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以未补播(CK)、隔带深翻后补播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M)、沙生冰草(A. desertorum)(S)及蒙古冰草+沙生冰草(G)的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处理荒漠草原0~40 cm土壤总有机碳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补播模式草地全土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10~20 cm和20~30 cm土层,沙生冰草补播草地显著高于未补播草地(P<0.05);30~40 cm土层,各补播草地均显著高于未补播草地(P<0.05)。各处理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30~4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0~10 cm土层(P<0.05)。不同处理草地各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0.053 mm粒级最高。随土层加深,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大,30~40 cm土层以0.053~0.25 mm和>2 mm粒径较高。总体看,补播有利于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在本研究所做处理中补播沙生冰草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蒙古冰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数量特征、分布类型及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生境条件下,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和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P<0.05),3个群落之间蒙古冰草种群的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在<4 m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蒙古冰草种群与短花针茅种群、蒙古冰草种群与牛枝子种群在小于4 m尺度上呈显著负关联,随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蒙古冰草种群与牛心朴子种群在整个研究尺度上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蒙古冰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数量特征、分布类型及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生境条件下,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和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P0.05),3个群落之间蒙古冰草种群的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在4 m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蒙古冰草种群与短花针茅种群、蒙古冰草种群与牛枝子种群在小于4 m尺度上呈显著负关联,随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蒙古冰草种群与牛心朴子种群在整个研究尺度上无关联。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蒙古冰草种群动态及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群落生境的变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MC)、蒙古冰草+老瓜头(ML)、蒙古冰草+牛枝子(MN)3种不同群落生境为研究对象,按丛径将蒙古冰草个体划分为Ⅰ级株丛(0~2.0 cm)、Ⅱ级株丛(2.1~4.0 cm)、Ⅲ级株丛(4.1~6.0 cm)、Ⅳ级株丛(6.1~8.0 cm)、Ⅴ级株丛(8.1~10.0 cm)和Ⅵ级株丛(>10.0 cm),研究了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的株丛结构和叶功能性状。结果表明:在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和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生境中,Ⅰ、Ⅱ级株丛较多,株丛密度较大,在蒙古冰草+老瓜头群落生境中,以Ⅲ、Ⅳ级株丛为主,株丛密度较小。蒙古冰草+草木樨状黄芪和蒙古冰草+老瓜头群落生境中蒙古冰草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分别为4.68 cm2和41.2 cm2·g-1、4.70 cm2和39.2 cm2·g-1,显著高于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生境的3.38 cm2和27.7 cm2·g-1。蒙古冰草株丛结构主要受土壤全钾的影响,而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由此,可通过改变种群数量特征和叶功能性状以适应自然生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盐池县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沙化程度的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地0~4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并通过团聚体破坏率、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分析不同沙化类型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各沙化类型草地0~20 cm土层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分布范围分别为45.78%~88.36%和48.05%~97.79%。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0~40 cm各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分形维数及侵蚀因子总体呈增加的趋势,MWD和GMD则逐渐降低,土壤结构趋于不稳定。从剖面变化看,随土层的加深,土壤稳定性增加,尤其是潜在和轻度沙化草地,表明该区域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0~20 cm浅层土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伴随着盐池县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细颗粒的吹蚀和碳氮等养分的搬运,土壤结构分散,物理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播种方式下干旱胁迫对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根系构型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基于单播和混播不同播种方式,分别设置田间持水量的80%(W1)、65%(W2)、50%(W3)、35%(W4)和20%(W5)5个水分梯度,研究了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根系构型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播蒙古冰草在W1和W4水分处理下具有较高的根长、根表面积,混播蒙古冰草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呈增加趋势,以W5处理的4582.84 cm/g和521.85 cm2/g最高;播种方式主要影响蒙古冰草的根长、比根长和分形维数。沙生冰草的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根体积及单株根系生物量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单播方式下以W2处理较高;在同一水分梯度下,各指标均呈现出混播显著高于单播。在W1、W4和W5水分处理下,混播蒙古冰草的相对竞争强度修正指数(CRCI)均为正值,分别为0.05、0.02和0.35;而沙生冰草在各水分梯度下的CRCI均为负值,表现出混播对沙生冰草生长的促进效应。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混播提高了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的抗逆性能;沙生冰草比蒙古冰草具有更强...  相似文献   

7.
