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水培苗期筛选后选用对低钾胁迫抗性不同的 9种水稻基因型进行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低钾胁迫减少水稻体内钾的累积量 ,增加体内钾的运转速率。不同钾处理间水稻地上部钾素累积量和同一处理内不同水稻基因型间吸钾能力在生育前期差异均较大 ,后期则相对较小。水稻体内钾累积与运转能力的基因型差异非常显著。与钾低效基因型相比 ,钾高效基因型低钾胁迫下苗期地上部钾素累积量较大 ,孕穗期上位叶和下位叶中钾含量均相对较高 ,上位叶、下位叶间钾含量的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稻基因型地上部钾素累积和转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水培苗期筛选后选用对低钾胁迫抗性不同的9种水稻基因型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低钾胁迫减少水稻体内钾的累积量,增加体内钾的运转速率。不同钾处理间水稻地上部钾素累积量和同一处理内不同水稻基因型间吸钾能力在生育前期差异均较大,后期则相对较小。水稻体内钾累积与运转能力的基因型差异非常显著。与钾低效基因型相比,钾高效基因型低钾胁迫下苗期地上部钾素累积量较大,孕穗期上位叶和下位叶中钾含量均相对较高,上位叶、下位叶间钾含量的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因型玉米吸钾特性和耐低钾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低钾土壤钾素耗竭实验、盆栽土培实验系统地对12个不同基因型玉米进行了吸钾特性研究。幼苗耗竭实验结果表明:农大86吸钾能力最强,钾积累量最大;甜玉米吸钾能力弱,钾积累量少;吸钾能力强的基因型吸收矿物钾的比例也大。土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钾土壤条件下,农大86吸钾能力强,甜玉米和聊玉18钾素利用效率高;在高钾条件下,登海9号增产率大,钾肥利用率高。钠对钾替代作用的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钾效率虽然不同,但对钠的吸收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玉米无论高钾还是低钾条件,对钠的吸收没有明显的差异,钾高效、耐低钾基因型玉米不存在钠、钾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棉花苗期沙培盆栽条件下,以棉株生物量、吸钾量、钾利用指数及地上部干物质质量4项指标对38份棉花材料进行了耐低钾材料的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各材料耐低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D5、D13、D37材料在低钾胁迫下表现干物质积累多、吸钾量高及钾利用指数高等特点,这3个材料在低钾环境下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属于耐低钾型材料;而D7、D16、D28、D35、D38等材料则表现恰恰相反,4指标综合表现较差,表明这些材料对土壤缺钾比较敏感,属于低钾敏感型材料。筛选出的耐低钾型材料将作为棉花耐低钾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也为开展棉花钾营养高效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对钾肥敏感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不同的小麦基因型,以4水平钾浓度的水培方法进行研究。在高钾条件下,小麦不同基因型的干重、植株含钾量、吸钾量、根系状况差异较小。随着钾浓度的下降,小麦不同基因型的干重、植株含钾量、吸钾量、根系状况差异逐渐加大。对钾肥反应敏感的小麦基因型,随着钾浓度的降低,缺钾症状加重。因而筛选出晋麦31号为耐低钾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低钾耐性玉米自交系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88份玉米自交系在低钾土壤上种植,研究其对低钾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基因型对低钾胁迫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耐性系数和症状率为指标将供试玉米自交系划分为不耐低钾,中耐低钾和耐低钾3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苗期根系对低钾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宁  于海秋  王晓磊  闻竞  依兵  曹敏建 《玉米科学》2012,20(6):85-88,93
通过水培试验,以典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90-21-3和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835为试材,分别于4、6、7、9和10叶期测定玉米根形态、根系还原力、伤流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研究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苗期根系对低钾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90-21-3表现为根长增幅大,根表面积、根体积降幅小,根平均直径降幅大。与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835相比,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90-21-3的根系相对发达、根系活力强、伤流量大及干物质积累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几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耐低磷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水培法对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了耐低磷能力指标鉴定,提出了利用耐低磷综合指数评价不同材料耐低磷能力的方法。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幼苗形态表现、干物质积累、磷积累量及磷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指标对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综合指数分析结果,自交系698-3H和杂交种正红6号的综合耐低磷能力较强,分别属于磷高效利用型和高效吸收型;自交系K335和杂交种正红115的综合耐低磷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玉米耐低钾胁迫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缺钾土壤上种植耐性不同的玉米杂交组合,进行耐低钾鉴定指标的筛选试验.以穗粒重胁迫指数为标准,对玉米植株和穗部性状胁迫指数等参考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症状指数与穗粒重胁迫指数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采用苗期叶片症状指数作为鉴定指标,具有快速鉴定、早期筛选、省工省时、节约试验用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耐低钾的玉米自交系90-21-3和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丹937为试材,利用4个水平钾浓度的水培方法,研究低钾胁迫对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和叶绿体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玉米光合面积减少,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下降,胞间CO2浓度升高。且在严重低钾条件下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丹937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大于90-21-3,90-21-3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大于丹937。低钾胁迫使玉米叶片Fv/FmΦPSⅡqP及ETR显著下降,NPQ上升,表明低钾对PSⅡ造成了伤害,但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因PSⅡ吸收过多光能而引起的光抑制和光氧化。与钾敏感自交系相比,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在低钾胁迫下仍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抗光抑制能力,对低钾有更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11.
