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宗庆 《内陆水产》2006,31(4):21-22
细鳞斜颌鲴属鲤形目、鲤科、密鲴亚科鱼类,是生长速度较快的鲴鱼品种,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以腐殖质、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为主要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町摄食配合饲料,目前已成为我市继草鱼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鱼类养殖品种.是我市池塘、水库等多种水域主要混养鱼类。由于细鳞斜颁鲴自然繁殖率低、苗种产量小、小易收集,不利于扩大规模化生产,制约了我市细鳞斜颌鲴产业的发展。2005年我们在我市关口街道办事处庙冲渔场和集里街道办事处东沙渔场开展了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用LRH—A+DOM作催产药物,用环道流水孵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荣成俚岛斑头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的743尾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探讨其摄食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斑头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包括11个类群,主要摄食多毛类(Polychaeta),其次是鱼卵、海藻类、海草类、口足类(Stomatopoda)、端足类(Amphipoda)和鱼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多毛类以外,春季还摄食口足类和虾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和蟹类,秋季还摄食鱼卵和鱼类,冬季摄食鱼卵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斑头鱼喜食海草和海藻等植物性饵料,体长80~199 mm的个体喜食多毛类、鱼类和虾蟹类等,体长19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鱼类、多毛类和鱼卵等。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100 mm的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和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对斑头鱼5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了DNA条形码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属。结论认为,斑头鱼的摄食习性会随季节、个体生长和栖息海域饵料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俗称金鳅、尖头棒、油铜等,为长江特有种,分布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中,是长江流域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和优势鱼类。铜鱼为半洄游性鱼,喜流水性生活,平时多栖息于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沙壤底质河段,喜群体集游。铜鱼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生物,如淡水壳菜、蚬、螺等,也摄食高等植物碎片、硅藻、水生昆虫、虾类和幼鱼。近年来因水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及环境恶化,其资源急剧下降,现已被列进《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铲颌鱼又名台湾白甲鱼,俗称苦花、竹叶鱼、隐鱼,隶属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与著名的泰山赤鳞鱼(多鳞铲颌鱼)同属不同种。自然条件下栖息于高海拔的山涧溪流中,主要摄食水中昆虫幼体及附生于岩石上的藻类等。该鱼肌间刺少,肉质细嫩、味鲜不腥,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溪流性经济鱼类。目前该鱼产区的市场价已达160~250元/千克,且经常供不应求。为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资源,我们利  相似文献   

5.
<正>塘鳢鱼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水域,喜生活于河沟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中。塘鳢鱼游泳能力较弱、喜伏击性摄食,是以小虾、小鱼为主要食物的肉食性底层小型鱼类。塘鳢鱼因肉质鲜美、肉多刺少而闻名。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塘鳢鱼主要捕自天然水域,人工养殖的规模小,沙塘鳢产量总体相对较低。其一因现代工农业迅猛发展,导致自然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适宜塘鳢鱼的天然水域日趋减少;其二因  相似文献   

6.
细鳞斜颌鲴属鲤形目、鲤科、密鲴亚科鱼类,是生长速度较快的鲴鱼品种,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以腐殖质、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为主要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摄食配合饲料,目前已成为我市继草鱼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鱼类养殖品种,是我市池塘、水库等多种水域主要混养鱼类。由于细鳞斜颌鲴  相似文献   

7.
<正>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又名沙姑子、板黄鱼、黄尾刁,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细鳞斜颌鲴喜栖息于底层,主食有机腐屑和固着藻类,其生活习性及食性与目前池塘主养鱼类有明显区别。众所周知,在池塘养鱼业中,混养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开发、引进野生经济鱼类,进行多种鱼类合理的搭配混  相似文献   

8.
<正>半刺光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隶属于鲤科(Cobitidae),鲃亚科(Barbin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半刺光唇鱼属于溪河小型鱼类,常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溶解氧丰富的山区溪流和江河的中上游及其支流。喜集小群,游泳速度快,性急躁,遇阻碍善跳跃。半刺光唇鱼为杂食性鱼类,主要用下颌发达的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与藻类,也喜欢摄食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易驯化,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省的湘江、沅水、资水、澧水,  相似文献   

9.
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microlepis)在黑龙江省俗称板黄,在南方被称为沙姑子、黄尾刁、黄板鱼等,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鲤科、鲴亚科、鲴属,我国南北主要自然水域均有分布,是我国重要的中小型经济鱼类,也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鱼类。近些年来,细鳞斜颌鲴的人工养殖日益受到重视,被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列为水产主导品种。2010~2012年,肇源县八家河渔场、肇源镇兴安村淡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茂兴湖水产养殖场开展了细鳞斜颌鲴养殖试验,共计从湖北省武汉市引进细鳞斜颌鲴夏花鱼种20万尾,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江黄颡鱼 Pseudobagrusvachelli (Richardson)又称瓦氏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是该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重为1750g,自然分布与长江、淮河、珠江及其干流中,为底栖经济鱼类,是我国的传统渔业对象之一。江黄颡鱼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鳜鱼为凶猛肉食性,喜摄食活鱼、活虾,青虾为杂食性,三者中,江黄颡和鳜鱼都喜食鱼虾,但鳜鱼只捕食活鱼和活虾,江黄颡则更多的摄食死鱼和死虾,因此,江黄颡与鳜鱼之间没有食性冲突,投喂饵料鱼虾,两者各取所需。江黄颡、青虾都摄食配合饲料,但江黄颡主要摄食颗粒饲料,青虾则主要摄食…  相似文献   

