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燕麦食品加工及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燕麦是富含纤维的食品基料,其可加工的食品种类较多,分析燕麦主要成分的功能特性,有助于开拓国内发展燕麦食品加工的思路。燕麦食品加工主要以西式食品为主,中式食品较少。燕麦蛋白质、淀粉、β-葡聚糖、矿物质、脂肪及抗氧化成分对于人体有一定的食疗效果。在借鉴国外燕麦食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饮食习惯,大力发展中式传统燕麦食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燕麦β-葡聚糖降血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燕麦β-葡聚糖降血糖性能研究进展。首先从食品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α-淀粉酶活性等方面阐述了燕麦β-葡聚糖降血糖的功效,进而介绍了燕麦β-葡聚糖的结构因素——分子量和含量,以及食品加工过程对其降血糖功效的影响,最后综述了燕麦β-葡聚糖几种可能的降血糖机制,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灭酶方法对燕麦淀粉和蛋白质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灭酶方法对燕麦淀粉和蛋白质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采用炒制、常压蒸制和远红外烘烤三种灭酶方法处理燕麦籽粒,分析了燕麦全粉的营养成分、黏度特性及淀粉和蛋白质体外消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炒制灭酶后燕麦全粉粗脂肪含量提高,而β葡聚糖和总淀粉含量降低(P<0.05);常压蒸制灭酶导致燕麦全粉中蛋白质、粗脂肪、总淀粉含量降低(P<0.05);远红外烘烤灭酶对燕麦营养成分影响不大(P>0.05)。灭酶处理后燕麦全粉的糊化温度均降低,常压蒸制和远红外烘烤提高了燕麦全粉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P<0.05)。灭酶处理使燕麦全粉中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对慢速消化淀粉的影响不大(P>0.05)。在蛋白质体外消化中,远红外烘烤后燕麦蛋白体外消化率最高,达到70.05%,而常压蒸制灭酶燕麦的蛋白质消化率最低,为62.80%。说明远红外烘烤灭酶处理对燕麦营养组分影响不大,更加有利于消化。  相似文献   

4.
燕麦籽粒特性与理化及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燕麦籽粒特性与理化和加工品质特性的关系,综合分析了燕麦籽粒特性(长、宽等)与理化指标(水分、蛋白质等含量)和加工品质指标(出粉率等)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理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加工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差异较小,籽粒特性在品种间的差异居中.籽粒宽度和宽长比均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宽长比与β-葡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宽度、体积、表面积和千粒重均与燕麦米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色泽与燕麦窝窝评分呈极显著相关,籽粒特性与出粉率相关性不显著.品种对燕麦籽粒特性、理化特性和加工特性影响显著,籽粒特性与理化指标和加工品质关系密切,籽粒宽度和宽长比可以用于蛋白质、淀粉、β-葡聚糖和灰分含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燕麦β-葡聚糖的保健作用及影响其积累的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燕麦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燕麦β-葡聚糖能预防和治疗由高血脂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降低血脂和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关于燕麦β-葡聚糖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目前虽已有一些假说,但均未取得充分的证据。燕麦β-葡聚糖的含量存在遗传差异,裸燕麦的含量通常高于皮燕麦,不同基因型的裸燕麦,其β-葡聚糖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素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也有明显影响,氮素供应的增加通常会提高β-葡聚糖含量,但是其他环境因子包括磷、钾等矿质元素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合成及积累的影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不同灭酶处理对燕麦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不同灭酶方式对燕麦籽粒磨粉品质及燕麦粉加工品质的影响,采用炒制、蒸制和红外烘烤三种灭酶方式处理燕麦籽粒,测定了出粉率及燕麦粉灰分、β-葡聚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同时对燕麦粉的黏度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用不同灭酶处理的燕麦粉制作燕麦-小麦混合粉馒头并对其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燕麦籽粒经过灭酶后出粉率较对照组平均高出3.12个百分点,其中红外灭酶处理出粉率增加了6.84个百分点;炒制和蒸制处理使燕麦粉灰分和β-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高于对照组,而红外烘烤对样品组分影响不大;炒制、蒸制和红外烘烤均降低了燕麦粉的糊化起始温度,蒸制和红外烘烤提高了燕麦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低谷黏度;经红外烘烤后的燕麦粉制作的燕麦-小麦混合粉馒头感官评分最高.红外烘烤灭酶有助于提高出粉率和适合燕麦传统食品制作.  相似文献   