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钾作基肥施用、1/2钾在拔节期追施的处理产量两年均最高,且肥料回收利用率提高1.7~10.3个百分点,玉米的干物质量和钾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最好。施钾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钾肥分次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产量有所提高。钾肥追施次数过多、追施时期过晚对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且不利于玉米营养体中的钾素向子粒转运。综合考虑玉米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和钾素吸收利用等因素,1/2钾作基肥、1/2钾在拔节期作追肥为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与优化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氮磷钾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模式提高了9.2%和8.5%,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苗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优化施肥模式可提高玉米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和开花期至成熟期阶段养分分配比例。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相比,优化施肥模式的玉米肥料吸收利用率提高50.2%,农学利用率提高51.7%,偏生产力提高36.5%,养分收获指数提高8.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苗期至开花期和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与玉米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优化施肥模式通过控制氮、磷、钾肥总量与氮肥分期调控,使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均优于农民习惯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灌溉定额150 mm、总施K2O 80 kg/hm2条件下,2019、2020通过对5个处理按照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分配比例施肥,研究不同方式施肥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分次施用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钾肥全部基施处理,以K4处理(钾肥30%基肥、25%拔节追肥、40%大喇叭口追肥、5%抽雄追肥)产量最高。2019、2020两年产量相比全部基施处理高5.3%和5.6%。对于钾素的吸收,植物吸钾的高峰期为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其次为拔节-大喇叭口期,两年分别达121.1、119.35 kg/hm2。K4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农学效率均为最高,钾肥利用率达49.04%、50.71%,明显提高玉米钾素利用效率。将钾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相比于全部基施和全部追施,能提高玉米对钾肥的吸收与利用,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立双  杨恒山  毕文波  张瑞富 《玉米科学》2014,22(4):120-125,131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量施肥和减量施肥两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N吸收量和吸收速率高量施肥均高于减量施肥;除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外,K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总体变化趋势与N相同;P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出苗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至吐丝期高量施肥低于减量施肥,其他生育阶段均为减量施肥低于高量施肥。植株N、P、K的积累量各生育时期高量施肥均高于减量施肥。完熟期高量施肥和减量施肥各器官N、P分配比均以子粒中最大,且高量施肥均低于减量施肥;K分配比例以茎中最高,高量施肥高于减量施肥。玉米N、P、K的收获指数和养分利用效率年度间均表现为减量施肥大于高量施肥。  相似文献   

15.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下9个春大豆基因型的磷积累和利用特性,结果表明,R7期植株各器官磷浓度和磷积累量皆以种子为最高,其次为叶片和茎秆。施钾可提高叶片和茎秆的磷浓度,增加所有地上部器官的磷积累量,其中茎秆的磷积累量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基因型间各器官磷浓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施钾可使植株地上部磷效率比略增,但降低种子磷效率比及显著地降低磷收获指数。不同基因型问磷利用效率参数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本研究提出了在低钾条件下采用种子磷效率比和磷收获指数作为高养分利用率筛选标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2组旱地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磷钾施肥量对玉米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高峰期在抽雄期;磷素和钾素的供应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钾素的影响大于磷素。P 120 kg/hm2、K 75 kg/hm2(P2K2)处理搭配合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和子粒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比其他处理高3.90%~24.74%。P 60 kg/hm2、K 75 kg/hm2(P1K2)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农学效率较高。P2K2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和钾素农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甘蔗钾素吸收、累积和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当前甘蔗主栽品种ROC22为材料,通过田间实验分析了甘蔗主要器官钾素含量、累积、分配和吸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生育期,上部茎和青叶鞘始终是钾素含量较高的器官,青叶和中、下部茎次之,根系、枯叶和枯叶鞘则始终相对较低。钾素主要累积于青叶(鞘)和蔗茎中。拔节前青叶(鞘)中的钾素占植株总累积量的95%以上,拔节后其钾素分配比例持续下降,而蔗茎中则持续上升,在工艺成熟期分配至蔗茎的钾素占整个植株的83.3%。甘蔗钾素阶段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则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蘖期至茎伸长4期为甘蔗主要钾素吸收积累阶段,占生育期总吸收的86.8%,其中分蘖期至拔节期的钾素阶段吸收量(4 791.3 mg/plant)和吸收速率(159.7 mg/plant·d)最高,为甘蔗钾素吸收的最大效率期。  相似文献   

19.
不同钾水平下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吸收及利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翠甜’厚皮甜瓜为试材,采用盆栽砂培试验,设6个钾水平,即K1~K6(0、3、6、9、12、15mmol/L),研究其对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够降低厚皮甜瓜各器官氮含量及成熟期根、茎叶氮累积量,显著增加果实氮累积量;增加根、果实磷含量及各器官磷累积量,显著增加果实、单株磷累积量;增加各器官钾含量及钾累积量,显著增加茎叶、果实以及单株钾累积量;显著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增加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钾收获指数和磷、钾生理利用效率;单果鲜重以K2、K3和K4处理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钾处理与其厚皮甜瓜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存在的显著相关关系与器官部位及生育期有关,但与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各器官氮磷钾含量与氮收获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但茎叶氮累积量与氮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叶氮累积量与磷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磷、钾含量及累积量均与磷收获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果实氮含量与钾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磷含量与钾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叶及果实钾含量和累积量均与钾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拟合优度(决定系数R2),发现钾水平与成熟期茎叶磷含量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最佳,钾水平与成熟期根钾含量采用线性拟合最佳,钾水平与其他各器官养分含量采用三参数指数或者五参数双指数拟合最佳。比较三者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可知,钾水平为9 mmol/L(K4)时,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较好,较有利于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