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大水大肥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地下水缺乏、面源污染等问题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关键技术。它是基于作物生长特性和环境状况等条件,借助新型滴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兑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定时定量地供应,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产增收等效果。滴灌施肥技术方法是影响作物水肥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当前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对于华北平原夏玉米滴灌技术刚刚起步,还缺乏相应的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山东滴灌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滴灌设备、水分管理、养分管理、设备维护等管理技术要点,适用于山东省夏玉米滴灌栽培,以期为推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促进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的一项农业新技术,根据作物需求对农田水分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实现水肥耦合,全面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我国不同区域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滴灌技术上进行了创新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本文简介以下4项技术,供实际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肃滴灌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春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环节的操作技术。适用于甘肃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4.
吉林滴灌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滴灌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选地整地、播种、铺带覆膜、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内容,适用于西部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此管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规程规范了宁夏滴灌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包括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内容,适用于宁夏黄河灌区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6.
甘肃滴灌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规程规范了春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关键技术环节,适用于甘肃石羊河流域制种春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7.
吉林滴灌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包括材料及设备、选地与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虫害防治、收获等技术内容。适用于吉林省半干旱区大豆膜下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规范宁夏滴灌小麦水肥一体生产技术,对其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适用于宁夏黄河灌区春小麦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9.
正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技术,具有省肥、省水、省工、环保、高产、高效的突出优点,目前已在棉花、加工番茄、马铃薯、果树、大棚蔬菜等作物上大面积应用……A示范一定要一炮打响选好示范户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一定的灌溉设备作支撑,特别是依赖于滴灌和喷灌的先进设备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前期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很多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经济效益之前,都是持观望或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氮肥及灌水存在严重浪费,进而引起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灌溉一优化施肥、优化灌溉一传统施肥、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条件下,冬小麦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子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优化水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冬小麦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所有处理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传统灌溉一优化施肥、优化水肥及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因此达到了挖掘冬小麦的节肥潜力,提高优化灌溉条件下氮肥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蔬菜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施肥技术是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将施肥与灌溉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农业新技术。这种灌水施肥方法,是通过滴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兑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供作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该方法可以精确控制灌水量、施肥量和灌溉及施肥时间,显著提高水和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正>甘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是集灌溉、施肥与预防土传性病害于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以黑色地膜栽培为基础,借助水肥一体化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液体肥料或者预防甘薯土传性病虫害的杀菌剂、杀虫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兑成肥液或者药液,与灌溉水一起均匀、定时、定量地滴灌到甘薯根系生长区域,使甘薯根际土壤养分、水分始终保持适合  相似文献   

13.
正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具有省水、省肥、省工等多种优势。但在水肥一体化推广过程中,由于农民认识程度不一、市售水溶肥质量参差不齐、水肥一体化设备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认可程度不一"今年的茄子个头明显要大,颜色发亮,五六天摘一次,一次摘3000多斤,能卖六七千元。"3月25日,山东省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滴灌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五年水肥管理关键技术及单项农艺栽培技术等研究结果,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形成以水肥一体化为关键技术,同时集成了种薯、种薯处理、优化的农艺措施、全程机械化作业及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技术的内蒙古滴灌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的主旨是提高水分、养分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水肥一体化对新疆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水肥一体化对新疆膜下滴灌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确定膜下滴灌水稻最佳水肥一体化模式,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肥施用对膜下滴灌水稻的增产效应、产量结构及养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高肥处理可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施用配方肥可显著提高水稻千粒重和地上部分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所面临的水资源不足、氯素污染和秸秆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1999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Hohenheim University of Germany)开展了中国国际合作项目“华北平原作物高产高生产力条件下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农业研究”。2000-2001年度北京试验基地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水肥及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条件下,冬小麦总根量不仅显著高于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灌溉-传统施肥和传统水肥,而且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土层深度递减速度慢。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的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优化灌溉-传统施肥和传统水肥。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索滴灌冬小麦最佳水肥运筹模式,为滴灌条件下冬小麦优质高产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两块不同土壤基础肥力的田块,进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氮组合处理对比试验研究,通过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品质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不同水氮运筹方案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滴灌小麦干物质积累影响显著,增施基肥能提高冬小麦光合产物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对滴灌冬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维生素B1、氨基酸含量和吸水率具有负效应。推荐高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2N2,即灌浆期水分调控和氮肥后移的组合方式;低肥力田滴灌冬小麦水肥运筹方式为W1N3即返青-拔节期水肥调控的组合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8.
番茄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是将滴灌施肥与作物高效栽培融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栽培新技术,借助滴灌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成的肥液与滴灌水一起,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与常规栽培方式相比节水1/3~1/2,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还能节省劳动力,提高工效。  相似文献   

19.
1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的基本原理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是根据棉花生长发育规律和根系生长特点及滴灌湿润峰的渗透规律,利用滴灌设施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棉花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肥料)溶液滴灌入田间和棉花根际的过程,亦称为滴灌水肥耦合(随水施肥)。它是一种利用滴灌设施激活土壤的物理性能,在棉花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通过棉花营养诊断、土壤养分诊断以及土壤干旱诊断,给棉花提供必要的、适时适量的多种肥料(营养液)和水分的设施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保护地黄瓜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护地黄瓜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大水冲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节水220m3/67m2,节水率达31.4%.节水电费110元/667m2(每m3按0.5元计算),节省化肥58%,节省投入51.4元/667m2,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次性投资约2810元/667m2,毛管使用寿命一般可达3年以上,支管和其他设备寿命以10年计算,每年投入652元.增收节支合计可达1729.4元/667m2,它是利用滴灌设施将作物需要的养分、水分最低限度地供给作物,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