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正奶牛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腐蹄病也被称为蹄间腐烂、指(趾)间腐烂、传染性真皮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以后蹄多发,成牛发病最多,雨季最流行。1发病原因坏死厌气丝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但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以在感染组织涂片中发现,此外还有梭菌、牛足腐蚀螺旋体和病毒等。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腐蹄病是影响奶牛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严格厌氧性节瘤拟杆菌、坏死杆菌等传染性因素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引起,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蹄间皮肤和软组织腐烂、出现恶臭气味为特征,重者可使奶牛卧地不起,产生褥疮,甚至腿部肌肉和神经受损,肌肉缺血性坏死而被淘汰,严重危害奶牛业的健康发展,给奶牛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腐蹄病患牛早期出现频频提举病肢,用患蹄敲打地面,站立时间较短,行走有痛感、跛行。体温40  相似文献   

3.
奶牛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腐蹄病也被称为蹄间腐烂、指(趾)间腐烂、传染性真皮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1发病原因1.1在奶牛腐蹄病的病原学方面,意见尚不十分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坏死厌气丝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但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以在感染组织涂片中发现,此外还有梭菌、牛足腐蚀螺旋体和病毒等。1.2环境因素1.2.1蹄球损伤、蹄间溃疡、皮炎、角质延长等均能引发该病,促使化脓性棒状杆菌及其他化脓菌的二重感染。1.2.…  相似文献   

4.
<正>腐蹄病是由结节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混合感染引起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动物蹄部组织的化脓坏死性分解、腐败恶臭和角质形成受到破坏为主要特征。患病动物表现为运动  相似文献   

5.
腐蹄病是指蹄底、蹄叉角质腐烂、分解,并引起蹄真皮炎症的一种疾病,中兽医称“漏蹄病”。本病可发生于所有类型的牛,发病率较高,占引起跛行蹄病的40%~60%。炎热潮湿季节比冬春干旱季节发病多,后肢发病多于前肢,成年且高产奶牛易发此病。1 病因1.1 日粮不平衡饲养管理不善。如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蹄角质疏松。1.2 病原微生物入侵感染最常见的是坏死杆菌、结节状拟杆菌、化脓棒状杆菌、产黑色素拟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相似文献   

6.
奶牛腐蹄病又称坏死性蹄皮炎,多由坏死厌气丝杆菌、节瘤拟杆菌引起,是牛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传染病,以蹄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主要特征。脓性棒状杆  相似文献   

7.
奶牛腐蹄病是以蹄部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1病因分析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蹄角质疏松。最常见的有坏死杆菌、结节状拟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8.
坏死杆菌病是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共患传染病。绵羊患病后常侵害四肢关节及蹄部,因而俗称“腐蹄病”。腐蹄病也叫蹄间腐烂或趾问腐烂,夏秋季节易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有炎症,具有腐败、恶臭、剧烈疼痛等症状。2009年10月,  相似文献   

9.
牛的坏死杆菌病(Necrobacillosis>是由厌氧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以组织坏死和脓肿性病变为主要持征。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症状是犊牛白喉、肝脓肿、其他内脏脓肿以及蹄腐烂等。有时还有其他症状。在实行肉用牛集约化肥育的欧美各国,肝脓肿的发病很多。近年来随着舍饲肥育的  相似文献   

10.
腐蹄病又名烂蹄病,也称为蹄间腐烂。牛腐蹄病是因坏死杆菌感染牛蹄部趾间皮肤和深层软组织引起蹄组织化脓坏死、腐败和角质层破坏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很多地方的牛都易发生,特别是海拔1500m以上地区,多阴雨潮湿季节更易发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腐蹄病主要是由厌氧性节瘤拟杆菌、坏死杆菌等病原菌协同感染引起的,以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常常引起患病动物蹄部组织化脓、坏死、腐败以及角质层破坏,进一步表现为食欲减退,泌乳量下降,繁殖能力降低等特征,严重者被迫淘汰,从而严重影响奶  相似文献   

