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优质两系杂交油菜“赣两优5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赣两优5号"是用"66S"与"03C-9"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油菜组合,其种子芥酸含量为0.51%,硫甙含量为26.2μmol/g,含油量达42.5%。在2009~2011年度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中,赣两优5号的平均产量为2090.85 kg/h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43%。介绍了赣两优5号的主要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制种要点。  相似文献   

2.
油菜-单季晚稻免耕直播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油菜-单季晚稻免耕直播配套栽培,油菜和单季晚稻均可获得高产。油菜可选浙双758、高油605,杂交粳稻可用秀优5号,常规品种以秀水09为宜。秀水09适期早播,播种量45 kg/hm2产量较高。免耕直播配套栽培省工、节本,油菜-单季晚稻两作合计可增收5 524元/hm2。  相似文献   

3.
在播种量分别为1.5、3、4.5、6和7.5kg/hm2的5个处理中,以播种量4.5kg/hm2和6kg/hm2的产量较高。其密度分别为31.03万株/hm2和36.14万株/hm2。在秋旱严重或迟播条件下,适当加大播种量可保障田间密度,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三熟制栽培的播种量以4.5~6kg/hm2较为适宜,可确保田间密度达到30万~37.5万株/hm2,其产量与移栽油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4.
湘东三熟制油菜直播播种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播种量分别为1.5、3、4.5、6和7.5kg/hm2的5个处理中,以播种量4.5kg/hm2和6kg/hm2的产量较高。其密度分别为31.03万株/hm2和36.14万株/hm2。在秋旱严重或迟播条件下,适当加大播种量可保障田间密度,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三熟制栽培的播种量以4.5~6kg/hm2较为适宜,可确保田间密度达到30万~37.5万株/hm2,其产量与移栽油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直播-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准两优608和两优527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直播-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直播-再生"的栽培方式下,准两优608和两优527的适宜播种量为3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南昌市的直播-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3a的多点示范试验,表明赣两优二号是一个高产稳产的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明确了在江西地区其产量达2 734.5 kg/hm2超高产的生育特征.其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多、每角粒数多,分枝习性好、抗性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两系杂交油菜"赣两优5号"不同的栽培密度处理进行小区试验,观测其长势,并对小区产量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密度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析讨论认为20000株/667m2为本试验中赣两优5号的最适宜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直播水稻近年来在当阳市呈发展态势。为掌握水稻新品种鄂香2号在当地作一季中稻直播栽培条件下的适宜播种量以及配套技术,为鄂香2号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进行了鄂香2号作一季中稻直播播种量试验。试验设三个播种量处理,分别为45kg/hm^2、52.5kg/hm^2和60kg/hm^2,三次重复。结果表明,直播播种量45kg/hm^2、52.5kg/hm^2、60kg/hm2实打产量分别为6579kg/hm^2、7404kg/hm2和6253.5kg/hm2;直播播种量以52.5kg/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赣油杂1号”菜油两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在免耕直播栽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的薹肥施用时间、摘薹时期和采摘长度的处理对菜薹、菜籽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抽薹前施尿素120kg/hm2,薹高30cm,摘薹20cm,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菜籽产量略有下降,但不显著,产值可达18610.2元/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直播稻播种量与氮肥二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75kg/hm2与施氮肥300kg/hm2、375kg/hm2配套栽培,产量达到最高水平;针对2007年特殊气候条件,直播稻播种量75kg/hm2、施氮量300kg/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播种期、不同直播密度、不同施氮量对双低油菜赣两优二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西宜春,赣两优二号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期为10月10日左右,最适直播密度为24万株/hm^2,最高氮肥用量为270kg/hm^2。  相似文献   

