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省粮食生产中旱灾发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辽宁省1949~2007年的干旱灾害和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辽宁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49~2007年辽宁省干旱灾害在时间上呈波动性加重发展,21世纪前期最高,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后期其次;(2)辽宁因旱灾粮食减产量从1981年开始显著增加;(3)干旱灾害强度指数的...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农业旱灾规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49年以来59 a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安徽省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其波动周期大致为5~10 a.近30 a来干旱灾害对该省粮食生产的致灾强度越来越大,即其危害日趋严重.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以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珍贵濒危树种红豆杉对逆境环境的适应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栽培种植红豆杉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南方红豆杉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环境设置干旱锻炼和未经干旱锻炼两种处理,以正常水分管理的南方红豆杉为对照(CK),测定南方红豆杉的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探讨干旱锻炼对南方红豆杉耐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明显降低了南方红豆杉新稍生长的长度、直径;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新稍生长长度与未经干旱锻炼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增加了49.88%,新稍直径增加了5.26%。干旱胁迫36d,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总含量均比未经干旱锻炼处理高;经过干旱锻炼的南方红豆杉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其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CK相比显著增加,与未经干旱锻炼处理相比显著降低。干旱锻炼通过调节南方红豆杉生物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来提高南方红豆杉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4.
以开都河流域为例,以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基础,对干旱变化特征进行识别.利用贝叶斯动态线性方程(BDL)模型研究南方涛动(SOI)等气候驱动因子对区域季节性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6年开都河流域的干旱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5.
甘肃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甘肃省60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4年3~10月日降水量,统计了历年3~10月的降水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数和连阴雨次数;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干旱气象灾害对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量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日效和连阴雨次数都呈减少趋势;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连阴雨次数、中雨日数与干旱面积和粮食减产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小雨和大雨次之;连阴雨次数和中雨日数减少,是造成干旱面积扩大、粮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是短时间内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的地区,其变化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大庆为研究区域,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大庆市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态势,其他地类减少;2)土地利用向无序发展,土地利用多样性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整体处于调整期;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驱动、粮食生产及气温因素;4)随经济社会和石油产业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中总人口、GDP、采油井等是主导;粮食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与粮食生产密切的粮食产量、年均降水量及年蒸发量;同时研究区气温呈升高态势,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加之采油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加剧土地"三化"、湿地萎缩等。  相似文献   

7.
干旱气候对陇东南主要农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1961~2005年(代表站1936~2005年)的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及干旱灾害发生的次数、造成粮食减产等数据为基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干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得出1961~2005年干旱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一年之内干旱发生的频率以伏旱最高,春旱最低.提出了干旱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定量评估模式,并对粮食作物的种植风险程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五年前,袁隆平提出在南方稻区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667m2,下同)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大幅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但强调要"良种、良田、良法""三良"配套.科技的进步带动生产力的飞跃,2011年9月18日,令国人振奋的日子,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所以说水稻高产的第一次革命从良种开始.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单变量干旱指数难以全面表征干旱及部分综合干旱指数难以反映多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等问题,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及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3个单变量指数分别表征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利用核熵成分分析法(KECA)构造综合干旱指数(SMDI),采用M-K趋势检验、...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国内粮食生产受到南方持续低温阴雨,东北和西南地区秋、冬连旱,黄、淮地区严重夏旱,多次强台风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上半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下半年东北、华北玉米3代黏虫暴发,水稻"两迁"害虫重发.面对严峻的形势,各地植保部门按照农业部的部署,狠抓重大病虫监测,落实防控措施,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安全用药技术和高效植保机械,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保障了农业丰收,为粮食"九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利用M-K检验和Sen斜率对河北省宁晋县1982—2018年的气象数据和对应年份的玉米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HP滤波法将夏玉米产量分离为气候产量和趋势产量,进而分析气候产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筛选产量变化较大的年份,分析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而解释夏玉米生产主要的气象影响要素.