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毒力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明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毒力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喷雾法测定了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5日龄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毒力及雌成螨的产卵抑制作用,分析比较了LC30、LC50和LC90藿香精油喷雾处理雌成螨4、8、12、16、20和24 h后,其体内蛋白酶和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藿香精油处理后,雌成螨的死亡率和卵的孵化抑制率与供试浓度呈正相关,LC50和IC50分别为0.60%、0.62%。随着供试浓度的增加,藿香精油的触杀作用增强,对雌成螨的产卵抑制率和产卵抑制指数呈上升趋势,且对雌成螨的触杀作用高于卵。用浓度LC30、LC50和LC90藿香精油处理雌成螨4 h后,蛋白酶和POD活性被激活,SOD活性被抑制,蛋白酶的激活率分别为10.96%、47.70%和62.92%,POD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3、1.5和0.3倍,SOD的抑制率分别为44.52%、23.91%和49.08%。LC30和LC50处理4 h后CAT活性被激活,激活率分别为20.26%和52.22%;LC90处理后CAT活性被抑制,抑制率为62.21%。藿香精油对朱砂叶螨有一定的触杀毒力,能有效抑制雌成螨产卵,可通过扰乱蛋白酶和保护酶的动态平衡来影响其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起到毒害作用。因此,藿香精油在农业防治朱砂叶螨方面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薰衣草油与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和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在室内条件下薰衣草油、肉桂油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采用喷雾、熏蒸法测定了薰衣草油和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产卵抑制活性和熏蒸活性,并分析了2种精油的亚致死剂量对雌成螨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较强,经浓度为1%的薰衣草油喷雾处理后,雌成螨、若螨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4.07%和52.22%,LC_(50)分别为0.41%和0.89%;浓度为2%的薰衣草油对雌成螨产卵的抑制作用最强;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的熏蒸活性也较强,熏蒸雌成螨6、12和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0.37%、85.19%和95.19%,LD_(50)分别为0.94、0.59和0.39μL;随精油剂量增加雌成螨运动轨迹紊乱,触壁反射活动减少,移动范围明显减小,而移动频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与肉桂油相比,在朱砂叶螨的生物防治中薰衣草油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香茅精油微乳液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及其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采用熏蒸法测定香茅精油微乳液对朱砂叶螨的熏蒸活性及香茅精油微乳液亚致死剂量处理下朱砂叶螨的产卵情况、趋避情况及解毒酶系活性。结果表明,当剂量达到2.5 μL时,香茅精油微乳液处理下朱砂叶螨的死亡率达到80.37%以上;香茅精油微乳液熏蒸24 h时,其对朱砂叶螨的亚致死剂量LD10和LD30分别为0.082 μL和0.284 μL;香茅精油微乳液LD10和LD30处理24 h时,其对朱砂叶螨的产卵抑制率分别为76.30%和78.67%,对朱砂叶螨的趋避率分别为80.00%和88.00%;香茅精油微乳液LD10和LD30处理后,朱砂叶螨体内酯酶活性在0~8 h表现出激活作用,随后一直处于抑制状态,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一直处于激活状态,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处于抑制状态。表明香茅精油微乳液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杀螨剂。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植物源活性化合物滨蒿内酯的杀螨活性及作用方式,测定了滨蒿内酯对植食性害螨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幼螨、若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同时测定了其对雌成螨的产卵抑制和驱避活性,以及杀卵活性.结果表明,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雌成螨具有较高的触杀毒力,48h的LC_(50)为0.157mg/mL;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触杀活性的从大到小依次为雌成螨、若螨、幼螨,其无明显的杀卵活性;滨蒿内酯对雌成螨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同时对雌成螨具有明显的产卵抑制作用,且处理后96h的产卵抑制率达到58.28%.说明滨蒿内酯对朱砂叶螨的主要作用方式为触杀、驱避和产卵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酶活力测定的方法,研究朱砂叶螨经阿维菌素和高(低)温处理后对其体内自由基(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朱砂叶螨经阿维菌素处理后,两种群体内的O2.-含量急剧升高,药后4h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O2.-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42、3.54倍,同时SOD、CAT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组中抗性种群体内O2.-含量低于敏感种群,SOD、CAT活性高于敏感种群。不适宜的高温和低温均能使朱砂叶螨体内的O2.