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色谱技术对云南玉溪产区‘红花大金元’烟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7个酚类化合物,经NMR波谱方法及其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松脂酚(1),紫丁香树脂酚(2),咖啡酸甲酯(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5),2,4-二羟基苯乙酮(6),对羟基苯乙酮(7)。其中,化合物1,2,4,6,7为首次从烟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郭生虎  朱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92-6993
[目的]研究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钩腺犬戟(Euphorbia sieboldiana MerrelDecme.)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特征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钩腺大戟根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良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 I)、2,4-二羟基16-甲氧基-3-醛基-苯乙酮(2,4-dihydroxy-5-methoxy-3-alde-hydoacetophenone,Ⅱ、1-(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1-(2,4-dihydroxy-6-methoxy-3-methylphenyl)ethanone,Ⅲ]、3-甲氧基4羟基-反式苯丙烯酸正十八醇酯(octadecanyl-3-methoxy-4-hydroxy-benzeneacrylate Ⅳ)、阻谷甾醇(β-sitosterol,V)、二十八烷醇(1-octacosanol,Ⅵ)。[结论]所分得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坎从该植物申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PNPG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法清除DPPH自由基抗氧化活性和96孔板微量法测定抑菌活性。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3,4-二羟基苯甲醛(2)、4-(3,4-二羟苯基)-3E-丁烯-2-酮(3)、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醛(5)、4-羟基苯乙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3-酮(8)、4-(4-羟基苯基)-3E-丁烯-2-酮(9)、1,5-2(3,4-二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10)、3,4-二羟基苯乙酮(11)。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10,1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3,4,9,10,11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11均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0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微红新月蕨的杀虫活性和活性组分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红新月蕨(Pronephrium megacuspe)的杀虫成分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通过生物活性测定确定微红新月蕨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及其作用方式,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通过萃取、柱层析、薄层层析制备、重结晶、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对家蝇成虫(Musca domestica)、白纹伊蚊4龄幼虫(Aedes albopictus)、桃蚜(Myzus persicae)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菜粉蝶(Pieris rapae)3龄幼虫具有拒食活性。从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了4种化合物,即7-羟基-5-甲氧基-6,8-二甲基黄烷酮、2',4'-二羟基-3'-甲基-6'-甲氧基查尔酮、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和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上述4种化合物在50 mg•L-1的浓度下,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都具有拒食活性;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弱的拒食活性,24 h的平均拒食率为40.51%,另外3种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没有拒食活性;2 ?g/头的剂量下,这4种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没有触杀活性,24和48 h的平均死亡率为0;1 ?g/头的剂量下,5,7-二羟基-6,8-二甲基黄烷酮对小菜蛾3龄幼虫48 h的平均死亡率为33.76%,另外3种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基本没有触杀活性。【结论】微红新月蕨甲醇提取物对多种害虫具有较高的活性,从该植物中已分离鉴定出的4种化合物母体结构一致,但取代基不同或取代的位置不同,其活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微红新月蕨中其它化学成分及其构效关系值得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报道运用有机溶剂提取,正、反相(C18)硅胶柱层析、制备高压色谱方法从云南松松针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利用1H-NMR,13C-NMR和MS光谱方法鉴定了这1 0个化合物分别为:(Z)-3-甲氧基-5-羟基二苯乙烯(1),(E)-3-甲氧基-5-羟基二苯乙烯(2),4-羟基-3-甲氧基苯乙胺(3),5,8,4’-三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4),5,8-二羟基-3,7,4’-三甲氧基-6-甲基黄酮(5),覆盆子酮(6),松脂醇(7),12α-羟基松香酸(8),β-谷甾醇(9),亚麻酸(10)。  相似文献   

6.