7.
提取条件对裸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裸燕麦β-葡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产裸燕麦为原料,研究了溶剂、温度、提取时间和β-葡聚糖酶水解等提取条件对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强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会导致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下降,水提取β-葡聚糖的分子量较高.β-葡聚糖的分子量随着提取温度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条件下提取的燕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在340~2 000 kD之间.β-葡聚糖酶水解会使β-葡聚糖分子变小,在几乎完全水解时分子量为2~5 kD.  相似文献   

8.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β-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 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 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 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给燕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不同地区的四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到籽粒完全成熟,哥葡聚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总β-葡聚糖在花后15d内迅速合成,是β-葡聚糖合成积累的关键时期,之后合成和积累速度减缓,其中可溶性β-葡聚糖在花后10d内积累速度较快,而后变缓。不同燕麦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β-葡聚糖所占比例表现为皮燕麦高于裸燕麦。从燕麦籽粒形成到成熟,不同品种籽粒中葡萄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花后15d左右达到最大值,葡萄糖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含量不是燕麦籽粒中β-葡聚糖合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麦β 葡聚糖的提取及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禾谷类作物,其籽粒中的β-葡聚糖是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本文综述了大麦籽粒β-葡聚糖的特性、含量变化和结构特征、提取方法和工艺,以及在大麦饲料、啤酒麦芽、饮料食品、保健医药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燕麦β-葡聚糖的合成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燕麦β-葡聚糖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燕麦β-葡聚糖具有β-(1,3)(1,4)两种糖苷键,而且排列有序,主要分布于籽粒糊粉层,通常与其它物质结合存在。燕麦β-葡聚糖是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但β-葡聚糖的合成过程目前还不清楚,β-葡聚糖合成酶(或复合体)可能是合成过程的关键酶。除遗传因素外,水分供应、总辐射、矿质营养、籽粒成熟期温度等环境因素均对β-葡聚糖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谷物β-葡聚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在食品等领域广泛应用。如何快速、准确、经济地检测β-葡聚糖含量已成为燕麦、大麦等谷物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谷物β-葡聚糖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法、色谱法、刚果红法、荧光法、粘度法、近红外法等,各方法采用不同的原理,在准确度、检测效率、检测成本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其中,酶法测定结果准确度高,已被开发成试剂盒并成为谷物β-葡聚糖的标准检测方。法,但是高纯度酶价格昂贵;近红外法检测简单快捷,可大批量检测样品,甚至可以选用全谷物籽粒进行无损检测,然而该方法在建立时需要大量已知含量的样本确定定量模型。本论文综述了当前谷物β-葡聚糖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中国燕麦区试品种(系)主要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燕麦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收集2013年中国燕麦13个区试点的292份燕麦样品,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和p-葡聚糖含量,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燕麦样本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3年参加区试燕麦品种(系)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4.07%、5.81%、3.62%;裸燕麦的营养品质优于皮燕麦;华北、西北、西南生态区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华北生态区燕麦样品的营养指标平均值较高;西南生态区样品的粗脂肪平均含量最高,但粗蛋白、β-葡聚糖平均含量最低.不同试点比较,燕麦样品的粗蛋白、粗脂肪、β-葡聚糖平均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宁夏固原(16.44%)、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6.80%)、河北张家口(3.99%);内蒙古乌兰察布试点燕麦样品的综合营养品质较高;大区域种植的品种(系)营养品质较好的分别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燕2009、坝莜12号、冀品1号,山西大同市的白燕11号,宁夏固原市的坝莜12号.  相似文献   

14.
王慧  杨富  姜超  施毅  李刚 《麦类作物学报》2021,41(2):203-211
为筛选营养品质优良的燕麦品种(系),对72份燕麦品种(系)的粗纤维、粗蛋白、淀粉和β-葡聚糖含量4个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供试燕麦品种(系)的粗纤维、粗蛋白质、淀粉和β-葡聚糖含量平均分别为1.57%、19.35%、41.98%和4.13%;粗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2.48%;β-葡聚糖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2.59%。营养品质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系)有px0412、8928-2-2、3121-3、8928-7-5,其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综合排名位列前4。  相似文献   

