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一梅  张孝中  孙虎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5):149-153,160
[目的]在1986年汉中地区原区划的基础上,完成省级区划与地级市区划的链接,更深入结合汉中市的水土流失特点,与时俱进地为汉中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方向。[方法]采用叠图分析法,结合汉中市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趋势等,将全市水土保持分区重新进行划分。[结果]全市共划分为4个区域: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西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区、南部土壤保持生态维护区。[结论]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应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林草资源,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改陡坡轮垦为带状间作。中部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应注重护岸治滩,整治江河,继续搞好城镇绿化,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化生态农业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西部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区应提高治理面源污染的能力,针对坡耕地、矿山开挖裸露面和草地等用地类型,做好治理及植被恢复工作,维护水源区水质。南部土壤保持生态维护区需在25°以上的坡耕地和部分缓坡地一定区域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使林草、土壤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重点推广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的经济林果。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水土流失分布特征、构建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ArcGIS空间叠置等方法划定了昌吉州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即南部中高山冻融区、南部中低山丘陵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南部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中部绿洲人居环境农田防护区、北部荒漠生态维护防风治沙区、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并提出了各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相似文献   

3.
为做好与广东省水土保持的工作衔接,根据广州市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广东省水土保持分区(四级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提出广州市水土保持分区(五级分区),分别为:北部山地丘陵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Ⅰ区)、中部低山微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Ⅱ区)、南部冲积平原人居环境水质维护区(Ⅲ区),并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需求及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分工,松辽委承担东北黑土区(Ⅰ)和北方土石山区(Ⅲ)中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Ⅲ-1)的规划工作。综合分析后提出了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原则和方法,在全国水土保持一、二级区划的基础上,将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部分地区划分为12个三级区,即大兴安岭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小兴安岭山地丘陵生态维护保土区、三江平原-兴凯湖生态维护农田防护区、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呼伦贝尔丘陵平原防沙生态维护区、辽河平原人居环境维护农田防护区、辽宁西部丘陵保土拦沙区、辽东半岛人居环境维护减灾区,并提出了各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细化水土保持分区,科学指导枣庄市市中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国家、省、市三级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枣庄市市中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采用叠图分析法,划分水土保持区并确定各区的水土保持基础功能。将枣庄市市中区划分为北部及东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西南部低山丘陵生态维护蓄水保水区、东南部低山丘陵蓄水保水区、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西部平原城区人居环境维护区5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并确定了各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通过合理分区,有利于建立完善的防治措施体系,为枣庄市市中区防治水土流失与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提供重要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给文水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山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和县域地貌类型,编制了文水县水土保持区划。区划分为:西部土石山地轻中度侵蚀区和东部冲积洪平原微度侵蚀区2个一级区,西部基岩中山水源涵养区、中部土石低山土壤保持区、中部山前倾斜平原生态维护区、东部冲洪积平原人居环境维护区4个二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总土地面积16 850.0 km~2,目前水土流失面积1 094.84 km~2,占6.50%。在分析全市水土流失状况与水土保持需求的基础上,划分了东北部平原人居环境维护与水质维护区、中南部低丘河谷生态维护与水源涵养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区、西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与生态维护区等四大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江两湖一片"的预防治理重点战略布局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化州市水土保持现状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制定了化州市近、远期水土保持规划,并结合全国及广东省水土保持规划,因地制宜地将化州市划分为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及土壤保持区、南部平原水质维护及人居环境维护区2个水土保持分区,基于各分区水土流失特点,针对性地提出近、远期各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提前谋划,分区施策,以促进化州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化州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环节。北方风沙区三级区划是在全国水土保持一、二级区划框架上进行的,主要依据是《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试行)》相关原则和指标体系,区划结果是将北方风沙区划分为准噶尔盆地北部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天山北坡人居环境农田防护区等12个三级区。对12个三级区的水土保持功能、命名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将北方风沙区分为4个二级区、12个三级区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迫切需求及辽宁省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尚属于空白的突出问题,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了大中尺度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并将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空间叠置分析及专家经验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为基础,开展省域大中尺度水土保持区划研究,最终将辽宁省划分为12个水土流失典型防治区,即辽东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辽东山地丘陵水质生态维护区、辽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辽北漫川漫岗保土拦沙区、辽北漫川漫岗农田保护区、辽中平原人居环境农田防护区、辽东丘陵生态维护区、辽中平原农田保土防风区、辽西低山丘陵保土蓄水区、辽西丘陵保土固沙区、辽东半岛丘陵人居环境维护减灾区、辽西山地丘陵保土蓄水区,为辽宁省分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途径,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基于相关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在综合考虑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开展以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在系统梳理塘背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崩岗侵蚀、林分结构单一和林下流、规模化经果林开发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恶化和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从前期侧重遏制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修复转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为主的新阶段,这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结论]建议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核心目标,从不同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和水土保持服务的空间流动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入手,研发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权衡与协同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固碳增汇等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模式,打造塘背河小流域"升级版"和"扩展板",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服务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陕西省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为相关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面积等数据为依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附录中《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照设置》对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在保护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并采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计算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价值。