-、SOD、CAT、POD活力升高,敏感种群在42℃的热激下SOD、CAT、POD的活性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4.25、2.06、1.81倍,与其它温度处理差异显著(P<0.05),其后呈下降趋势,而抗性种群酶活性在实验温度下,始终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酶活性变化率分析结果显示,SOD对热胁迫的应激性最强,CAT次之,POD最小,抗性种群三种酶活性的变化率均大于敏感种群。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肉桂醛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各发育阶段的杀虫活性及对成虫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肉桂醛对赤拟谷盗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和成虫的熏蒸作用及24 h致死中浓度熏蒸后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 肉桂醛的熏蒸效果与其浓度和赤拟谷盗发育阶段有关, 肉桂醛2.5 μL/L熏蒸72 h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熏蒸效果最好, 幼虫次之。在24 h致死中浓度处理下, 赤拟谷盗成虫体内SOD、POD、CAT活性分别在48、12 h和36 h达到最高, 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70、1.03倍和1.96倍。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 成虫POD活性在处理36 h后低于对照, SOD、CAT活性分别在处理36~60 h和24~48 h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 经肉桂醛熏蒸处理后, 赤拟谷盗成虫体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 进而产生毒害作用。因此, 肉桂醛对赤拟谷盗的生物防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吩嗪-1-羧酸 (申嗪霉素) 的生物活性,以吩嗪-1-羧酸和不同取代的苯乙酮为原料,通过溴化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乙酮结构片段的吩嗪-1-羧酸酯类化合物 3a ~ 3c 和 6a ~ 6s ,其结构均得到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琼脂保湿浸叶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杀菌活性和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杀螨活性。杀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0.2 mmol/L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 6b 和 6e 的抑制率分别为56.05%和65.37%,低于对照药剂吩嗪-1-羧酸 (86.83%)。杀螨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药后24 h,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具有良好的杀螨活性,在1 mmol/L下化合物 6k 和 6m 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88%和90.82%,进一步测得其相应的LC50值分别为0.25 和0.19 mmol/L。本研究所合成的新化合物不仅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还具有较好的杀螨活性,这为吩嗪-1-羧酸的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在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双因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以CO2浓度和温度为作用因子,研究了4种不同组合处理下烟粉虱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处理下,CO2浓度升高烟粉虱体内POD和GST活性分别增加87.6%和295%,SOD和CAT活性分别降低22.4%和28.2%;高温处理下,CO2浓度升高烟粉虱体内Ach E和GST活性分别增加103.6%和167.5%,CAT活性降低31.6%;常CO2浓度处理下,温度升高烟粉虱体内POD和SOD活性分别增加46.2%和18.2%,CAT活性降低35.8%;高CO2浓度处理下,温度升高烟粉虱体内Ach E和SOD活性分别增加75.3%和40.3%,CAT活性降低38.9%。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是导致烟粉虱体内SOD、POD、GST和Ach E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并且SOD和POD活性变化受到CO2和温度的交互影响。烟粉虱可能通过改变体内保护酶或解毒酶的活性来适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真桑钝绥螨捕食朱砂叶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及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真桑钝绥螨Amblyseius makuwa Ehara防治害螨的可能性,本试验在(25±1)℃、RH 8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组建了真桑钝绥螨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为食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了真桑钝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卵、若螨和雌成螨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真桑钝绥螨以朱砂叶螨为食,未成熟期发育历期分别为卵期1.90 d,幼螨期0.62 d,前若螨期0.82 d,后若螨期1.26 d。试验条件下真桑钝绥螨净增殖率为11.80,内禀增长率为0.175,世代平均周期为14.12 d,周限增长率为1.191,种群倍增时间为3.96 d,雌成螨日均产卵量为1.22粒,平均总产卵量为22.12粒。真桑钝绥螨对朱砂叶螨3个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拟合圆盘方程显示真桑钝绥螨对朱砂叶螨卵的捕食数量最大,其次为若螨和雌成螨,a/Th值分别为12.5162、5.8730和4.4009。