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盐池县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沙化程度的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地0~4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并通过团聚体破坏率、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分析不同沙化类型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各沙化类型草地0~20 cm土层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分布范围分别为45.78%~88.36%和48.05%~97.79%。随草地沙化程度的加重,0~40 cm各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分形维数及侵蚀因子总体呈增加的趋势,MWD和GMD则逐渐降低,土壤结构趋于不稳定。从剖面变化看,随土层的加深,土壤稳定性增加,尤其是潜在和轻度沙化草地,表明该区域土地沙化主要发生在0~20 cm浅层土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伴随着盐池县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细颗粒的吹蚀和碳氮等养分的搬运,土壤结构分散,物理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农牧研究交错带地区退耕还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麦比较牧草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0-20cm土层,单播草地以冰草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和>0.25mm团聚体总数最大,而混播草地则以无芒雀草+冰草的土壤容重最小,而孔隙度和含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人工恢复“黑土滩”(“Black soil land”,BSL)后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和稳定性特征,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BSL和4龄人工建植草地(Artificially planted grassland,APG)为研究对象,基于干筛和湿筛法分析0~20 cm层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BSL和APG干团聚体均以>3 mm粒级为主,湿筛以微团聚体(<0.25 mm)占比最高。建植后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微团聚体显著减少,且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重量平均直径和抗蚀性因子更高,破坏率更低,表明人工建植能显著提高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壤深度增加,APG和BSL干团聚体稳定性增加,而湿筛稳定性降低,说明0~10 cm团聚体受机械破碎强烈,10~20 cm遇水易破碎。逐步回归表明砂粒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机质增加是团聚体稳定性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多年冻土区人工建植能改善退化草地浅层土壤结构并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围封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了围封禁牧条件下宁夏荒漠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破坏率及平均重量直径(MWD)等指标,以探讨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形成,随围封年限的增加,0.25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变化显著,均以围封10年的草地最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10cm和20~40cm土层变化显著,其中0~10cm土层以围封7年的草地最低,20~40cm土层以围封10年的草地最低;随围封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围封10年的草地最高,团聚破坏率则以围封7年、10年的草地较低,未封育和封育3年的草地较高。从垂直分布看,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特别是5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 Met)对舍饲滩羔羊生长、消化、血清生化指标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19.06±0.46)kg的健康去势滩羊公羔64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03%、0.06%和0.09%RP Met的饲粮,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4只。预试期7d,正试期85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饲粮RP Met添加量的增加,舍饲滩羊平均日增重和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0.06%和0.09%RP Met显著提高了屠宰率(P<0.05);饲粮添加RP Met有降低胴体骨重/胴体重的趋势(P>0.05);随饲粮RP Met添加量的增加,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0.06%RP Met组滩羊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RP Met可提高舍饲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适宜添加量为0.06%。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为害指数法,对宁夏地区主栽的2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室内蓟马抗性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主,占混合种群数量的75%,室内试虫群体结构与大田相仿。结果表明:供试26个苜蓿品种中,先行者、甘农9号、WL298HQ、耐盐之星、三得利5个品种的为害指数小于25.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而皇后、盐宝、阿迪娜、WL354HQ 4个品种为害指数大于40.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同时从株高、分枝数及干草产量等方面对不同苜蓿品种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表明,蓟马为害后,抗性较强的苜蓿品种其株高绝对增长率、分枝相对增长率及干草产量损失率均高于抗性较弱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探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将150只AA白羽肉仔鸡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对照组、抗生素组、复合微生态制剂Ⅰ组、复合微生态制剂Ⅱ组、复合微生态制剂Ⅲ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的肉鸡饲用金霉素,复合微生态制剂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5%、0.1%、0.2%的复合微生态制剂,测定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大肠杆菌数、沙门氏菌数、双歧杆菌数、乳酸杆菌数、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IgG含量、IgA含量、IgM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微生态制剂Ⅱ组、Ⅲ组可显著增加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乳酸杆菌数、双歧杆菌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IgA含量和IgG含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复合微生态制剂Ⅱ组、Ⅲ组可显著增加乳酸杆菌数、双歧杆菌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IgA含量和IgG含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数(P<0.05)。