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区森工部门认真把森工基地造林当作我区森工企业贯彻落实“十五年基本绿化广西”的具体行动,是森工企业摆脱“两危”、增强后劲的一项战略措施,基地造林取得了显著成绩。自1988年正式提出到去年底止,短短的三年内,全区森工企业共投资1500多万元,造林34万多亩,特别是去年,尽管遇到木材市场疲软,企业利润下降,近半数企业亏损的严重局面,  相似文献   

2.
兴安县木材公司解放思想,转变现念,大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森工逐步向采育一体化方向转移。1988年以来,公司艰苦奋斗,在兴办森工造林基地,建立森工基地林场,开展多种经营,增强企业后劲方面,年年迈出新步子。_1988~1990年,配合全县轰轰烈烈的造林灭荒活动,公司从留利资金中果断拿出62万元,与华江、金石、溶江三个乡镇75户造林专业户合作  相似文献   

3.
我区森工企业1987年以来采取“以工养林、以林促工,林工结合”的经营管理办法,大力兴办企业造林基地,现已初步形成规模,1988年前全区有二十三个县(市)和地区的森工企业建立了造林基地27个,投入资金50余万元,营造松、杉用材林面积57100多亩,经济林900多亩,去冬今春各地经过  相似文献   

4.
我区森工企业如何把握时机,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扎扎实实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木材生产、基地造林、木材加工、多种经营一起抓”的企业发展方向,以多种经营这一薄弱环节为突破口,拓宽产品市场,切实向以下四个方面转变: 一、单一的产品结构向多角化的产品结构转变。我区森工职工约3.5万人,其中从事木材生产经营或贮运木  相似文献   

5.
我区木材公司系统各企业,一手拿斧头,一手抓锄头.在抓好木材购销主业经营的同时,把建办商品原料基地作为绿化广西的具体行动,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基础工作,十年来投入自有资金4200多万元,兴办森工基地林场363个,建成商品原料基地林94万亩。1987年,玉林地区木材公司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统一思想,种下湿地松3100亩;自治区木材公司在与武鸣县木材公司联办果场和用材林基地的同时,利用典型引路,当年即召开全区木材公司经理会议,将他们的做法向全区推广,要求全区森工企业把森工基地林建俊放在与木材经营同等重要的高度,作为企…  相似文献   

6.
哈巴河林场     
《新疆林业》2006,(3):F0003-F0004
哈巴河林场成立于1958年5月,1979年,随着阿尔泰山林业局成立,哈巴河林场林业工作步入正规化经营管理:有计划的实行木材限额采伐,建苗圃育苗,更新造林,是典型的“主伐型”森工企业。  相似文献   

7.
关于南方森工企业建立商品材基地的思考高秀贞,郭萌近年来,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把森工企业完全推向了市场,以往林业一家进山收购的作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而且成熟林木也越采越少;伴随木材市场的疲软,木材价格也屡屡受挫。继东北国有林区陷入“两...  相似文献   

8.
罗城县木材公司采取“以工养林,以林促工、林工结合”的经营管理办法,大力兴办基地林。1988年起步,经过三年的努力,已建办杉木用材基地十五个,总面积达34000亩,发展速度在全区森工企业当中名列前茅。过去木材公司只经营木材,1984年南方集体林区实行木材开放政策,由于木材经营  相似文献   

9.
我省森工采育企业步入市场,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生产力,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为目标,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走林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形成营林造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四根支柱并重的产业体系。 森工采育企业步入市场,必须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依赖市场,以市场调节指  相似文献   

