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郑单958、沈单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耐密性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叶向值增大,叶倾角、冠层透光率降低;在同一密度下,耐密玉米品种的叶倾角较小、叶面积指数和叶向值较大、冠层透光率高;耐密品种群体冠层结构合理,增产潜力大.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反应截然不同,所以获得高产的适宜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NC-II遗传设计,以郑58、昌7-2为测验种,与17份高密度条件下筛选的玉米自交系组配成34份杂交组合,2014—2015年分别于陕西杨凌、长武、榆林进行3种密度(45 000、67 500和90 000株hm–2)配合力分析试验。采用PROC VARCOMP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耐密性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采用频率直方分布图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耐密性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平均数的变化规律,利用AMMI评价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组合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产量、倒伏率、茎秆强度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空秆率主要受非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加性遗传效应对产量及耐密性相关性状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玉米自交系产量、空秆率、倒伏率、茎秆强度的一般配合力频率均属于正态分布,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GCA的平均值提高了0.28,空秆率GCA平均值降低了0.21,倒伏率GCA平均值降低了0.03,茎秆强度GCA平均值增加了0.02。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玉米自交系产量GCA密切相关(r=0.877**,r=0.811**,r=0.67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稳定的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组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强化逆境选择压力,实施高密度选择策略,是增强玉米自交系耐密性和抗倒性,提升一般配合力,实现产量增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周伟 《中国种业》2016,(9):55-56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对玉米单株叶面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4.
王冲 《中国种业》2015,(7):33-34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该品种在天津地区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该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粗都呈减小的趋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569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下两种类型玉米产量及相关因子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紧凑玉米与平展型玉米不同密度的试验,指出紧凑型玉米在较高密度下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随着密度增加,平展型玉米空杆率、稳长缩短的速率,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因子所受影响较紧凑型玉米大。  相似文献   

6.
增加群体密度是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密度过大会导致抗倒伏能力下降,空秆率、秃尖增加,株高、穗位提高,百粒重下降。不同品种因株型和生理特性不同,对密度存在不同反应,因此有必要对新育成品种开展密度试验,确定合理密度范围,以发挥品种最大的增产潜力。本试验对我院近年育成的3个新品种,在当地栽培条件下进行耐密性试验,以明确品种最佳密度范围,为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配套合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及群体结构下,两个不同株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可以有效地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其干物质积累,提高玉米的产量。种植方式与密度之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6.75万株/hm2,平展型品种的种植密度为5.25~6.00万株/hm2,分别比对照小垄栽培增产19.09%和14.25%。  相似文献   

8.
对近年来河北省或国家审定适宜在河北省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通过对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密度、产量、比对照产量增减幅度、倒伏率、倒折率、空秆率等主要性状的试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各品种田间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按照高产、早熟、抗倒、耐密筛选顺序,从中选出综合性状良好的玉米品种,作为河北省主要推介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裕丰310和金农738这2个春播品种综合表现优良,适宜在河北省玉米春播区推广种植;禾硕107、兰德玉22、正弘66、正弘689、农大372和大地916共6个夏播品种综合表现优良,适宜在河北省玉米夏播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用3种不同株型(耐密性)玉米的代表品种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在辽宁省5个不同生态区的6种密度下进行了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株型品种在辽宁省同一熟期组不同生态地区的共同适宜密度分别是:平展型品种连玉16为4.8万株/hm2;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为5.7万株/hm2;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6.75万株/hm2.在不同生态地区和不同年份共同的适宜密度为5.7万株/hm2和6.75万株/hm2,其中5.7万株/hm2密度的高产和稳产性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0.
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选育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我国玉米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耐密型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推广机械化收获将是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与机械化收获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提高品种耐密性为核心,持续增加种植密度,同时重视品种机械化作业特性将是未来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探讨了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及自交系选育和鉴定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不断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80年代以来的5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15 000~10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此时,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0.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但各穗型品种发挥最高群体产量时的库源比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皆为1.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鉴定筛选耐密自交系是选育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的基础环节,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研究以 62 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 7.5 万株 /hm2、10.5 万株 /hm2 和 13.5 万株 /hm2 播种密度下进行种植试验,鉴定不同密度下各自交系的农艺性状的表现。通过对 3 个密度下各指标的统计值分析,筛选出用于玉米自交系耐密性评价的 3 个主要性状指标,即空秆率、穗长、单株产量;建立了以实收株数矫正单株产量为主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综合评价模型从 62 份供试材料中筛选出了 8 份较耐密自交系,即 K6、掖 478、20DR002、ND01、HL86、35S77B、DX2 和 PH6WC,这些自交系宜在耐密玉米新品种选育中加以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3.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6.96 g 10年-1和790 kg hm-2 10年-1;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3 507株 hm-2 10 年-1;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 kg 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垄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虽与种植密度无显著相关,但与玉米品种存在显著相关性。种植密度的提高也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也与玉米品种关系很大。耐密型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较之常规垄作能够在高种植密度下获得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增四改”是2012年黄淮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主推技术,即增加种植密度,改平展叶形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施肥为按叶龄指数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种为机械播种。为加速推广该项技术,做到家喻户晓,群众乐于接受,本文就主推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原因展开解读。  相似文献   

16.
陈钢  吴春来 《种子科技》2011,29(2):21-2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石家庄研究了中等肥力条件下密度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密度有不同要求,3个试验品种均表现较好耐密性,其中郑单958、蠡玉37号对密度适应范围广,在亩植5500株的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秀青74-9抗倒伏能力突出,在亩植5000株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其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密度对秃尖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利用7个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在三个生态区,历经过5年,对增加施肥量的增产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情况下,施肥量增加20%~30%以后并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个生态区平均增产3.7%,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生态区之间、不同耐密性品种之间、以及不同年份之间差异不大;增加施肥量对品种的适宜密度以及适宜密度范围也没有明显改变.认为耕层和土壤质量已经成为辽宁进一步增产和肥效发挥的首要限制因子,科学合理的耕地方式是辽宁玉米大幅度增产和可持续增产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不同玉米品种最佳密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凤海  周芳  王志斌 《种子》2007,26(2):77-80
本研究采用了3个玉米品种。5个密度处理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品种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供试品种的耐密性有一定的差异。铁单12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再继续增加密度,产量不再上升。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辽单35、丹玉39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植株叶面积、LAI、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观测得到如下结论:随密度的增加,群体内单株叶面积降低。LAI、叶绿素含量开始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值后,随密度增加而下降。尤其在生长后期,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正>1误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我省玉米品种经历了由传统的稀植大穗向耐密品种的过渡,稀植大穗型品种正在逐步退出市场,但目前农业生产上出现了越种越密的倾向。1.1不按品种最佳密度种植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最佳种植密度,我省农业生产目前仍然处在由稀植大穗型品种向密植型品种转化的过渡期,农户不论种植什么品种都盲目跟从一些主导品种的密度选择相同的密度来种植,致使产生种植纠纷。我省2012年东部地区种植绥玉7号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  相似文献   

20.
稀植与密植型玉米品种对密度反应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稀植高秆大穗型品种东单60、丹玉39和矮秆密植型品种郑单958、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了6个密度条件下两类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密植型品种的产量和经济系数高于稀植型品种。空秆率、粒重、穗粒数受密度影响相对较小、耐密性好:密植型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均低于稀植型品种;低密度下,密植品种的光合速率低于稀植品种,但高密度条件下却高于稀植品种;密植型品种在高密度压力下.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小于稀植型品种;两个密植型品种群体在高密度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透光性和田间通透性.增密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