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甘蓝型油菜四种纯合芥酸基因型的双列杂交F_1、F_2和回交世代,按Hayman—Jinks方法进行了分析。t~2检验、b(Wr,Vr)回归分析及Wr—Vr的方差分析都表明,双列杂交F_1、F_2及回交世代的芥酸含量均不存在非等位基因互作,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作用较小。F_1代和回交世代其显性效应达显著水平,F_2代不显著,显性度为0.05—0.11,显性方向为正。芥酸存在一定的母性影响,其中又以F_1代最为明显。芥酸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高,除回交世代的狭义遗传力为96.8%外,其余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2.
在对两个组合的分离世代群体按芥酸含量高低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比较了回交和F_2群体中不同芥酸基因数目的各组间含油量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差异。回交世代不同芥酸含量的各组在产量和大多数其他性状上没有明显差异。F_2低芥酸(<2%)基因型的产量比芥酸含量在10%以上的其他各组低3.7—47.9%,含油量低0.8—10%,产量构成因素和一些形态学性状也表现较差。对这些结果在油菜单、双低育种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首次提出了在品质育种中应重视亚群体选择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1979年春,以法国低芥酸品种普里莫尔(Primor)为母本,湘矮B为父本,进行杂交转育,F_2代与湘矮A测交,选彻底不育株母本与父本单株成对回交,定性或定量分析父母本芥酸含量;采用三种方案寻找低芥酸不育材料及共低芥酸保持材料。同时,还用低芥酸恢复  相似文献   

4.
Cascade Cascade是由4个亲本(Indore、Sipal、ww827和Liraglu)复合杂交,于F_6中选育出来的甘蓝型冬性双低油菜新品种。其成熟种子的含油量≥42%,芥酸含量为2%,脱脂饼粕中的硫甙含量为9.7—23.4μmol/g  相似文献   

5.
李纯  吴继红 《作物研究》1990,4(4):33-34
华杂2号为我校育成的甘蓝型低芥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由低芥酸雄性不育系1238A和低芥酸恢复系85-恢10配制而成,其芥酸含量为1~2%,属优质杂交种。目前已在湖北省进行多点试种、示范。经过1988和1989两年25个点次正规试验,比高芥酸(芥酸含量40~50%)当家品种821增产2.5  相似文献   

6.
1978年以来,我们利用国外育成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含量,下同)油菜品种以及“全紫油菜”(1976年选自日本志贺不育系—“SCMS”的分离单株,经连续多代自交纯合,硫甙含量为0.06%)与常规良种“宁油七号”配置了多种类型的杂交组合。经过4个年度的工作,已经从三个来源不同的系统中分离出一批“双低”和“低硫甙”的株系材料。  相似文献   

7.
芥菜型油菜优质强优势杂交组合江矮D1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人工杂交将澳大利亚引进的低芥酸品系Zem-1的低芥酸基因导入芥菜型三系和云南地方优良品种,分别获得芥酸含量低、不育性状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江矮A和恢复系88—122。江矮A与88—122组配的杂交组合江矮D1优势强,株型较矮而紧凑,耐旱、耐瘠,适应性较广,高产稳产,油酸含量35.41%,亚油酸33.06%,芥酸2.39%,含油量43.48%,恢复株率95%以上。1995~1996年全省旱地区试平均单产2090.1kg/hm2,较昆明高棵增产76.2%,较芥油一号增产7.9%。  相似文献   

8.
从1986年开始,开展了降低芥酸含量,提高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提高抗病性,以杂优利用为中心的优质强优势杂交油菜的选育。育成了自交结实指数在1以下,不育株率100%,芥酸含量0.03-2.51%,亚油酸含量28.30-33.09%的89S181等6个不育系。育成了恢复株率97.92-100%的ZKC和89S016等5个低芥酸恢复系。 在三系配套的基础上,经测交,选育出亩产110.5-185.6公斤的5个强优势组合,组合的芥酸含量0.31-0.64%,亚油酸含量31.06-35.09%。并发现亚油酸含量亦有优势表现,6个F1组合的亚油酸含量,全部高于双亲平均值,有5个组合则超过高亲值。 5个强优势组合都导入了花叶苦菜(蔬菜芥菜)的抗病毒病性状(基因),经冬夏两季自然诱发鉴定,强优组合的发病率都低于邻近对照。优质、抗病、强优组合的选育研究已初告完成,1992年以后将陆续投产使用。  相似文献   

9.
芥酸(C_(22):1)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脂肪酸,未经改良的油菜品种含量较高,约为50%左右。由于芥酸的碳链较长,人体不易消化吸收,同时在肪脂酸总成分中占的比例较大,限制了营养价值较高的油酸(C_(18):1)、亚油酸(G_(18):2)的含量。因此,降低脂肪酸中的芥酸含量成为六十年代以来油菜籽品质改良的中心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巳先后育成一大批低芥酸新品种(系)。但由于低芥基因源自西德饲用油菜“Liho”,带来的问题是低芥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抗性差,产量不理想。我国油菜品种资源丰富,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  相似文献   