11.
准确掌握中上层鱼的中心渔场,是灯光围网稳产高产的关键。根据浙江沿海渔场条件和渔捞经验,分析判断鲐、鲹等中上层鱼类的中心渔场,主要有八种方法:一、根据鱼类洄游规律判断中心渔场九月前台湾暖流势力较强,中下旬后,随着气温下降,沿岸冷水团向东南海区伸展,台湾暖流向南退缩。因此.前期鲐鲹等中上层鱼栖息稳定,中心渔场偏拢;后期则陆续集群向东南外海洄游,中心渔场也随之移动。  相似文献   

12.
开发利用东南太平洋竹荚鱼资源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敏  许柳雄 《海洋渔业》2000,22(3):137-140
<正> 目前,我国大型加工拖网远洋船队缺乏后备渔场,船队过分集中在北太平洋生产,造成经济效益滑坡。南美洲西岸的东南太平洋是世界上主要渔场之一,鱼类资源较为丰富,这一海区的智利竹荚鱼是全世界单一渔获中数量仅次于秘鲁鳀鱼的品种,该鱼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有生长快、生产力高等优点,属大洋性鱼类,是极具有商业开发性品种。竹荚鱼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部也将其列入今后我国远洋渔业重点研究的三条鱼之一。研究东南太平洋竹荚鱼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和开发前景,能为我国大型拖网调整捕捞渔获品种结构、扩大远洋渔场作业范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  相似文献   

13.
对 2020 年 8 月、11 月和 2021 年 1 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 287 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 204 尾黑姑鱼(Atrobucca 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 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8 种, 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 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 43 种, 主要摄食鱼类(Pisces) 和虾类(Decapoda), 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 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 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 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 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 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 0.22, 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 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正> 有关银色颌须鮈鱼怪病的资料尚未见报道,笔者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及农业区划工作中,采集鱼类标本时发现的银色颌须鮈鱼怪病,现报道于下。病鱼标本是1982年5月23日上午于沅水河的中下游段(即藏江县城北门脚下的拦河坝附近)采到的。病鱼长约2寸,对照《湖南鱼类志》进行解剖鉴定,属鲤形目鲤科(鱼句)亚科颌须约属鱼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北部湾逐月采集的435尾鲔(Euthynnus affinis)生物学数据,对鲔生长、摄食习性及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部湾鲔属于广食性鱼类,主要摄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另外还包括底栖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少鳞犀鳕(Bregmaceros rarisquamosus,45.50%)、青带小公鱼(Stolephorus zollingeri,11.81%)和长颌棱鳀(Theyssa setirostris,5.89%)为鲔优势饵料生物种类,并且其主要饵料生物种类随采样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1月)、未能鉴定鱼类(4-7月)、长颌棱鳀(8月)、条鲾(Leignathus riviulatus,9月)、青带小公鱼(10月)、少鳞犀鳕(11–翌年3月)。体长小于340 mm的鲔个体随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呈上升趋势;体长在341-520 mm范围内的鲔个体,随着体长的增加其平均摄食饵料生物的个数与质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鲔产卵主要集中在4-8月,根据雌性GSI(性腺成熟度指数)分析,具有两个产卵高峰期(6月、8月),产卵高峰期和中上层水温的升高有密切关系。鲔的摄食强度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波动较大,但在产卵期间,其摄食强度并未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垂钓鱼饵必须具有良好的诱鱼效果和适口性,才能获得易上鱼、上鱼快的垂钓效果.垂钓鱼饵由诱食剂和基础料两部分组成.垂钓鱼饵的调配研发,要遵循和利用鱼类(垂钓对象)的摄食特点,针对某一垂钓水域中某一具体的垂钓对象,选用垂钓对象喜食的原料作为基础料原料,添加适当和适量的诱食剂,才能使调配成的垂钓鱼饵团具有良好的诱鱼效果和适口性,从而提高上鱼率.  相似文献   

1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一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鲐鱼、脂眼鲱、竹(竹夹)鱼,颌圆鲹、羽鳃鲐和大甲鲹等,自六十年代中期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之后已经历了近30年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投入该渔场的灯光围网作业单位,虽然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捕捞能力却较七十年代有明显提高,作业天数和投网次数也相应增加,因此灯光围网的捕捞力量已接近七十年代的水平。而近年来捕捞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18.
垂钓鱼饵必须具有良好的诱鱼效果和适口性,才能获得易上鱼、上鱼快的垂钓效果.垂钓鱼饵由诱食剂和基础料两部分组成.垂钓鱼饵的调配研发,要遵循和利用鱼类(垂钓对象)的摄食特点,针对某一垂钓水域中某一具体的垂钓对象,选用垂钓对象喜食的原料作为基础料原料,添加适当和适量的诱食剂,才能使调配成的垂钓鱼饵团具有良好的诱鱼效果和适口性,从而提高上鱼率.  相似文献   

19.
王树林 《齐鲁渔业》2004,21(3):38-38
莲藕池中有许多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生物、杂草等,可为鱼类提供饵料,而鱼类的粪便和残饵可为莲藕提供肥料,且鱼类活动松动土壤,为莲藕生长提供良好的土质条件。藕池中由于荷藕叶遮荫挡光,适宜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生长要求。据我地生产实践,一般亩增鲜藕1000~1500公斤、亩获黄颡鱼40公斤、草鱼10公  相似文献   

20.
轮叶黑藻又叫温丝藻、针丝,是草食性鱼类喜食的一种沉水性水生植物。它具有适应性强、喜炎热、生长快、产量高、易栽培等特点,在河、沟、渠、塘及湖泊浅水区都有生长。由于我地多年来以草鱼为池塘主养品种,所以渔场与许多养鱼户采用在鱼池中移栽轮叶黑藻的办法培育鱼种,效果不错,现将这项技术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