12.
滕康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80-11983,12062
[目的]主要研究播种量与追氮量互作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播种量与追氮量的最优组合。[方法]试验设播种量和追氮量2个因素,施入的氮肥为尿素(N 46%),播种量分3个水平(60、120、180kg/hm2),追氮量分4个水平(0、56、112、168 kg/hm2),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追氮量相同时,播量增大,茎蘖数越多,叶面积指数越大,干物质积累越大。播量相同时,追氮量对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追氮量168 kg/hm2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应播量的其他3个基追比例处理;不同播量条件下,追氮量对小麦各群体结构指标影响规律不一致,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另外,播量、追氮量对小麦容重、蛋白质含量、出粉率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含水量影响不大;播量、追氮量对小麦面粉品质有一定影响。播量18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时最有利于产量提高;播量12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的籽粒品质协调且最优。[结论]播量、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显著,且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3.
何天祥  陈从顺  李达忠  黄斗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6-10048,10051
[目的]研究攀西地区不同播种期、播种量和施肥量对西昌学院新育成的西大麦1号(Hordeum agriocrithon)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大麦高产栽培提供指导,并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不同播种期和播种量试验及不同氮、磷肥施用量试验。[结果]在攀西地区,西大麦1号以10月25日左右播种,播种量150 kg/hm2,施纯N量108 kg/hm2,施P2O5量113 kg/hm2,施K2O量90 kg/hm2(N∶P2O5∶K2O为1.20∶1.26∶1.00)组合效果较好。播种密度越大越易感染白粉病和叶锈病,多施或偏施尿素会导致大麦抗病性和抗逆性下降,越易感染白粉病和叶锈病;肥料处理间氮肥的施用量增加,生育期延长,但磷肥施用量对生育期影响不明显。[结论]在攀西地区,西大麦1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适宜播种量为150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08、113、90,N∶P2O5∶K2O为1.20∶1.26∶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以提高黄岩小芥菜个体的商品性和群体的综合生产力。[方法]以"黄岩小芥菜-1"为材料,研究秋季在大棚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栽培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秋季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用种量为1.0 g/m2时,产量最大,达40 456.5 kg/hm2;经对用种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2 g/m2时,达理论最大产量。而露地栽培用种量为1.5 g/m2时产量最大,为37 609.5 kg/hm2;经模拟优化,当用种量为1.8 g/m2时候,达理论最大产量。[结论]大棚栽培的植株性状整体优于露地栽培;影响单株产量和群体数量的因素是单株叶面积。  相似文献   

15.
董双全 《农学学报》2015,5(10):18-21
通过探讨‘晋大麦(啤)2 号’在当地生态环境下的最佳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推广种植本品种获得高产高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播期、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以明确产量与播期、播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播量从60.00~120.00 kg/hm2范围内,随播量增加产量随之提高,变幅在6186.98~6573.66 kg/hm2,反之,播量再高时,产量降低。播期以9 月30 日至10 月5 日产量较高,变幅为6600.33~6693.67 kg/hm2,随之播期推迟产量变低。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对‘晋大麦(啤)2 号’品种获得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黔黑荞1号春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黔西北温凉气候区对苦荞黔黑荞1号进行了春播试验,建立了黔黑荞1号产量与播种量、施N量、施P2O5量、施K2O量的数学模型;经过优化组合频数分析,得出产量高于3000kg/hm2的栽培方案:播种量35.94~42.39kg/hm2,施N量30.83~38.17 kg/hm2,施P2O5量174.23~215.77 kg/hm2,施K2O量58.88~68.30 kg/hm2.  相似文献   

17.
研究5个播种量(135,180,225,270,315 kg · hm -2)对大麦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的麦苗产量和品质存在明显差异。适当增加播种量有利于提高麦苗产量,但当播种量达到225 kg · hm -2的水平后,再增加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 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试验认为大麦苗生产适宜播种量为225 kg · hm -2左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中等肥力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播期和施氮量对俊达001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品种俊达001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施氮量(225、375、525、675 kg/hm~2)和3个播期(6月2日、6月10日、6月18日)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种植密度67 500株/hm~2条件下,俊达001高产的最适施氮量为525 kg/hm~2,最适播种期为6月2日。[结论]该研究探索出俊达001高产的最佳播期和施氮量,为其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免耕播种对麦茬夏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播种可以减少生产中劳动力和机械的投入,提高产投比。以不同类型的3个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剐达到了5380.20kg/hm^2和5680。35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68.13%%和5.77%;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了5010.30kg/hm^2.较同密度的CK(旋耕播种该密度时产量最低,3260.10kg/hm^2)增产53.69%。夏谷常规品种免耕播种的产量高于传统的旋耕播种,但应适当加大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较适宜;而杂交种免耕播种时应适当降低留苗密度,留苗密度为22.57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