综上研究结果,真桑钝绥螨具备优良天敌的基本特性,是朱砂叶螨的潜在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万寿菊根提取物中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成分及其抑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4类主要化学物质中,精油类含量最高(59.8%),且抑菌效果最佳;10mg/mL精油提取物的抑制率在24、36和48h分别为62.83%,58.31%和56.30%。在西瓜枯萎病的3个主要发病期(苗期、伸蔓开花期和座果期)施用精油提取液,能有效抑制西瓜枯萎病菌,促进植株生长,同时提高西瓜植株的POD和SOD酶活性,并维持CAT活性,有效减轻了西瓜枯萎病菌对植株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NaCl胁迫下Si对甘草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Si对甘草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i2(0.2g·kg-1)处理为最适浓度,可显著提高甘草叶片SOD、POD、CAT活性,与对照(Si0)相比,这3种酶活性在Si2处理下分别增加37.44%、26.98%、35.16%;Si3(0.6 g·kg-1)处理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增加质膜相对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MDA含量降低35.63%;质膜相对透性增加17.6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36.62%;脯氨酸含量降低38.15%。由此可见,Si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减轻活性氧及自由基对甘草叶片的毒害作用,即加Si可改善甘草在NaCl胁迫中的抗逆特性,缓解了NaCl胁迫对甘草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高效、环保、低抗性的植物源灭蚊剂,揭示植物精油熏杀蚊虫的作用机理,测试了湖南香薷Elsholtziahunanensis、藿香Agastacherugosus、八角Illiciumverum和剑叶金鸡菊Coreopsislanceolata精油对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pipiensquinquefasciatus成蚊的熏杀活性及对2种蚊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熏杀效果显著,但同种植物精油对2种蚊虫的熏杀活性有差异。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熏杀效果最好(LC50值为26.12μg.cm-3),八角精油对致倦库蚊的熏杀活性最强(Lc50值为29-31μg·cm-3)。4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体内AChE活性起诱导作用;对致倦库蚊体内N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八角精油的酶活性抑制率最高(19.79%)。湖南香薷和八角精油对白纹伊蚊NSE活性有抑制作用,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4.90%和25.26%;藿香和剑叶金鸡菊精油对白纹伊蚊NSE活性有促进作用,酶活性增长率分别为25.66%和66.35%。综合分析4种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熏杀活性及对酯酶活性的影响,湖南香薷和藿香精油更适宜作为植物源灭蚊产品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杀虫植物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精油中主要杀虫成分——松油烯-4-醇点滴处理家蝇成虫后,测定其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及复苏期等4个中毒阶段试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SOD被明显激活,各中毒阶段的酶比活力均较对照高,差异显著,且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CAT先被抑制后被激活,在复苏期酶比活力为对照的1.19倍,其中兴奋期和复苏期酶比活力与对照差异显著,而痉挛期和麻痹期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OD被明显激活,各中毒阶段的酶比活力依次为对照的2.25、2.04、1.23和2.91倍,与对照差异极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与松油烯-4-醇的作用有密切关系,SOD活力增加可能是松油烯-4-醇的诱导反应,而中毒试虫的复苏可能与CAT和POD活力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越冬期树干形成层温度变化对形成层组织生理参数的影响,以库尔勒香梨为实验材料,在太阳辐射和气温达到日最大值的时间段,利用控温红外灯将实验组树干阳面形成层温度分别增温达到16℃、19℃、22%、25℃、28℃、31℃、34℃,采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同时连续监测形成层温度并结合主要生理参数的变化,分析越冬期间树干形成层温度变化引起的融冻交替对树干组织主要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达到最大阳面形成层温度日较差的处理条件下,SOD、POD和CAT活性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3.60%、84.62%、47.56%,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升高了41.46%、46.81%;生理指标和形成层温度均呈负相关,其中CAT、可溶性蛋白和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性负相关。形成层温度日较差或融冻交替幅度与各生理参数均呈负相关,其中CAT、可溶性蛋白和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性负相关。