10.
自菜油中的芥酸和饼粕中的硫甙通过育种途径成功地得到改良(芥酸含量从45%左右降到1%以下;硫甙含量从每克脱脂饼粕含200μmol左右降到30μmol)以来,油菜品质改良的重点已转移到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也称多烯酸)育种上,即高亚油酸(>30%)、低亚麻酸(<3%)育种。 在低芥酸油中,目前亚油酸(18:2)含量偏低(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0%),而亚麻  相似文献   

11.
瑞典Svolov所有的甘兰型和白菜型油菜育种材料的芥酸都低于2%。芥酸低使得亚油酸含量增高,目前已从10%增加到22~23%。已发现含亚油酸35~40%的甘兰型油菜植株。冬性甘兰型油菜新品种“Quinta”其蛋白质含量此“Brink”高1.8%。 有一个春性白菜型褐籽品种具有较低的芥酸和硫葡糖甙,产量与“Span”相仿。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低芥酸油菜雄性不育材料117AB为母本与双低品种(系)杂交,通过F_2可育株自交测硫甙,F_3可育株与不育株成对测交或F_3可育株再测硫甙,F_4成对测交,能有效地选育出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系。再以此双低不育系为母本与双低优良品种(系)杂交,在F_2或F_3成对测交,亦能选育出双低不育系。经过1988至1992年4年7代的选育,育成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材料W—6AB、204AB、C—9AB、388AB、4470AB、4422AB等,1992年进入组合配制和产量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油菜品种多为高芥酸类型(芥酸含量达45—50%),因而在食用价值和经济收益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积极选育和推广低芥酸油菜品种已成为当前油菜生产上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甘蓝型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一般自然异交率为10%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油菜就世界范围而言是一项重要的食用油源。目前我国油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油菜籽一般含油量约30—40%左右,饼粕中含有约36%的蛋白质。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油菜,在品质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为菜油中芥酸含量高(40%左右),故营养价值低;一为饼粕中含有一种硫葡糖甙,经芥子酶水解可产生有毒的物质,故无法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其中的蛋白质。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一些国家(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的经验,既经济而又有效的途径莫过于选育“双低”(低芥酸、低硫葡糖甙)的新品种和发展“双低”油菜生产。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主持的研究项目“低芥酸油菜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应用”,系“六五”期间研究课题和“七五”期间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研究任务。于1988年4月26日通过技术鉴定,出席鉴定会的专家、教授认为该研究居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秋主持单位组织“湖北低芥酸油菜高产攻关协作组”,协作单位14个。通过1982—1988年对中油低芥1号(原名81002)和中油低芥2号(原名81007)的栽培技术研究,并与常规油菜对比,  相似文献   

16.
选取低硫苷低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号”和“Westar”,高硫苷高芥酸含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系“GX-272”和“GX29”,利用农杆菌介导法,以pFGC5941为目标载体,分别对其进行遗传转化。以磷化麦黄酮(PPT)作为筛选剂,分别对4个油菜品种(系)的子叶柄分化率和转化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双低油菜“湘油15号”、“Westar”的子叶柄分化率高于高硫苷高芥酸油菜“GX-272”和“GX29”;而高硫苷高芥酸油菜“GX-272”和“GX29”的转化率则高于双低油菜“湘油15号”、“Westar”。初步认为种子中硫苷和芥酸含量对甘蓝型油菜子叶柄遗传转化的分化率和转化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神北”是日本东北农业试验场(1973年)以东北67号为母本,“神田”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经F_2、F_3、F_4代选育,1981年系统名为东北77号,经生产力鉴定,表现良好。1988年10月登记定名为“神北”油菜(农林45号),被青森县采用为奖励品种。 据东北农试场和青森县1978—1985年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选育经过 宁镇2号原代号为83—SP_6。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协作,于1980年用中熟春大豆新品系77—520—1(穗稻黄×SFF400)作母本,早熟春大豆新品系77-391—1(泰兴黑豆×哈罗索93)作父本进行杂交。同年在温室内种植F_1。1981—1983年,分别在选种圃内种植F_2、F_3、F_4,选择优良单株和决选优良株系。1983年南繁F_6,1984  相似文献   

19.
文摘     
大豆新品种“Braxton” 美国佛鲁里达凯姆泼斯大学农学系,SEA农艺家Knell Hinson博士培育出一个大豆品“Braxton”。他于1966年以F_(59)-1505与(Bragg(3)×D_(60)-7965)后代进行杂交所得。 1971年在SEA和佛罗里达农试站进行再选育。三年在九个协作点所得的数据是:“Braxton”比“Bragg”、“Ransom”和“Gasoy 17”分别增产9%、10%和3%。蛋白质含量41.8%,含油率20.3%,略低于Bragg。  相似文献   

20.
在低芥酸油菜良种繁育过程中,其群体内互相杂交会导致芥酸含量的上升.因此育种部门提供的原原种芥酸含量必须稳定在0.427%以内,同样种子部门必须选择有自然隔离条件的山区或大型农场繁殖原种和原种一代,将芥酸含量分别控制在0.969%及1.95%以内,这样才能保证商品菜籽的芥酸含量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