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明确九里香Murraya exotica挥发物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引诱效果,筛选田间诱杀柑橘木虱的高效混配物组合,采用Y-型嗅觉仪室内测试柑橘木虱对10种九里香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测定挥发物混剂对柑橘木虱引诱的增效作用以及九里香挥发物混剂对柑橘木虱的田间诱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β-石竹烯、D-柠檬烯和芳樟醇对柑橘木虱均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引诱率分别为80.00%、83.33%和73.33%,显著高于其它7种挥发物;混剂B(β-石竹烯∶D-柠檬烯∶芳樟醇=3∶3∶1)对柑橘木虱的引诱率达到88.89%,显著优于其它混剂,增效作用较好;田间悬挂黄色诱虫瓶15 d后,混剂B平均诱集到的柑橘木虱数量为23.3头/瓶,显著优于其它混剂,为矿物油对照的33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Y型嗅觉仪比较了7类14个不同品种的柑橘对柑橘粉虱引诱力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中3个品种柑橘叶片挥发物成分,并测定柑橘粉虱对其中的10种挥发物单体标样在10-2、10-4、10-6、10-8g/mL浓度下的行为学反应,以期明确植物挥发物在柑橘粉虱寄主定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供试的14个柑橘品种中南丰蜜橘对柑橘粉虱引诱作用最强,HB柚最弱。被检测出的37种挥发物单体中的主要成分是烃类、醇类化合物,被测3个品种共有的挥发物有9种。在被测的10种挥发物单体中,引诱作用最强的是浓度为10-8g/mL的γ-松油烯和浓度为10-4g/mL的R-(+)-柠檬烯。研究表明,柑橘叶片中的挥发性气味对柑橘粉虱的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而且挥发性气味的化合物组成及其相对浓度影响其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有效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复合引诱剂,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异色瓢虫聚集信息素(-)-β-石竹烯、蚜虫利它素(E)-β-法尼烯和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6种植物挥发物成分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最佳引诱浓度,分别以最佳引诱浓度(-)-β-石竹烯和(E)-β-法尼烯为核心与诱虫活性较强的其他5种植物挥发物成分最佳引诱浓度混配成二元或三元配方,通过室内趋性试验对配方进行筛选,并通过大田诱捕试验测定所筛选的配方对异色瓢虫的实际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对不同浓度8种单体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存在差异,多数化合物在低浓度(1μg/mL)时对异色瓢虫成虫表现出较强的引诱作用。在15个配方中,(E)-β-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配方7)、(-)-β-石竹烯+(E)-β-法尼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配方12)对异色瓢虫雌成虫有显著的引诱效果;(E)-β-法尼烯+吲哚(配方6)、配方7、(-)-β-石竹烯+(E)-β-法尼烯+吲哚(配方11)和配方12对异色瓢虫雄成虫有显著的引诱效果。浓度为0.01 mg/mL和1 mg/mL的配方7以及浓度为1 mg/mL的配方12对异色瓢虫成虫...  相似文献   

4.
前期研究发现,二化螟为害稻株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为了鉴定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水稻挥发物,本文通过H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为害诱导水稻释放的15种重要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影响。结果显示,β-石竹烯、2-壬酮、大根香叶烯D和(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对褐飞虱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水杨酸甲酯、2-十一烷酮和(3E,7E)-4,8,12-三甲基十三-1,3,7,11-四烯对褐飞虱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α-蒎烯、2-十三烷酮、十三醛、苯甲酸苯甲酯、异氟尔酮、2-十五烷酮、邻伞花烯烃和肉豆蔻酸异丙酯对褐飞虱行为选择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为害诱导稻株不仅释放对褐飞虱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同时也释放对褐飞虱具有排斥作用的化合物,褐飞虱对二化螟为害稻株的偏爱性源于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不同化合物的综合作用。研究鉴定的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水稻挥发物为研制褐飞虱驱避剂和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R44型直升机喷雾防治柑橘木虱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区域内实施柑橘木虱统防统治是控制柑橘黄龙病的关键措施,也是难点。本试验研究R44型直升机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的可行性和效果。在连片柑橘园,利用R44型直升机喷洒30%噻虫嗪悬浮剂防治柑橘木虱,施药3、7和10d后,柑橘木虱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4.2%、84.8%和85.0%,防治效果分别为85.3%、87.7%和89.6%;对果树无损伤。试验结果表明,利用R44直升机施药进行柑橘木虱大面积防治可行有效,是一种省工、快速、高效的施药方式,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Waterston)是柑橘木虱的优势寄生蜂,在防治柑橘木虱上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研究了年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Nianju为载体的亮腹釉小蜂生产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年橘-柑橘木虱-寄生蜂的生产体系,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明确了年橘新芽繁育的标准化修剪方法,以整体修剪法为最佳,产芽时间为12.6 d,产芽数量为39.6个/株;明确了柑橘木虱若虫繁育中柑橘木虱成虫接种数量,以柑橘木虱:新芽为2:1为最佳;明确了亮腹釉小蜂生产中亮腹釉小蜂接种数量,以亮腹釉小蜂:柑橘木虱为1:10为最佳。按本文生产方法,每笼(5株年橘)可收获亮腹釉小蜂646.67头。  相似文献   

7.