采用几种柱色谱技术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考夫曼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中的化学成份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检测化合物乙酰胆碱酯酶(ACh E)与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从考夫曼网柄牛肝菌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固醇(1)、β-谷甾醇(2)、对羟基苯丙酸甲酯(3)、对羟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5)、咖啡酸甲酯(6)、对羟基苯甲酸(7)、对甲基苯酚(8)、N-乙酰基酪胺(9)、3,4二羟基苯乙酮(10)、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11)、香草酸(12)、原儿茶酸(13)、5,6-二羟基苯并呋喃-2,3-二羧酸二甲酯(14)、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5)、5α,8α-过氧麦角固醇(16)、异麦芽糖(17)、2-羟基-4-甲基苯甲酸甲酯(18)和对甲氧基苯丙酸(19)。化合物1,3,4,6,7,10,13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8,10,13对α-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对半边莲的醇提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3个香豆素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1),6-羟基-5,7-二甲氧基香豆素(2),5-羟基-6,7-二甲氧基香豆素(3)。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1),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2),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4),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5),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和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0)。化合物2~10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5,7和8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榛子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榛子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开发榛子叶资源。方法利用1HNMR、13CNMR谱与化学方法鉴定从榛子叶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荧光酶标记法测定榛子叶提取物的抗金属蛋白酶活性。结果从榛子叶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1,3,5,8-四羟基-2,4-二(3-甲基丁-2-烯基)双苯吡酮(1),山奈酚(2),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3),对羟基苯甲酸(4),儿茶酚(5),2,7-二羟基-3,5-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测定了化合物(6)的抗金属蛋白酶活性。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化合物(6)对金属蛋白酶(MMP)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具有除草活性及抑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方法】以2-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缩合、环化、选择性氮烷基化、氧取代4步反应合成了2-(2-(1-取代-1H-吡唑-3-基)苯氧基)-4,6-二甲氧基嘧啶类化合物,其结构运用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认,并分别测定了合成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及抑菌活性。【结果】经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成功合成了5种新型的2-(2-(1-取代-1H-吡唑-3-基)苯氧基)-4,6-二甲氧基嘧啶类化合物。在150 g/hm2的剂量条件下,新合成化合物没有表现出除草活性;在200 mg/L的质量浓度条件下,化合物4,6-二甲氧基-2-(2-(1-丙基-1H-吡唑-3-基)苯氧基)嘧啶对黄瓜白粉病菌与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78%和90%。【结论】2-(2-(1-取代-1H-吡唑-3-基)苯氧基)-4,6-二甲氧基嘧啶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该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与修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孙浩冉  姚虹  史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394-8394,8409
[目的]对废弃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有效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以柱色谱、薄层色谱纯化,采用UV、IR、MS和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及乙醇混合浸提液中分离得到并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为:十四烷酸(myristic acidⅠ,)、4,4’-二(N,N二-甲氨基)二苯甲酮[4,4’-bis(dimethylam ino)benzophenoneⅡ,]、茄尼醇(solanesol,Ⅲ)、东莨菪素(scopoletin,Ⅳ)、烟碱(nico-tine,Ⅴ)和β-胡萝卜素(β-carotene,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Ⅳ首次从烟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夹竹桃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夹竹桃枝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日本夹竹桃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夹竹桃枝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内酯(1)、对羟基苯乙酮(2)、白桦脂酸(3)和齐墩果酸(4)。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日本夹竹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对人体肺癌细胞模型VA-13和人体肝癌细胞HepG2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显现出一定的抗癌活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日本夹竹桃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五味子鲜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常规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五味子鲜叶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4-羟基苯甲酸甲酯(2)、schindilactone A(3)、五味子醇乙(4)、Wuweizilactone acid(5)、五味子乙素(6)、五味子甲素(7)、五味子醇甲(8)。[结论]首次系统分离并鉴定五味子鲜叶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 L.)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姜黄非药用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醛(1)、光色素(2)、3-O-(α-D-半乳糖)-(1″→6')-O-β-D-半乳糖苷–丙三醇(3)、姜糖脂A(4)和noralpindenoside B(5)。[结论]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姜黄非药用部位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鹤庆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47-10848,10967
[目的]研究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鹤庆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鹤庆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Wuweilignan E(1)、Methyl-gomisin R(2)、Methylisogomisin O(3)、Gomisin D(4)、Tigloylgomisin P(5)和Gomisin N(6)。[结论]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鹤庆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翻白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对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显示:从翻白草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S,9R)-9-O-β-D-glucopyranosyloxy-6-hydroxy-3-oxo-α-ionol,[(6S,9R)-roseoside],1}、咖啡酸(caffeic acid,2)、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3)、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4)、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5)。5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甲醇提取,经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提取分离活性成分,通过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为蜂斗菜素(Ⅰ)、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Ⅱ)、蒲公英甾醇(Ⅲ)、2-acetyl-5,6-dimetboxybenzofuran(Ⅳ)、8β-metboxyeremophil-7(11)-en-6α,15;8α,12-diolide(Ⅴ)、euparone(Ⅵ)、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Ⅲ~Ⅵ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李忠  芦燕玲  黄静  李亮星  李干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09-16110,16119
[目的]研究吉龙草的化学成分。[方法]以浓度75%的乙醇为溶剂对吉龙草样品进行提取,并采用经典层析法进行萃取分离,再运用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和质谱等多种现代谱学方法对吉龙草化学成分的结构进行解析鉴定。[结果]从吉龙草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4)、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5)和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6均首次从吉龙草中分离获得,3~6为首次从香薷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飞扬草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和Sephadex LH-20对飞扬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1,4,5,6进行了小鼠脾细胞免疫刺激活性测试。[结果]从飞扬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化合物1)、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化合物2)、高车前素(化合物3)、过氧化乙酰(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和没食子酸(化合物6),所有测试化合物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结论]成分1~3为首次从飞扬草中分离得到,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该研究为从飞扬草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