10.
东北森工企业是我国开发建设最早的商品材基地,同时又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特殊行业。近年来,森工企业围绕”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树立市场意识,把开拓市场,强化经销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深化改革和企业发展的重点。然而在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时期,森工企业经销工作正面临着挑战和诸多困难与问题,形势严峻,令人深思。一、森工企业经销工作面临的目扰及原因(-)森工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网络近几年来,木材市场几起几落,木材销售不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认为,其…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区域已形成较完整的森林工业产业体系。实施天保工程后,对木材政策性禁伐和限伐,木材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直接影响。分析黑龙江省林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据此探讨如何将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黑龙江省森工企业木材生产中,填补工业工程在森工企业木材加工中应用研究的空白。在此基础上阐述实施方案和预期效果,为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林区增添了活力,森工企业如虎添翼,融水县木材公司以1175.82万活立木蓄积量为基础,每年购销木材14万多立方米,创税利上千万元,1987至1989年间,实现销售额1.82亿元,实现税利6292.8万元,上交税利3973.4万元,圆满完成了第一轮承包任务。饮水不忘养源,木司从1988年开始,积极投入培育后备资源,经过两年的努力,初具规模,以发展快、造林多、面积大、质量好,而获得全区森工造林优胜奖。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森工企业经济类型的划分孙继华,陈国良(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森工外贸公司)1划分的目的和意义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发建设40年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我们却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14.
强化木材检验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阐述了森工采运企业强化木材检验工作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中,企业求发展,就必须在木材检验方面入手,从队伍建设、人员素质提高及经济制约责任等抓起,从而使森工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国有森工企业在历史上曾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正处于“两危”之中。1998年,国家在国有林区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给国有森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正确地分析天保工程对国有森工企业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及措施,对于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1 天保工程对森工企业的影响1.1 促进企业生产转向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产量将大幅度调减,这就意味着木材生产的产值、利润水平也将大幅度下降,同时也给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加工业带来严重影响,森工企业原有的独…  相似文献   

16.
藤县木材公司在做好购销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考核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未雨绸缪,长短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林场和农户发展绿色企业,并因此获得1989年全区森工基地建设先进单位、1990年区林业厅森工基地造林三等奖的奖励。其主要做法是:1.及早认清形势,建立长远的战略方针.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山地林权也分到户。由于管理不严,许多地方出现了无证收购和偷运木材以及乱砍滥作、只伐不造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锐减,蓄积量减少。面对现实,藤县木材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反思:木材公司过去收购集体的木材,吃现成饭,现在农村体制改革以后,只能一  相似文献   

17.
东兰县木材公司党支部认真抓好森工企业的同时,到宜林荒山比较多的泗孟乡投资创办东兰县第一个森工基地,发展绿色企业。 1989年初,县木材公司决定在泗孟乡坡里村开发一片1200亩的杉、松混交用材林。为了合理公司、乡、村、屯的利益,调动联营各方的积极性,联营承包造林由木材公司负责投资,村委出地皮。根据林业周期长的特点,按不同时期分配收益:在林木主伐期前,由于需要大量的  相似文献   

18.
平江县长寿采育场自60年代开始租山、征山、借山造林以来,迄今已营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等4667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0万立方米。“’七·五”、“八·五”期间连续两次被原国家林业部评为“更新造林先进企业”,先后46次荣获省、市、县先进企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7年全场销售收入、上交税金,比1996年分别增长4929和46.5%,今年1-5月份销售木材及木制产品5700立方米,创销售收入216万元,其中木制产品销售创建场以来最好水平。作为在计划经济中成长的老牌森工企业,传统管理体制难以适用市场经济的需要,职工思想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相似文献   

19.
梧州地区森工基地造林工作始于1986年,到1989年,全地区7个县的木材公司都办了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建各种形式的商品林基地27个,经营面积64600亩,其中经济林861亩,用材林63819亩,投资291.6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快造林绿化容县的步伐,增加林业产品的后劲,容县木材公司于1987年办起了森工基地,成为全区森工系统最早创办的用材林基地之一,1988、1989 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森工基地造林先进单位。目前,已发展基地点9个,总面积3960亩,投入资金352980元,为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能持续、稳步提高而开创了新路。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容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是玉林地区重点产材县之一。1984年以前,公司每年购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