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江淮流域3次致涝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2011年梅汛期江淮流域强降水频发特征,揭示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理,为今后暴雨预报提供有益参考。利用常规探测资料、中尺度加密站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模式产品资料对比分析了6月25日、7月5日和7月12日发生的3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月25日、7月12日强降水发生受西风带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倒槽发生相互作用,倒槽东侧的偏南气流提供充足的水汽,前者为弱冷空气与强热带风暴“米雷”外围云系结合的降水,属稳定性降水,后者为对流性降水;7月5日强降水发生于副高边缘,主要由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提供的充足的水汽供应所致。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可以较好地追踪强降水回波,在开展大暴雨天气联防和短时临近预警中凸现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南州2011年7月2—5日持续性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1年7月2日—5日甘南州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诊断分析,指出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与500 hPa上的切变线以及700 hPa强辐合区的位置密切相关。低层的强烈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发现这次持续暴雨过程中在中低层有明显的湿层及水汽的辐合,从而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在副高外围西南气流中的持续上升运动,源源不断地将水汽和能量向东输送到降水区,是形成这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4-5日山东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4~5日鲁东南、鲁西南~鲁中西部出现的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等方面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此次过程为典型的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交绥造成暴雨的天气形势,低空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为暴雨区提供了强的水汽输送和能量积累;由于中、低层缺乏切变线等辐合系统,山东虽然水汽通道很好,但水汽辐合集中在局部地区,只造成局部的暴雨天气;各种能量指数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台风移动路径及降水影响因素,运用fortran软件对NECP/NCAR数据和NOAA降水资料进行计算处理并用Grads软件出图,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输送分析台风“菲特”移动路径及降水成因。结果表明:“菲特”由生成到登陆过程都受到副高和西风带影响。期间,台风“丹娜丝”通过推进副高西进加快“菲特”登陆;“菲特”在移动过程中,10月1日02时—2日08时受强引导气流影响而加速,2日14时—4日14时因该引导气流减弱而移速减小,从4日20时始在副高西进增强引导气流作用下向西转向并加速。此次台风降水过程(6日—9日)中,浙北余姚地区和浙东南地区均存在降水高值区。从副高南缘洋面上延伸到江浙地区的1条完整水汽输送带持续为“菲特”提供水汽造成浙江强降水。  相似文献   

5.
2008年7月4-5日山东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资料和大气监测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7月4-5日鲁东南、鲁西南~鲁中西部出现的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等方面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此次过程为典型的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交绥造成暴雨的天气形势,低空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为暴雨区提供了强的水汽输送和能量积累;由于中、低层缺乏切变线等辐合系统,山东虽然水汽通道很好,但水汽辐合集中在局部地区,只造成局部的暴雨天气;各种能量指数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汛期2次暖区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 年5 月14—15 日(简称“5.14”)和6 月13—14 日(简称“6.13”)2 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 次过程均发生在850 hPa 一致的偏南气流中,暴雨发生前有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低层925~850 hPa 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了对流系统的发展,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所不同的是:“5.14”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加强西伸,中尺度对流系统呈现出准静止的特点,对流云发展旺盛,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锋前?型高能舌区较为宽广,低空急流强盛且伸展高度较高,有利于大气中低层水汽的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的发展。“6.13”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减弱东退,“列车效应”造成持续降水,对流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整层高湿的环境降低了蒸发率,有助于出现范围较大的降水。  相似文献   

7.
赵繁盛  李燕  程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28-236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资料对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特征及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大雾日数东部最多,北部最少,总体呈增长态势,2005或2006年出现峰值。南部和东部6、7月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其他地区无明显月份差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至次日早晨。大连夏季持续大雾天气时,中高层副高呈纬向分布,偏西流场中有弱槽脊活动;低层位于副高后部槽前部,西南水汽输送场中;地面位于低值系统前部或顶部,持续较弱的偏东风或偏南风;近地面有逆温层,有弱的散度、涡度和垂直运动场,有利于水汽在近地层的输送和聚集,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该研究获得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持续大雾天气的预报指标,为大连夏季大雾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欧徽宁  黎馨  周渭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0):122-126
旨在研究2018年6月12日广西暴雨天气过程出现桂西漏报,桂东空报的原因,为今后预报提供参考,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预报不仅要注重大的环流形势分析,还要考虑水汽、能量条件的分析;预报员先入为主的预报思路和过分依赖数值预报产品,使得在其他要素分析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没有全面把握水汽、能量、动力条件的分析;中短期预报效果不好时,可以通过短时临近预报弥补。  相似文献   