保护酶系中,SOD对形成层温度变化最为敏感;虽然POD保护作用稍微迟钝,但在较强烈的形成层温度变化的条件下起到最好的保护作用;在形成层温度强烈波动的情况下,CAT保持最小变化幅度;可溶性蛋白通过调节渗透势,减轻细胞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短期饥饿处理对蠋蝽寿命、繁殖力及捕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蠋蝽Arma chinensis(Fallou)早期释放的最佳阶段,预测蠋蝽释放后的存活率,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不提供食物,只提供水的情况下比较了不同龄期蠋蝽耐饥能力,探究了不同饥饿处理时间对蠋蝽成虫取食能力以及雌虫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蠋蝽各龄期存活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雌成虫耐饥能力最强,平均存活时间为28.74 d;1~5龄若虫以及雄成虫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43、6.59、10.04、13.39、17.96和20.29 d。饥饿处理后,蠋蝽雌、雄成虫取食黏虫2龄幼虫量(雌3.0头、雄2.9头)较对照(雌0.5头、雄0.7头)显著提高。此外,同一时间的饥饿处理,雌、雄成虫之间取食量没有显著差异。饥饿处理3、6和9 d后蠋蝽产卵总量(117.0、162.3和140.0粒)较对照(181.8粒)下降,但未达到显著差异;饥饿处理3、6 d后卵孵化率(64.45%、68.10%)较对照(78.03%)显著下降,而饥饿9 d处理较对照孵化率(77.85%)虽然降低,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蠋蝽成虫耐饥能力最强,且短时间饥饿对其繁殖力未产生显著影响,是田间早期释放的最佳虫态。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虱螨脲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生化机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了LC_(10)和LC_(25)亚致死浓度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1、6、12、24、48和72 h后其体内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虱螨脲LC_(10)处理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表现为早期诱导、后期抑制的作用,而对过氧化物酶(POD)则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的作用,对过氧化氢酶(CAT)仅在72h时具有诱导作用;LC_(25)处理对SOD表现为诱导-抑制-诱导-抑制的作用,对POD具有抑制作用,而对CAT具有诱导作用。经虱螨脲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小菜蛾幼虫体内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被明显抑制,且基本表现为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仅在处理后1 h被诱导,之后被显著抑制。表明虱螨脲进入小菜蛾幼虫体内后,初期可诱导SOD、CAT和GST活力升高,以适应外界毒害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解毒酶活力被抑制,使其难以代谢,从而增强了对小菜蛾的毒性。  相似文献   

17.
菜青虫感染金龟子绿僵菌后体内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菜青虫感染金龟子绿僵菌后体内的防御机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菜青虫被金龟子绿僵菌感染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金龟子绿僵菌处理后菜青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反映出菜青虫在金龟子绿僵菌侵染初期防御能力增强,后期降低。其中,SOD、POD和CAT活力分别在接种后36、24和48h达到高峰,说明菜青虫在抵抗金龟子绿僵菌侵染过程中,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是POD,随后为SOD,而CAT是最后发生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fumigation bioassays, the oviposition inhibition and repellent bioassays of patchouli and wormwood oils to T. cinnabarinu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aboratory with the methods of fumigation and repellency. Ethovision XT6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wo essential oils at sublethal dosages on the behaviors of T. cinnabarinus. Based on the results, compared with wormwood oil, the fumigation bioassay of patchouli oil was stronger against T. cinnabarinus. In a simultaneous fumigation experiment, the effects of patchouli oil on the inhibition of oviposition of T. cinnabarinu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than those of wormwood oil at the tested dosages. When T. cinnabarinus was exposed to the two essential oils at LD10, LD20, and LD30, the spontaneous movement tracks of T. cinnabarinus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highest mobility frequencies at LD10.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patchouli oil on the spontaneous movement abilities of T. cinnabarinu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n movements following exposure to wormwood oil. Thus, patchouli oil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as a green vegetable, botanical acaric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