸡新城疫的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特禽和观赏鸟养殖业发展较快,各地开始陆续有发生鸽新城疫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鸽Ⅰ型副粘病毒(PMV—I)在世界许多地区引起野鸽和赛鸽的流行性神经性疾病。鸽 PMV—I病毒在抗原性上与鸡新城疫病毒(NDV)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应用常规抗血清进行 HI 试验发现两种病毒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反应性,但应用 NDV 病毒单克隆抗体可清楚地区分这两种病毒。已有报道鸽 PMV—I 病毒是鸡新城疫敏感鸡群发病的一个潜在病原。1984年英国几个商业鸡群爆发的类似鸡新城疫的疾  相似文献   

6.
鸽副黏病毒病(New castle Disease)是由鸽I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引起鸽子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并常能同时引起鸡新城疫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一)鸽Ⅰ型副黏病毒病 该病病原为鸽Ⅰ型副黏病毒,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很相似,故浴称鸽新城疫,是危害养鸽业主要的疾病之一。各龄期鸽子均有易感性,以乳鸽敏感性最高,主要是水样下痢和神经症状,剖检以颈部皮下、消化道、腺胃乳头和脑部充血、出血为特征。预防:每6个月颈部皮下注时1次鸽Ⅰ型副黏病毒灭活疫苗。如无肉鸽专用疫苗,可用鸡新城疫油孔剂灭活苗代替。  相似文献   

8.
鸽靳城疫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具有高度血清学交叉反应。本文研制的鸽新城疫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其保护率为100%。  相似文献   

9.
鸽副黏病毒病,又称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危害鸽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禽Ⅰ型副粘膜病毒引起鸽的急性传染病。鸵鸟、珍珠鸡、山鸡、鹧鸪均可感染。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鸽业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使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联合免疫乳鸽(30日龄以内)及成鸽,免疫后依据抗体水平不同将乳鸽、成年鸽分成不同抗体组水平,分别用鸡源新城疫强毒和鸽副黏病毒颈部皮下攻毒,观察乳鸽与成鸽的存活率。同时在攻毒后第3d、6d、9d、12d和15d分别采集喉头、肛门拭子,接种SPF鸡胚,测定排毒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乳鸽针对鸡源NDV和鸽源NDV的临界抗体值分别为:1∶32、1∶16;成鸽针对鸡源NDV和鸽源NDV的临界抗体值分别为:1∶32、1∶16;临界抗体值组鸽未出现排毒现象。该结果表明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联合免疫控制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既可以抵抗鸡源NDV病毒的攻击,也可以抵抗鸽源NDV病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1.
病死孔雀中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患新城疫的病死孔雀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能凝集鸡的红细胞,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试验测定鸡胚最小致死量(EMLD),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血凝素热稳定性,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及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为新城疫嗜内脏速发型毒株.  相似文献   

12.
鹅新城疫新型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城疫病毒的保护性抗原,就近年鹅新城疫的DNA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鹅新城疫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新城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更好地开展新城疫的免疫工作,选用国内4个厂家所生产的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商品蛋鸡,依据免疫前后、攻毒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和攻毒后对鸡群的保护力,评估4种ND油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3和4号疫苗组死亡保护力均为100%,而且3号和4号疫苗组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提升时间较早;而1号和2号疫苗组均有死亡,并且抗体水平与3号和4号疫苗组相比较低。由试验可知,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ND油苗质量参差不齐,免疫效果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La Sota株+HP株)中两种病毒的最佳甲醛灭活浓度和灭活时间,试验选取四种甲醛最终浓度0.1%、0.2%、0.4%、0.8%,分别对两种抗原进行灭活,在灭活10 h、12 h、14 h、16 h、18 h、24 h、30 h、36h、42 h分别取样,对每个样品进行灭活检验和血凝价测定。从试验结果得出,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最适合的甲醛浓度为0.1%,灭活时间为16 h;禽流感病毒(H9亚型HP株)最适合甲醛浓度为0.1%,灭活时间为18 h。  相似文献   

15.
观察雏鸡在免疫新支二联活疫苗后,间隔较短时间(5d),再对其进行鸡毒支原体活疫苗的免疫后,观察鸡群出现的临床症状。将50羽雏鸡随机分成5组,2组用不同途径免疫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新支二联活苗(商品名:芯之圣),2组免疫另一厂家生产的新支二联活苗,1组不免疫作为对照。5d后免疫组40羽鸡均免疫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鸡毒支原体活疫苗(商品名:领风),观察各组临床反应。试验表明,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芯之圣和领风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对双鸭山市内各区秋季集中免疫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鸡群进行免疫监测,结果显示,禽流感H5亚型抗体监测群体合格率为94.3%,禽流感H7亚型抗体监测群体合格率为95.2%,鸡新城疫抗体监测群体合格率为90.4%。参照农业部相关规定,灭活疫苗家禽免疫21 d后监测群体合格率要求≥70%,结果表明,秋季集中免疫禽流感和鸡新城疫抗体水平较高,具有很好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鸡新城疫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新城疫(ND)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疫病之一,采取科学的免疫方法是取得良好控制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鸽新城疫野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瑛  张长印 《畜牧与兽医》1998,30(5):198-200
对分离的G1、G2、G33株鸽新城疫病毒进行了电镜检查、致病性指数测定、血凝试验(HA),与鸡新城疫Lasota毒株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致病性试验。测得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分别为10-8.41,10-7.53,10-7.83;鸡胚最小致死量(LD)均为10-4;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80h,90h,96h;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1.60,1.50,1.55;分离毒株与Lasota毒株和其相应血清的交叉凝集抑制试验有明显差异。将分离毒株分别接种1月龄鸽各3只,4~10d全部出现典型神经症状,15d内死亡。结果表明所分离的3株病毒为鸽新城疫病毒,在抗原性上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一定差异,对鸡也有一定致病力。为制定防制措施,研制鸽新城疫疫苗,控制新城疫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保存年代的鸡新城疫活疫苗种毒HB1株(Ⅱ系)和F株(Ⅲ系)各3批进行了病毒含量测定和免疫原性试验。3批不同保存年代的鸡新城疫病毒HB1株和F株病毒含量均≥108.4EID50/0.1 mL,最小免疫量均≤2500 EID50。结果表明,鸡新城疫病毒HB1株和F株毒种在-70℃分别保存16年和19年,病毒含量和免疫原性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二〇〇〇年版)规定。  相似文献   

20.
鸡新城疫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致死率较高。目前,我国普遍采用以新城疫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该病的大规模流行。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个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是多种动物肠道内的常驻菌,因此其分布极为广泛,致病率也较高,并且多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通过开展病死鸡的病理变化检查、实验室检验以及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临床接诊的鸡新城疫及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进行诊断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兽医临床2种疾病的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