9.
影响山西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58个代表站近5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和NCAR/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影响山西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应用SVD方法等探讨影响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输送关键区。结果表明:山西夏季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南海的东风气流,热带印度洋越赤道气流以及南海—华南的水汽输送带有关,同时也受到中纬度西风带中水汽输送影响。夏季水汽输送与山西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遥相关关系,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的水汽异常来源包括副高南侧的热带西太平洋—南海的偏东风水汽输送异常,和印度洋—阿拉伯海地区越赤道气流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异常,山西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关键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到四川盆地东部的矩形区域。由整层水汽输送通量标准化处理建立的水汽输送源指数和水汽输送指数,可以表征水汽输送异常对于山西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山西汛期降水异常分析和汛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30715”呼和浩特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预报、预警短时强降水,利用呼和浩特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FY2 卫星及1°×1°NCEP逐6 h 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13 年7 月15 日呼和浩特市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是在贝加尔湖冷涡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高和台风“苏力”共同作用,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槽前西南气流及副高和台风间偏南气流共同形成持续的暖湿输送,使得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得到持续补充;系统性抬升、地形及冷空气触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降水回波起源于阴山山脉南侧,层状云降水回波显著,基本反射率≤47 dBz;径向速度场上呈现“牛眼结构”,零等速度线呈“S型”。当径向速度图上中气旋和低空急流被识别,基本反射率因子强度≥40 dBz时,可发布短时强降水预警。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山东一次罕见秋季连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加强对连阴雨天气成因的认识,从而提高预报员对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进而减少连阴雨对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卫星云图、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1年9月11—19日山东秋季区域性连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连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南撤较迟,位置偏北,脊线在30°N附近,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西风带冷空气交绥于山东所造成;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势力强且稳定,且贝加尔湖附近有一冷涡,同时副高、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异常偏强、偏北和稳定维持,为此次连阴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强降水期间,东北—西南向的云带一直维持在山东上空,且云带的北缘与700 hPa切变线的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对鲁中山区秋季连阴雨的预报服务水平,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NCAR 2.5°×2.5°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分析了2007年9月27日—10月7日鲁中山区秋季连阴雨期间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系统相对稳定,乌拉尔山到欧洲一带高脊偏强,200 hPa东亚西风急流偏北维持,南亚高压明显东伸,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里海、巴湖一带低槽偏强;500 hPa低槽、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00 hPa东亚西风急流南侧、南亚高压东北侧的高空辐散是连阴雨天气长时间持续的动力机制;热带气旋的频繁活动,利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持续北上影响鲁中山区形成连阴雨天气;较强冷空气南下、副高快速东退南撤至海上是连阴雨天气即将结束的明显标志。  相似文献   

13.
山西春播首场透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对春播期间出现的第1场关键性透雨做出准确预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针对2011年5月8日-10日山西春播首场透雨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中低空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特征及物理量场(相对湿度、散度、垂直速度、涡度)的空间垂直剖面时空演变特征、fy-2c卫星红外云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春播首场大范围透雨天气过程,是在500 hPa稳定的副高与西风槽相继控制为背景;700 hPa切变与降水云系的产生、强度变化及移动息息相关为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期间,地面始终处于高压底后部偏东气流的控制;物理量场空间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呈现出深厚的湿层、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以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具备了山西春播透雨产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CWMF集合预报资料分析了1822号台风“山竹”对广西造成的降水情况,进一步利用集合敏感性方法分析了“山竹”不同降水阶段的关键系统及对降水预报偏差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山竹”降水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对应不同降水区域,主要影响系统分别为台风本体、台风外围环流与冷空气结合以及台风后部偏南气流。(2)集合敏感性分析发现,该次过程第一阶段降水与台风位置本身最为敏感,位置越偏向西北,降水越强;第二阶段降水与台风位置、副高西脊区及地面冷高压均敏感,且与副高西脊最为敏感;第三阶段降水与低压位置、强度及副高西脊区、地面冷高压均敏感,且与地面冷高压最为敏感。(3)最优成员与集合平均对比分析显示,第一阶段的降水差异主要取决于台风强度及位置的差异。第二阶段降水的差异与台风位置、台风北侧地面冷高压强度的差异有关。第三阶段的降水差异则主要由低压、地面冷高脊强度及副高南缘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5.
2011.7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对2011年7月1—3日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影响系统、红外卫星云图、不稳定能量及物理量场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东高西低副高影响的环流背景下,中低层切变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涡度场与高低空系统的时空分布变化相一致,ki指数≥32℃的高能区、si<0℃的不稳定区域在降水时段始终与中低层切变系统的位相一致,促进了持续性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多尺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雷达、卫星等多种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12—13日山东强降水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副高势力强、位置稳定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暴雨发生在深厚的暖湿气流与强上升运动区内,暴雨落区及其移动方向与强的上升运动中心的相关性比较好。地面东南风与偏北风、东南风与偏东风形成的多个中小尺度辐合线与地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辐合线的位置与山脉的走向相一致,地形对降水强度有增幅作用。TBB上对应多个中尺度的对流云团,呈东西带状分布,最强云顶亮温低于-45℃。雷达上,层状云回波的南侧不断有新的中小尺度对流单体的发展,并排列成窄带状,造成很强的对流性降水。  相似文献   

17.
哈密北部春末低涡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疆暴雪天气的成因,提高同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为东疆暴雪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采用区域气象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20—21日哈密北部军马场的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雪是在极锋急流带明显南伸的背景下,新疆北部低涡和地面冷锋影响下形成的。550~750 h Pa之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雪提供动力条件,600 h Pa以下持续的水汽通量散度为暴雪提供水汽,前期的暖平流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而后的强冷平流使气温下降,从而导致降雪的出现。中低层锋生锋消的垂直配置与降水的持续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极锋急流带明显南伸对暴雪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气温、降水响应及变化趋势,通过采用距平分析、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近50年陕西省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1960—2009年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年平均气温、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及冬季和秋季的较早增暖突变为特征;降水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以年降水量、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以及春季降水量的较迟减少突变、夏季降水量的较早增加突变为特征。近50年陕西省气温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符合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