[结果]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06×106万元,其中保护水资源和固碳制氧贡献最大,分别所占比例为36.8%和27%,保护生物多样性次之,贡献率为22.8%,改善小气候、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分别为12.2%,0.8%和0.4%。[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在宝鸡市水源涵养和改善环境作用明显,对于该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陕北子洲县“7·26”特大暴雨引发的小流域土壤侵蚀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2017年7月25日20时到26日8时陕北榆林地区突降了一场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水灾害与经济损失。通过考察该次暴雨造成的土壤侵蚀危害,旨在为今后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暴雨灾害的防御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8月2—6日赴暴雨受灾区子洲县,选取了清水沟、马家沟、蛇家沟3个典型小流域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对该次暴雨下流域内坡耕地、退耕林草地、梯田、填沟造地、淤地坝、道路等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在"7·26"特大暴雨洪水下,坡耕地细沟发育明显,甚至产生小切沟;而2000年退耕的林地和自然恢复草地以面蚀为主,无明显细沟产生;新修梯田连接两阶田面的道路及承接路面来水的田面冲毁严重,田埂部分区段被冲开,田坎发生塌落;在削坡填沟造地区域,不仅农作物和坝体遭到严重破坏,而且残蚀了田旁新修道路,切割裸露沟壁多处发生土体塌落;淤地坝或轻或重都存在损毁与隐患,但在该次暴雨中滞洪拦沙作用明显。同时,在调查中发现该区陡坡耕种现象依然存在,小流域蓄排水系统缺乏,部分水土保持工程管理与维护不到位,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水土保持意识淡薄。[结论]"7·26"特大暴雨洪水造成的土壤侵蚀依然很严重,而退耕林草地的土壤侵蚀轻微,证明水土保持工作在该区依然十分重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应该继续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特别是陡坡退耕。同时,专业设计并实施小流域蓄水、引水、排水网络系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西安市水土保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2014—2015年西安市水土保持区划工作,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通过对西安市的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明确该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在一定区划原则基础上,进行指标的选择和分析。[结果]将西安市划分为6个水土保持区,提出各分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方向,为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结论]西安市开展水土保持应在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依据水土保持分区,以城区为核心,以河流和道路为廊道,对各斑块实施水土流失与环境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水土保持区划与规划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分类分区、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和生态自然修复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水土保持规划是以土壤侵蚀分类分区为科学依据,在大区域区划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弄清土壤侵蚀分类分区、各类区划与规划之间的关系是做好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现行的水土保持区划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分析水土保持区划和规划的区别及联系入手,说明其相互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大型城市水土流失的空间格局,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利用DEM提取坡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判定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制作空间分布图。[结果]武汉市水土流失具有"4圈"分布格局:(1)内圈,主城区,地面硬化程度高,以微度流失为主;(2)第2圈层,主城区周边城市拓展区,是城市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3)第3圈层,城市拓展区外围平原农业生产区,水土流失面积小,强度低,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又是山地、丘陵区的地表径流进入主城区的必经区域;(4)第4圈层,远郊山地、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兼有少量坡耕地和采石采矿迹地。[结论]根据武汉市水土流失"4圈"分布格局,制定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内圈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管理维护和地下排水系统的清理管护;第2圈层要加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最大限度地扼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大施工迹地的恢复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第3圈层需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第4圈层需要严守生态红线,大力保护森林资源,继续开展坡耕地治理、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注意控制旅游开发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对江苏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为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根据江苏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特征,选取土壤保持、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和人居环境维护4项水土保持功能进行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评价,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江苏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程度较高,极重要区和中等重要区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2.10%和46.44%;苏北地区主要水土保持功能是土壤保持和农田防护,苏中地区主要水土保持功能是农田防护和水质维护,苏南地区主要水土保持功能是水质维护和人居环境维护。[结论]评价结果揭示了江苏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等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及其评价趋势展望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土壤侵蚀是导致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和土壤生产力不稳定的关键驱动因素。该文从水蚀区坡耕地侵蚀控制和生产功能角度,在解析地块尺度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农业活动对坡耕地耕层生态过程作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影响效应及作用途径。认为:1)坡耕地耕层质量变化由降雨侵蚀、耕作活动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决定,2种作用的时间、空间尺度不同;耕层土壤参数在坡耕地农业生产中作用分为保水、保土、保肥和增产潜力,由地块尺度农作物-耕层耦合效应决定土壤生产能力、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耕层侵蚀性退化方向及程度。2)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表现为土壤性质恶化、土壤质量劣化、土地生产力衰退3个方面,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程度大于化学性质变异,径流作用导致的土地生产力衰退大于土壤流失作用。3)坡耕地耕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侵蚀下降、产量提升2个目标,地块尺度诊断指标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渗透性可作为合理耕层评价最小数据集;坡耕地合理耕层适宜性分为5级,其诊断指标分级标准宜与土壤侵蚀分级和耕地地力分级衔接。4)坡耕地合理耕层评价未来应密切关注耕层质量诊断指标最小数据集、坡耕地合理耕层阈值/适宜值分级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阻控标准拟定3个主要方向。研究可为深入认识坡耕地侵蚀性退化机制,辨识坡耕地合理耕层调控途径以及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