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栽培上可实现节水30%~40%、节肥20%~30%以及增产15%~30%,水分和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40%~60%和30%~50%;同时可改善小麦籽粒品质,减少100cm以下土层NO3--N积累,降低氮肥淋失风险,以及缓解土壤中N2O气体向大气排放。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水肥利用率及水肥运移规律、N2O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为水肥一体化技术从“高端农业”走向普遍、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龙港属华北缺水低平原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高产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近年来,随着小麦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粮田产量和水分效率在逐步提高,但节水高产潜力仍然巨大。特别是从周年水资源高效利用出发,建立区域特色的两熟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模式,十分必要。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港及鲁北平原区小麦玉米减蒸降耗农艺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形成的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节水技术模式。得到的结论是:最少水肥投入模式最优,节水省肥模式次优,传统高水肥模式最差。节水省肥是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大水大肥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地下水缺乏、面源污染等问题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关键技术。它是基于作物生长特性和环境状况等条件,借助新型滴灌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配兑成肥液一起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确保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定时定量地供应,达到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产增收等效果。滴灌施肥技术方法是影响作物水肥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当前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对于华北平原夏玉米滴灌技术刚刚起步,还缺乏相应的滴灌施肥技术参数。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山东滴灌夏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夏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滴灌设备、水分管理、养分管理、设备维护等管理技术要点,适用于山东省夏玉米滴灌栽培,以期为推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促进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积极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小麦、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和实际价值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近2年河北省夏玉米机收籽粒品种试验和直收试验结果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夏玉米区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气候耕作条件限制、机械籽粒直收品种不成熟、籽粒收获机械不过关和烘干设备不够用等制约因素,提出河北省夏玉米区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方向和对策,即加快适宜机收玉米品种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分区推进玉米机械籽粒直收,统筹推进"早熟节水小麦+早熟直收籽粒玉米"两早两晚配套技术和探索新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霍城县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其他施肥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设置4种不同处理,得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明显缩短玉米的生育期,提高玉米的产量,能够更好的满足玉米生育时期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该技术的应用对新疆玉米种植区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小麦收获后一般要种植夏玉米,此时实施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既能省工省力不误农时,又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田地蓄水率,防止伏季"卡脖子"旱,还能避免因秸秆焚烧还田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冬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主要包括3种模式,即小麦秸秆旋耕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硬茬复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小麦秸秆旋耕沟播玉米—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现将各类复播、  相似文献   

8.
针对“5.12”地震灾区稻田干旱缺水问题,在大田条件下,设小麦/春玉米//甘薯、小麦/春玉米/大豆、小麦//绿肥-春玉米/大豆、小麦-夏玉米和冬马铃薯-夏玉米-秋马铃薯5个水改旱种植模式,研究水改旱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周年粮食产量、农产品服务价值与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与稻田传统水稻-小麦模式相比,地震灾后实施水改旱新模式周年原粮产量增加1.55%~24.20%;水改旱2年后10~ 20 cm土层容重增加7.69%~13.85%,且水改旱间套作种模式大于轮作模式;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1.48%~28.16%,有效磷含量提高181.72%~436.56%,速效钾含量提高42.47%~157.68%。种植模式和年际间农产品服务价值差异显著,其中,小麦-玉米模式增产潜力大、成本低、适宜规模化生产,可作为地震灾后稻田水改旱应急种植模式;但地震发生2年后,应全面恢复发展水稻-小麦水旱轮作。  相似文献   

9.
追肥时期与肥料种类对夏玉米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明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夏玉米合理追肥时期和追肥种类。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了追肥时期(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和追肥种类(尿素 磷酸二铵,仅追尿素)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区、裂区和再裂区的产量方差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4 个夏玉米品种平均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为‘先玉335’>‘强盛51’>‘临玉3 号’>‘浚单20’,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为‘强盛51’>‘先玉335’>‘临玉3 号’>‘浚单20’。对于高产夏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强盛51’,拔节期追施尿素和磷酸二铵产量及水肥利用率均高于单追尿素;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产量及水肥利用率则高于尿素和磷酸二铵配施。因此,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应选用尿素和磷酸二铵配施,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肥应选用尿素单施,可获得夏玉米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档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11.
麦垄套种夏玉米是在沟播小麦垄顶上套种一行夏玉米的种植技术。一般地块小麦每公顷产量8.25t,夏玉米每公顷产量9.0t,年收入2000元左右;高产地块小麦产量可达9t以上,夏玉米达10.5t以上,在确保小麦高产的前提下,要夺取麦垄套夏玉米  相似文献   

12.
朱允高 《科学种养》2009,(12):26-26
为探讨高效农田的栽培模式和技术,满足农民对技术的迫切需求,虞城县农技站进行了小麦/菠菜一春玉米/夏玉米一大白菜一年五熟亩产吨粮万斤菜栽培模式和技术的研究,为当前发展高效农业,摸索出了薪经验,闯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新成果。经市、县有关专家验收,平均亩产粮食1237千克,其中小麦357千克,春玉米458千克,夏玉米422千克;亩产蔬菜6650千克,  相似文献   

13.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挡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相似文献   

14.
小麦/夏玉米//夏芸豆是我市新兖镇代家村一带广泛种植的高产模式,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500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667m2小麦产量487.6kg、玉米665.8kg、夏芸豆700kg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夏玉米增产8.2%~9.4%。EM微生物堆肥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总光合势比等量传统堆肥分别高5%~36%,5.2%~14.3%,比化肥处理分别高19%~72%,19.6%~46.4%,随EM微生物堆肥施用量的增加差异更明显。EM微生物堆肥比较高的光合势加快了干物质的积累速度,从而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群体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6.
偃师市以小麦—玉米两熟栽培为主要模式,针对夏玉米田常发有害生物类别,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甘肃滴灌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规定了春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的材料及设备、整地、播种、水分管理、养分管理、水肥耦合、设备维护等环节的操作技术。适用于甘肃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滴灌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为结合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技术层面提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摘要: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夏玉米生产过程中灌溉和肥料利用效率,推广夏玉米节水节肥畦田灌溉技术,对促进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夏玉米需水特征和需肥特征,从节水节肥角度出发,介绍了畦田灌溉规格、技术参数和田间水肥管理措施等,以期为河南省夏玉米节水节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末,我国农业传来令人鼓舞的喜讯:1亩耕地生产1吨粮,它比全国耕地平均亩产高出3倍多,为我国长期徘徊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新希望。据农业部报道:1989年全国吨粮田开发面积1961.5万亩,绝大部分亩产达到或接近吨粮,还出现大面积高产的吨粮县、吨粮乡、吨粮村。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有127万亩小麦玉米两作实现吨粮;河北省有37万亩小麦玉米两作实现吨粮;地处黄淮海平原北缘的北京郊区,也出现了6个亩产吨粮村。有关专家认为,这类吨粮田一般按习惯亩计产,比标准亩要略大一些。另一类是科研单位的试验田,经过测产或实收按标准亩所得的产量。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廊坊市试验,1251亩小麦玉米两作平均亩产923公斤(按测产85%折算),有252亩两作亩产1029公斤。北京农业大学在河北省吴桥县试验,3000亩小麦玉米两作测产1036.4公斤,其中小麦亩产464.6公斤,玉米亩产571.8公斤;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在河北无极县推行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重视两作不同熟期品种的合理搭配,连续3年亩产900—1000公斤。山东省莱州市农民育种家李登海种植的玉米高产田,连续3年亩产超过吨粮。1989年有14.9亩紧凑型夏玉米,经单打实收亩产1008.6公斤,加上前茬小麦,亩产接近1500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