结果表明:夏玉米种植季总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年,原鉴定的高抗品种常优1号仅表现为中抗,扬粳9538仍表现高抗,而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则表现高感。后期3品种显症茎、蘖产量损失率分别为27.2%、5.5%和90.4%。综合这3个品种抗病、抗虫及其他性状,提出品种推广建议和扬粳9538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客观地评价水文情势变化是进行河流生态修复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改进RVA法将径流典型年份的变化纳入整体改变度的计算过程中,相对更全面地评价径流水文情势的变化。近几十年来黑河流域气候条件的发生显著变化,黑河上游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区域,应用M-K检验识别径流的突变年份,采用改进RVA法计算分析黑河上游河流水文情势变化。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径流的突变年份为2002年,2002年前后分别以平水年和丰水年为主;采用RVA法计算的整体改变度为54.68%,而改进的RAV方法计算的整体改变度为74.62%,说明RVA法低估了黑河上游水文情势整体改变度;黑河上游径流水文情势变化主要包括:相比于1960—2002年,2003—2015年后各月平均流量均呈不同程度增加,但最小1日、3日、7日和最大7日流量减小,其余极端流量指标呈不同程度增加,高、低流量发生次数及历时变化微弱,流量平均增加率、减小率以及逆转次数均增加;采用改进的RVA法计算的黑河上游水文情势的整体改变度为74.62%,属于高度改变。气候变化是导致黑河上游水文情势高度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区丰水年有林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安南郊平水年与丰水年秋季有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年西安地区人工林2~4 m土壤含水量为9%~10%,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分布具有普遍性;丰水年西安南郊人工林下2~4 m的土壤含水量在18%~24%之间,高出正常年份这一层位含水量的8%~14%,土壤干层已经消失;丰水年4~6 m的土壤含水量也明显升高.分析得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土壤水分得到恢复,而且恢复的深度可达5 m,恢复的速度也较快.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2003年水资源足迹测评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足迹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虚拟水消费量,较完整刻画了人类对水资源的真实占用和消费情况,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利用水足迹模型计算2003年陕西省全省资源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2003年的水足迹为248.862亿m3、人均水足迹为671.656 m3,水资源集约利用度为9.638元/m3,2003年陕西水资源压力指数为331.4%。提出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途径,探讨了今后水足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兰州城区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 2 0 0 0年兰州市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影响该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年分担率进行 1 km× 1 km 网格分析 ,结果表明 :由生活源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分担率呈“面”状联片分布 ,年分担率并不高 ,但影响范围较大 ;而工业源年分担率呈“点”状分散分布 ,年分担率较大 ,网格内影响较严重 ;叠加源呈“区域”壮大范围联片分布 ,年分担率最大 ,影响的范围也广 ,污染物年分担率的分布正好与污染源的位置分布相一致 ,高值区与排放量较大的污染源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长岭县不同降水年型玉米需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岭县开展玉米大田试验,探讨在相同的土壤及农田管理条件下,不同降水年型(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极枯水年)玉米生长需水及水分来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需水量不同,中期最大,初期和后期较小;2007年(极枯水年)玉米生长需水量最大(460.2 mm),2006年(枯水年)次之(423.8 mm),2008年(平水年)再次之(393.5 mm),2005年(丰水年)最小(342 mm),越是干旱的年份玉米生长需水量和单位质量玉米生长需水量越大;丰水年玉米生长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耦合度最高,平水年次之,枯水年再次之,极枯水年最低;2005—2008年土壤水消耗量依次为79.8 mm、199.1 mm、222.7 mm和104.6 mm,越是干旱的年份土壤水消耗量越大;玉米生长过程中7月和8月土壤水消耗量较大,应适当增加灌溉。  相似文献   

18.
西安地区不同降水年份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不同降水年份西安南郊、北郊和东郊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0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水分恢复和消耗。结果表明:贫水年西安地区人工林地200~400 cm土壤含水量小于10%,发育了弱的土壤干层;丰水年人工林地200~400 cm土壤含水量大于20%,明显高于贫水年这一层位的含水量,指示土壤干层水分得到了恢复;平水年人工林地200~400 cm土壤含水量小于15.5%,表明恢复的水分再次被消耗。分析得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发育较弱的土壤干层不仅可以得到恢复,而深层恢复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同时,土壤水分含量对西安城市绿化树种的选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安地区丰水年农田深层土壤含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南郊吴家坟、长安区郭杜镇大学城和双竹村附近丰水年(年降雨量883 mm)麦地、玉米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以及与正常年份该地土壤含水量的对比,研究丰水年该地区农田0~6 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年份西安地区麦地0~2 m土层含水量高于12%,2~6 m土层含水量高于13%;丰水年西安地区麦地0~2 m的土壤含水量在18%以上,2~6 m土层含水量达24%以上,远远高于正常年份这一层位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西安地区农田深层土壤含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重力水带分布范围大于或等于农作物的强烈耗水层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干旱区绿洲农业不同开垦年限耕地土壤养分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选取玛纳斯流域内5个开垦年限(荒地、2 a、4 a、6 a、8 a)的土地,结合地统计学、3S技术,利用空间置换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和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各层土壤的总盐、有效钾含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总盐含量由开垦前11.9~25.2 g·kg~(-1)下降至开垦8 a后的1.7~3.0 g·kg~(-1),尤其是表层土壤总盐的含量在开垦种植6~8 a后基本维持在非盐化-轻盐化水平;而土壤有效钾含量在各个层次均呈现出不断的消耗趋势,由开垦前225~499 mg·kg~(-1)下降至开垦8 a后的138~225 mg·kg~(-1);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基本上在开垦4 a左右的时候会出现一个较低值,然后随着开垦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如有效磷含量由开垦前3.7~8.1 mg·kg~(-1)下降至开垦4 a后的1.9~5.7 mg·kg~(-1),随后上升至开垦8 a后的3.37~13.5 mg·kg~(-1)。研究表明,研究区农业用地开垦时间的长短对土壤养分、盐分含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