15.
不同裸燕麦品种的淀粉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燕麦淀粉的应用以及适宜加工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从国内主栽燕麦中选取10个品种的11个样品(其中坝莜1号有河北和山西产两种样品)作为供试材料,通过湿法提取燕麦淀粉,并对其组成、黏度及凝胶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裸燕麦品种的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幅分别为91.06%~95.98%和21.06%~31.26%,品种间总淀粉变异较小,而直链淀粉变异较大.淀粉糊化特征中,样品间淀粉糊化温度变异最小,平均为82.0℃,反映淀粉糊热稳定性的破损值差异最大(变异系数23.8%).在淀粉的凝胶特性指标中,黏附性差异最为显著(变幅0.00~139.89 g·s),其次为硬度(9.87~43.76 g),弹性、黏聚性差别不显著.11个材料中,坝莜1号(河北产)淀粉糊黏度大.热稳定性好;晋八属于易回生、强凝胶型.  相似文献   

16.
大豆肽食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肽食品的开发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6朱秀清黑龙江省乳业集团·哈尔滨,150080付春梅大豆分离蛋白在我国食品方面的应用仅局限在一些灌肠制品上,大部分利用了它的凝胶性、吸油、保油性。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其他功能特性及应用还有待继...  相似文献   

17.
1990—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研究了4个燕麦品种在播种期和孕穗期施氮或延迟播期对燕麦蛋白质、油份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在孕穗期施用氮肥能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减少含油量,但β-葡聚糖含量对增施氮肥无明显反应.通常,延迟播期可增加蛋白质和β-葡聚糖含量,减少含油量.然而,1992年随播期的延迟,蛋白质和油含量有增加趋势,而β-葡聚糖含量无明显改变.由于不同年份的试验结果有差异,生长季节的环境条件似乎会影响延期播种对蛋白质、油和β-葡聚糖含量的作用.虽然有些品种与栽培管理的互作是显著的,但4个品种生化成份的顺序在整个试验中一直是稳定的.因此,如果需要改进这些特性,基因型与栽培管理的互作不会过分影响后一代育种材料蛋白质、油份和β-葡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大豆蛋白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营养功能和独特的加工特性,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之一。但大豆蛋白天然的功能特性不能够满足实际应用,因此需要对其改性。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豆蛋白的组成、功能特性及其改性现状,主要综述了超声波改性对大豆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并简单介绍了大豆蛋白经超声波改性后的应用现状,为深入了解超声波改性大豆蛋白作用机理、拓宽改性大豆蛋白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氮肥和播期对燕麦蛋白质,油及β—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199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研究了4个燕麦品种在播种期和孕穗期施氮或延迟播期对燕麦蛋白质,油份及-葡聚糖含量的影响,在孕穗期间施用氮肥能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减少含油量,但β-葡聚糖含量对增施氮肥无明显反应。通常,延迟播期可增加蛋白质和β-葡聚糖含量,减少含油量,然而,1992年随播期的延迟,蛋白质和油含量有增加趋势,而-葡聚糖含量无明显改变。由于不同年份的试验结果有差异,生长季节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0.
糯青稞的品质形成机理与应用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稞是我国藏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受到食品和保健品等多种行业的高度关注。淀粉是青稞籽粒的主要成分,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的比例是决定淀粉物化、营养和加工特性的关键因素。糯青稞(直链淀粉含量10%)具有淀粉易糊化、粘度高、回生慢及易降解等特性,具有潜在的加工优势。研究糯青稞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应用优势有利于糯青稞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本课题组通过克隆Waxy基因全长序列,比较DNA序列及籽粒发育不同时期Waxy基因的表达差异,结合淀粉特性分析,初步揭示了糯青稞淀粉品质形成机理,开发了可用于糯青稞快速筛选的分子标记;对青稞籽粒的营养组分包括淀粉、β-葡聚糖、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微量元素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糯青稞β-葡聚糖、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并基于转录组、代谢组、e QTL初步分析糯青稞高β-葡聚糖含量特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糯青稞具有易膨化、易蒸煮、易糖化、发酵快、糖化醪易过滤等加工优势,糯青稞的应用有利于独特新型青稞食品的研发及高效、低耗青稞产品新技术体系的形成。本课题组的研究为糯青稞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