柑橘木虱偏好产卵于柑橘嫩梢新芽上,在统一抹芽放梢后及时施药防治木虱,成为防控柑橘黄龙病的重要措施。近年通过杀梢剂处理杀灭新发嫩梢代替人工抹梢受到果农的关注和使用,并已成为防治黄龙病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以纽荷尔脐橙为供试树种,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乙氧氟草醚药液,探究其杀梢效果及对柑橘木虱栖息分布的影响,并建立了嫩梢萎蔫的分级标准和木虱栖息分布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脐橙树苗和定植树有相似的杀梢效果,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即有一定的杀梢作用,40~55 mg/L时杀梢效果最佳,速效性优异,对柑橘叶片和成熟期果实无药害。采用40和55 mg/L的乙氧氟草醚药液对树苗喷雾,3 d后,嫩梢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6.1%和124.7%,嫩梢直径抑制率分别为83.8%和94.8%;7 d后,校正杀梢率分别为93.7%和84.1%,木虱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和21.4%,木虱栖息抑制率分别为81.0%和84.4%。采用40、55 mg/L的乙氧氟草醚药液对定植树喷雾,3 d后嫩梢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5.9%和118.8%,嫩梢直径抑制率分别为83.9%和104.1%;7 d后校正杀梢率分别为96.6%和82.4%。嫩梢萎蔫可使嫩梢上的木虱虫卵和若虫死亡,对成虫死亡率影响小,但栖息环境发生迁移。因此,乙氧氟草醚施用于脐橙可快速杀梢,减少木虱的食物来源,有效控制木虱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柑橘黄龙病的唯一自然传播媒介——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否参与调控黄龙病病原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的侵染及复制,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及PCR扩增方法进行lncRNA的预测、特征分析、验证及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柑橘木虱的13个转录组RNA-Seq数据中共有10 192个lncRNA基因,对应15 747条lncRNA转录本;与蛋白质编码基因相比,柑橘木虱lncRNA具有更少的外显子数量和更短的转录本长度;随机选取的10条lncRNA基因中,有7条lncRNA基因在无菌柑橘木虱广州品系或赣州品系中有表达,其中1条lncRNA基因TCONS_00034665在无菌广州品系和无菌赣州品系中存在差异表达;带菌和无菌柑橘木虱成虫中预测获得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基因TCONS_00096118和TCONS_00234564,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TCONS_00234564与预测结果一致,在带菌柑橘木虱成虫中高表达。表明lncRNA参与了黄龙病病原菌与寄主柑橘木虱的互作。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保护黄岩蜜橘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调查了采取挖病树治木虱等综合措施果园与不挖病树不治木虱的发病果园2002—2019年柑橘黄龙病株发病率。结果表明综合防控果园2006—2012年当年株发病率在5%以下,2013—2019年当年株发病率却在1%以下;不挖病树不治木虱果园,2004年开始当年株发病率一直在7%以上,至2018年高达86.67%,达到彻底毁园程度。该结果也表明柑橘黄龙病防控应坚持行政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运用建立防控指挥、责任考核、经费保障、知识普及、监测预警与科学防控、病源清除、种苗监管和防控示范等八大体系,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果,对提高广大农民防控柑橘黄龙病的信心和种橘积极性,保障柑橘安全生产有积极意义,对相似柑橘生产区开展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斑鞘豆叶甲Colposcelis signata(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行为调控剂,选取非寄主植物16种挥发物,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了斑鞘豆叶甲成虫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0-1mol/L浓度下斑鞘豆叶甲成虫对6种萜烯类挥发物EAG反应较强,驱避反应显著,雄虫反应强于雌虫。成虫对(1R)-(+)-α-蒎烯和(-)-β-蒎烯的EAG反应显著强于其他4种萜烯类挥发物,对雄虫的驱避率分别为86.7%和81.3%。斑鞘豆叶甲对5种醇、醛类挥发物EAG反应差异显著,除芳樟醇外均表现引诱反应。雌虫对反-2-己烯-1-醇、2-乙基-1-己醇和反-2-己烯醛3种绿叶气味挥发物的引诱反应强于雄虫,其中反-2-己烯-1-醇的引诱作用最强,引诱率达68.9%,推测雌虫产卵定位与绿叶气味挥发物有关。斑鞘豆叶甲对5种其他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较低,具有引诱作用,雄虫反应均强于雌虫,雌、雄虫对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强于其他4种挥发物。