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灰飞虱传毒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SV)的传毒介体,不论长翅型或短翅型成虫都能带毒,并能传毒发病,但以雌虫所占比例较高。各龄若虫也都能带毒,并传毒发病,龄期愈大,带毒率愈高。不同病区虫源自然带毒率差异较大,重病区的保山(邹里)带毒率最高达61.9%,传毒频次多,传毒发病率达17.8%;轻病区的巍山带毒率为10%,传毒发病率仅0.86%;宜良和姚安则介于两者之间。在平均温度21.6—22.3℃条件下,潜育期平均为19.4—20.3天;在平均温度24.9-25.6℃下,潜育期平均为13.5—14.4天。水稻返青期,分蘖初期、盛期、末期都能传毒发病,拔节、孕穗及灌浆期传毒后未见发病,在保山灰飞虱1年发生六至七代,全代历期除越冬代(第七代)长达131.4天外一至六代为34.3—68.4天;卵历期除第一代为21.6天外,二至七代为7.9—12.8天;若虫历期除越冬代(第七代)为71.6天外,一至六代为13.1—26.2天;成虫历期除越冬代达50天外,一至六代为6.4—25.8天。一般雌虫比雄虫寿命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大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非专化性株系(BYDV GAV)比率的差异,采用RT-PCR技术,对BYDV-GAV的传毒介体麦蚜带毒情况进行检测.所用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样本用量可少至1/200头蚜虫;对采自我国主要麦区的蚜虫样本进行分子检测,山西、甘肃、青海、陕西11个小麦黄矮病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56%~91.5%,而河北、河南两省4个非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2.5%~33%.通过试验证实,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BYDV-GAV比率存在差异,小麦黄矮病重病区山西、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麦蚜带毒率高,而非重病区河北、河南等地的麦蚜带毒率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双重RT-PCR和DIBA快速检测法,对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白背飞虱平均带毒率分别为8.18%、0.93%和4.41%,早春白背飞虱带毒率较低,随着外地虫源不断迁入及本地虫源积累、繁殖,后期白背飞虱带毒率明显上升。前期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预警,对指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科学防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Ⅴ.病害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区四个县和非病区一个县1976~199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簇矮病毒(RBSV病害的发生、消长在年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稻株易感阶段介体叶蝉的种群数量及其传病潜能一一带毒率、亲和率和传毒天率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年份虽然介体叶蝉带毒率不高,但其绝对虫口密度大,也能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5.
防治双季晚稻矮缩病,采用连片种植,改进耕作栽培方法,选用抗(耐)病品种等农业技术措施,再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能达到80%以上的防病效果。不用农业防治,单在本田初期及时治虫1—3次防治效果为59.6%。但对小面积晚稻,在本田初期于介体昆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治虫2—4次,防病效果也能达到80%以上。欲使晚稻后期的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3%和5%以下,其本田初期防病治虫的指标是: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2.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4、12和22头;而当介体昆虫的带毒率为5%时,分别为每百株苗虫量2、6和10头。  相似文献   

6.
东北春小麦丛矮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通过重病区的系统调查和流行因素定量测定,明确在灰飞虱是小玫丛矮病最主要的介体,占飞虱种群的95%以上。灰飞得在中肋地区1年发生3代,在麦茬、草根、土缝内越冬,老熟带毒若虫和成虫是次年主要的初侵染源,其数量和带毒率与小麦全矮病发病率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回归求得如下关系:Y=0.1823Z1-5.7418X2-0.03099X3+1.1404X4。病情与小麦受侵洒时期密切相关。田间试验表明,三  相似文献   

7.
灰飞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virus)的传毒介体。水稻分蘖期前感染病毒后,心叶卷曲而后枯死;拔节期后感病,穗部大多畸形扭曲不实。70年代云南中部地区的富民、姚安、大姚、易门、禄丰、永胜、昆明等县市都曾发生,部分地区整片枯死甚而成灾。1982年从易门县秧田分别捕获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若虫带回本所室内进行传毒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气温19.6℃条件下,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平均为12.7天,终身带毒,能连续传毒或间歇传毒。健稻喂饲带毒虫30分钟即能染病,以秧苗2—3叶期最易感染。雌虫自然带毒率和获毒率分别比雄虫高出33.3%及55.6%。  相似文献   