表明肉仔鸡饲料中添加0.1%、0.2%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改善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其在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丙酸铬对热应激期间泌乳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54头泌乳天数、产奶量、胎次相近的泌乳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和20 g/d丙酸铬。结果:添加丙酸铬可以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P<0.05),试验Ⅰ组和Ⅱ组产奶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60和1.32 kg/d,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脂、乳蛋白、尿素氮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夏季热应激期间,在日粮中添加丙酸铬有提高产奶量的趋势,有助于减少乳房炎的发病率、降低乳中体细胞数、改善乳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为生产高端羊肉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选取断奶后、平均体重为20kg左右的健康无疾病的滩羊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额外添加铜,饲粮中铜含量为9.0mg/kg;试验I、Ⅱ、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5.5和7.0mg/kg铜。预试期为10d,正试期为60d。结果表明:1)4组间舍饲滩羊的初重、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4组间舍饲滩羊的体长、体高、胸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舍饲滩羊的体高相对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3)4组间舍饲滩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骨重、胴体脂肪重、GR值、眼肌面积、骨肉比以及胴体产肉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Ⅱ组舍饲滩羊的净肉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舍饲滩羊的尾部脂肪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4组间舍饲滩羊的肌肉pH、初水分、失水率、滴水损失和熟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舍饲滩羊的肉色红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Ⅲ组(P<0.05),试验Ⅰ、Ⅱ组舍饲滩羊的肌肉剪切力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铜可提高舍饲滩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3.0mg/kg铜(饲粮铜含量为12.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6.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兽医社会化服务建设现状,为优化管理政策措施提供支持。2017年以来,宁夏地区兽医主管部门全力推进政府购买兽医社会服务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全区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面广。全区95.5%(21/22)的县(区)开展了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区81.6%(160/196)的乡镇。二是村防员队伍平稳转型,工作效率与薪资待遇显著提高。此外,本文梳理基层兽医服务需求和供给,指出了当前存在养殖主体对政府提供兽医服务的依赖性强,基层兽医机构力量不足,社会兽医服务组织能力不足,兽医服务市场化程度低等发展瓶颈,这提示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培育社会化服务机构,强化经费投入的目标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枸杞多糖(LB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2/IL-23p40和IL-10分泌的影响,探讨LBP的免疫调节机制,为LBP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6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各组小鼠进行连续4d每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间隔3d后,再连续4d每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同时,用高(40mg/1kg)、中(20mg/1kg)、低剂量(10mg/1kg)的LBP给小鼠连续灌胃2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用LPS(1mg/kg)和PBS,连续2周。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IL-6、IL-12/IL-23p40和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相比,LBP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IL-6、IL-12/IL-23p40和IL-10的分泌水平,提示LBP能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为枸杞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24头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设计不同精粗比日粮(60∶40,40∶60),研究其对奶牛瘤胃挥发酸模式及血液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粗比(60∶40)日粮下,瘤胃pH降低4.3%(P <0.05),丙酸浓度提高16.9%(P <0.05);乙酸浓度下降,总挥发酸浓度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乙酸/丙酸比例降低20.5%(P <0.05)。随着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血液葡萄糖浓度提高21.1%(P <0.05),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降低13.9%(P <0.05)。随着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血液甘油三酯下降,胰岛素含量增加,但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19.
单宁是植物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能够结合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在微生物发酵中有特殊生理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单宁结构、生物学特性和抑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植物单宁对乳酸菌生长特性的调控作用,包括植物单宁抑菌性、不同种类乳酸菌对植物单宁适应性和代谢途径等,并对单宁在反刍动物营养与饲草加工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