浓度反应结果发现当浓度从10-2 mol/L增加到10-1mol/L时,成虫对(1R)-(+)-α-蒎烯和(-)-β-蒎烯的EAG反应相对值稍降低,对(-)-β-蒎烯和β-月桂烯的驱避反应降低,表现出浓度阈值。但在10-5 mol/L浓度下(1R)-(+)-α-蒎烯、(-)-β-蒎烯、(R)-(+)-柠檬烯和β-月桂烯仍然表现为明显的驱避作用,这些挥发物可作为驱避剂组分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防治柑橘沙皮病的高效低毒药剂,连续两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柑橘沙皮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对该药剂防治柑橘沙皮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25 mg/kg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8年药剂处理两次后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46%和76.84%,2019年药剂处理两次后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79%和75.59%,显著优于对照药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800 mg/kg的处理,优于对照药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50 mg/kg的处理。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柑橘安全,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黄龙病的传播媒介,快速、有效防治这种害虫是综合防控黄龙病的关键。目前,其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为了了解化学农药对柑橘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以广东省博罗县柑橘木虱田间种群为测试对象,以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饲养的种群为敏感对照,室内测定了13种常用药剂推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 h后77.5%敌敌畏EC和5%啶虫脒EC对田间种群的效果最好,柑橘木虱死亡率分别为93.3%和90%,48 h后两种药剂处理的死亡率已达100%;48 h后,350 g/L吡虫啉SC处理的死亡率也达93.3%;72 h后,20%丁硫克百威EC、30%噻虫嗪SC、12%高氯·毒死蜱EC、45%毒死蜱EC、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处理的死亡率也达90%以上。两个种群相比,所有药剂在相同时间对敏感种群的防治效果都高于田间种群。其中,用20%甲氰菊酯EC、30%噻虫嗪SC、45%毒死蜱EC、25 g/L联苯菊酯EC、99%矿物油EC等5种药剂处理,24 h后田间种群的校正死亡率显著低于敏感种群;48 h后除上述药剂外,4.5%高效氯氰菊酯ME处理的校正死亡率也显著低于敏感种群。72 h后,4.5%高效氯氰菊酯ME、25 g/L联苯菊酯EC、99%矿物油EC处理的校正死亡率依然显著低于敏感种群。说明田间种群对以上药剂的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发现,采用此测定方法22.4%螺虫乙酯SC对田间种群和敏感种群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唐涛  赵明平  黄生空  王培  符伟 《植物保护》2021,47(4):282-287
柑橘全爪螨 Panonychus citri 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螨, 已对多种常用杀螨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有效控制该害螨的危害, 本研究于2017年-2018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30%乙唑螨腈SC?240 g/L螺螨酯SC?1.8%阿维菌素EC及43%联苯肼酯SC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柑橘树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下, 叶面喷施1次上述药剂均对柑橘树安全?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及30%乙唑螨腈SC能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危害, 速效性好, 持效期长达30 d, 药后1~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55%~100%和81.21%~98.30%?240 g/L螺螨酯SC和43%联苯肼酯SC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较好, 速效性一般而持效期可达30 d, 药后1~3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15%~91.55%和64.63%~88.46%?1.8%阿维菌素EC难以控制柑橘全爪螨危害, 速效性较差, 持效期约15 d; 药后1~30 d对该害螨的防治效果为57.08%~83.39%?综上所述, 在柑橘生产实践中, 为有效控制柑橘全爪螨为害, 应于害螨初发期叶面喷施1次30%乙唑螨腈·螺螨酯SC 75 mg/kg或30%乙唑螨腈SC 100 mg/kg?  相似文献   

14.