8.
病区四个县和非病区一个县1976~199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簇矮病毒(RBSV病害的发生、消长在年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稻株易感阶段介体叶蝉的种群数量及其传病潜能一一带毒率、亲和率和传毒天率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年份虽然介体叶蝉带毒率不高,但其绝对虫口密度大,也能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秧苗期测定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预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趋势,采用温室培育水稻秧苗单株接入白背飞虱方法于2010年测定了5月6日、5月18日、5月25日、6月15日、6月23日5次入迁萍乡的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2.17%、6.52%、39.96%、30.43%;2011年测定了5月7日、5月18日、6月10日、6月17日、6月21日5次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0、0、0、2.2%;2012年测定了5月4日、5月8日、5月31日、6月9日、6月13日5次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0、4.4%、2.2%、6.7%.3年的苗期测定初步认为,入迁白背飞虱SRBSDV带毒率达到4%~6%时,当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轻发生,而其带毒率达到30%以上,就可能有大暴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大发生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控制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2004年灰飞虱犤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en)犦在姜堰市大发生,是历史记载最重的1a。据系统监测,全市麦田冬前平均虫量5.6头/m2,4月上旬12.4头/m2,是大发生2003年同期的2倍多;5月中旬812.7头/m2,是2003年同期的14倍。带毒率测定,越冬代47.9%(2003年37.5%),一代35.6%(2003年24.0%),均高于水稻条纹叶枯病(RSV)流行指标(10.0%),是全省带毒率最高的地区。由于灰飞虱数量大,带毒率高,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部分乡(镇)的田块成灾。为此,笔者根据当年5月至11月在全市范围内的实地调查,总结出6条经验教训,供今后工作借鉴。1品种和茬口被动武育粳3号除…  相似文献   

11.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12.
介体条沙叶蝉传播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蓝矮病植原体(wheat blue dwarf,WBD)属于翠菊黄化组三叶草绿变亚组植原体(16SrⅠ-C),由介体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专化性传播。通过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在接种小麦、长春花和带毒条沙叶蝉体内有大量植原体,而在健康植物组织、无毒条沙叶蝉和带毒条沙叶蝉所产卵中未见植原体的存在。通过介体传毒试验和PCR检测发现,条沙叶蝉最适获毒期为7 d,植原体在虫体内的潜育期为1 5~1 7 d,接毒期为2~3 d。条沙叶蝉一旦获毒可终生持毒和传毒。不同虫态的条沙叶蝉带毒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寄生植物的种类影响其带毒率。  相似文献   

13.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苗金波 《植物保护》1987,13(2):30-30
天牛是林木果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往往一两头天牛,即可将树致死。经普查,我区林木受害株率达27.6—97.8%,果树为70%,以毛白杨、桑树受害重。单株虫口3—11头。 我们自1984年以自制竹质毒扦进行防治试验,经3年41个基点,13713株标准树观察,毛白杨3290株,防治前虫株率37.6—97.3%,株虫口7—13个;防治后虫株率0.43—1.6%,株虫口1—3个。尤其连年复防效果更佳,据许昌、舞阳26个基点,4414  相似文献   

15.
油桐尺蠖为害柑桔,但过去从未暴发成灾。1984年以来在我省大田等县发现此虫危害柑桔严重。1987、1988年本所柑桔园和邻近乡果园相继暴发。1987年9月本所受害较重的北乾果园受害株率达80%;较轻的后山、下洋片株受害株率也达10—20%。虫口密度每株20—100头,1988年6月初北乾果园受害株率达100%,每株有虫300—500头,个别株达1000多头。  相似文献   

16.
种子带毒率及有翅蚜降落量对SMV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田主要迁飞降落的蚜虫有大豆蚜、棉蚜、玉米蚜、桃蚜、禾谷缢管蚜、豆蚜等,而大豆蚜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当有翅蚜迁飞降落量大,同时田间病株率高时,SMV日侵染率高,最高达49.57%。田间有翅蚜发生和迁飞降落高峰一般在7月份,此时的迁飞降落蚜量和SMV的种子带毒率决定病害流行的程度。0.5%种子带毒率显著推迟SMV流行的时期。田间有翅蚜发生和飞翔高峰期推迟到8月份,0.2%和0.1%种子带毒率可控制SMV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据1974—1980年在本地区研究,小地老虎越冬代发生有三个蛾峰。初峰多在4月上旬,中峰在中旬,末峰一般在下旬。而中末蛾峰和田间幼虫发生关系至为密切,约占总虫量的80%以上,是予报和防治的重点。当地玉米播期为4月20日左右,4月底至5月上旬,恰在2—3个叶片生育期,如在玉米播种时,用内吸剂处理种子,使种苗带毒,可以防治小地老虎的为害。 1979—1980年试用20%甲胺磷缓释剂拌种,经室内毒效测定:1%、2%、4%用量杀虫率均达100%。拌种后21天田间小区观察,2%用量的保苗效果达83.1—86.1%:在5000亩春玉米、棉花大面积示范,平均保苗效果88.4%。此法不  相似文献   

19.
金华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华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特点及原因的分析,初步明确了6月份白背飞虱的迁入虫重和带毒率、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等为该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预防为主、治虫防病的原则,提出以预防重病田出现为主,加强预测预警,抓重点田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及相应技术措施,以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在鲁西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一代主要在小麦上发生为害,一般每平方米有虫0.1—1.0头,形不成明显的为害,1992年大暴发,一般每平方米有虫10—15头,多的50头以上,小麦受害减产5%左右。二代主要在春棉上,百株累计落卵6000—10000粒,(往年500—700粒),多的达15000粒以上,寄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害程度之重,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苹果、枣、梧桐、西瓜等均受为害,棉花顶心受害率86%-95%,有的拔了棉苗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玉米受害株率95.6%,大豆受害株率92.3%;苹果顶梢受害率90.2%;枣果受害率20%左右,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