12.
腐蹄病(Footrot)是由坏死梭杆菌(Fusobactef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和节瘤拟杆菌(Baeteroides nodosu,B.nodosus)协同感染引起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动物蹄部组织的化脓坏死性分解、腐败恶臭和角质形成受到破坏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腐蹄病是羊的一种常见蹄部疾病,特别是高山多雾地区,多雨季节敞放的羊只容易发病。该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引起感染,以蹄间皮肤软组织腐烂,并发出恶臭等一系列病变为特征,其病原是羊坏死杆菌。  相似文献   

14.
腐蹄病是指侵害指(趾)间皮肤及皮肤更深层软组织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患病皮肤常坏死、裂开,炎症从指(趾)间皮肤蔓延到蹄冠、系部和球节,病肢明显跛行,并伴有全身性症候。腐蹄病是奶牛蹄病中危害性极为严重的一类疾病,病畜食欲减退、泌乳量下降、繁殖能力降低,病情严重者将被迫淘汰,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该病对奶牛业的严重危害,奶牛出现蹄病时的及时、准确临床诊断,以及与其他蹄病的鉴别诊断,对于奶牛蹄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试验根据节瘤拟杆菌纤毛蛋白基因序列的特异性,设计1对引物BPP并建立了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引物BPP具有相对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敏感性达到了152.5 pg,且引物FLP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能够准确诊断出节瘤拟杆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腐蹄病是羊的一种常见蹄部疾病,特别是高山多雾地区,多雨季节敞放的羊只容易发病。该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引起感染,以蹄间皮肤软组织腐烂,并发出恶臭等一系列病变为特征,其病原是羊坏死杆菌。  相似文献   

16.
奶·牛·腐·蹄·病·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腐蹄病是由严格厌氧性节瘤拟杆菌(Dichelobacter nodosus)、坏死杆菌等引起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是肢蹄病中较严重的疾病,本病重者可使奶牛卧地不起,产生褥疮,至使腿部肌肉和神经受损,肌肉缺血性坏死而被淘汰,严重危害了奶牛业的发展,给奶牛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腐蹄病(Footrot)是由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和节瘤拟杆菌(Baeteroides nodosu,B.nodosus)协同感染引起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动物蹄部组织的化脓坏死性分解、腐败恶臭和角质形成受到破坏为主要特征。腐蹄病自1960年Adams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在美国、比利时、荷兰、日  相似文献   

18.
小尾寒羊腐蹄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首先看到口腔无变化,只是蹄底部肿胀,走路发瘸,硬地更严重,随之肿蹄,体温升温,蹄间隙破皮(无水泡),以至腐烂。  相似文献   

19.
腐蹄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协同感染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创伤性传染病。牛、羊、鹿等反刍动物常见且发病率较高,以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该病的特征为动物蹄部组织化脓、坏死、腐败以及角质层破坏。目前,在我国牛、羊饲养场中,腐蹄病的发生率可达到50%,是牛、羊,尤其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性疾病之一。患腐蹄病的奶牛,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泌乳量下降,繁殖能力降低,严重者被迫淘汰,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产奶质量,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牛、羊,尤其是奶牛腐蹄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一般为慢性经过,多位散发,有时表现为地方流行性。坏死梭杆菌主要以白细胞毒素、内毒素、溶血素、血凝素和各种蛋白酶起致病作用。节瘤拟杆菌主要通过细菌纤毛和蛋白酶起致病作用,其他杂菌在致病中起辅助作用,所以腐蹄病的主要判定依据是检测到病料中是否有节瘤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腐蹄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蹄部疾病。它是由化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坏死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的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治疗,轻者会引起奶牛泌乳量下降,病牛消瘦,常并发蹄关节炎,严重的会导致蹄壳腐烂、坏死、脱落,或出现败血症,甚至引起死亡。病牛往往卧地不起,不愿站立,站立时病蹄负重差,常半悬提,行走时跛行,有疼痛感,触之避让。检查蹄底时会发现蹄底枕部有黑斑,或嵌满粪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