系统调查柑橘粉虱在每百棵柑橘不同氮肥量N1(对照),N2(施氮肥0.25kg),N3(施氮肥0.50kg),N4(施氮肥0.75kg)条件下的自然种群,以作用因子组建在不同氮肥条件下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柑橘树对柑橘粉虱的自然种群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N3处理下的各作用因子作用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较高的水平,其种群趋势指数为29.8,和施氮水平N2下的28.5很接近,明显低于施氮水平N4下的39.2,比N4水平下造成爆发成灾的可能性小,说明通过调节施氮量可控制柑橘粉虱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5.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18年—2019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噻虫胺4种剂型(30%悬浮剂、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和0.5%颗粒剂)及2种施用方式(喷雾和沟施)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叶面喷施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处理对幼年树及成年树上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约30 d,而药后46~96 d的防治效果大幅下降,难以控制其为害。在幼年树根部周围拌毒土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和13.5%壳聚糖微球0.1~0.2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96 d;0.5%噻虫胺颗粒剂0.1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效果好且持效期达46 d,而药后66~96 d的防治效果下降明显,难以控制其为害;在0.1 g/株剂量下,0.5%噻虫胺颗粒剂药后7~30 d的效果最好、18%包埋颗粒剂次之、13.5%壳聚糖微球稍差,而18%包埋颗粒剂药后46~96 d的效果最佳、13.5%壳聚糖微球次之、0.5%颗粒剂稍差。在成年树根部周围沟施时,噻虫胺18%包埋颗粒剂、13.5%壳聚糖微球0.6~0.8 g/株处理对柑橘木虱的控制效果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而0.5%噻虫胺颗粒剂0.2 g/株处理的效果较好且持效期长达89 d;在0.2 g/株剂量下,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差异与幼年树基本一致。此外,当剂型、剂量及施用方式均相同时,噻虫胺对柑橘木虱的控制作用略低于噻虫嗪。综上所述,在柑橘生产实践中,若田间柑橘木虱发生量大,应喷施1次30%噻虫胺悬浮剂60 mg/kg;为有效控制幼年树柑橘木虱为害,应于初发期拌毒土沟施1次,使用药剂为18%噻虫胺包埋颗粒剂,用量为0.2 g/株;针对成年树柑橘木虱,则需将其用量增至0.6 g/株。  相似文献   

17.
2010-2014年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蔗区进行栗等鳃金龟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栗等鳃金龟在平阳镇蔗区发生为害比较严重,2010/2011榨季田间虫口密度高达21 000.1头/667m2,受害株率高达82.0%,2013/2014榨季甘蔗受害株率为30.4%,栗等鳃金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为32.0%,糖分损失率为23.3%。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lternaria citri, a postharvest pathogen, produces endopolygalacturonase (endoPG) and causes black rot on citrus fruit. We previously described that an endoPG-disrupted mutant of Alternaria citri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its ability to macerate plant tissue and cause black rot symptoms on citru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olonization of citrus fruit tissues by Alternaria citri, pTEFEGFP carrying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gene was introduced into wild-type Alternaria citri and its endoPG-disrupted mutant (M60). Green fluorescence was observed in spores, germ tubes, appressoria, and infection hyphae of transformants G1 (derived from wild type) and GM4 (derived from M60). Hyphae of G1 but not GM4 vertically penetrated the peel, but the hyphae of both G1 and GM4 spread equally in the juice sac area of citrus fruit. Green fluorescence of Alternaria citri transformant EPG7 carrying a GFP gene under control of the endoPG gene promoter of Alternaria citri was induced by pectin in the peel during the infection stage, but repressed completely in the juice sac area, likely by 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 by sugars in the ju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