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试验动物,通过人工土壤法进行了氯化镉、马拉硫磷和乙草胺3种污染物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研究,获得3种污染物对蚯蚓的14d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97.8、178.8、952.1mg·kg^-1同时观察了不同污染物造成的蚯蚓受毒害症状。结果表明,供试污染物的浓度与蚯蚓的体重减少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滤纸接触法和土壤法研究了农药—乐果、杀虫双对蚯蚓的毒性影响,分别得出不同方法所对应的蚯蚓的中毒症状及其致死剂量—反应关系,试验结果显示:(1)对于同一种农药,2种方法测定后,中毒的表现有所差异,但中毒症状基本相似。(2)乐果、杀虫双滤纸接触法测得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相对土壤法值较小,土壤法测定的LC50作为划分药物毒性等级的依据比滤纸接触法更客观准确。(3)乐果和杀虫双在土壤中对蚯蚓的LC50值均〉10mg/kg,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种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对蚯蚓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物,严重危害着土壤动物的生存。蚯蚓是最重要的土壤动物之一,被称为土壤生态工程师,对土壤污染物非常敏感。当前,关于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蚯蚓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关于重金属对蚯蚓行为变化方面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铅单一及铅镉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并采用2D装置评价蚯蚓的掘穴行为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滤纸接触法,铅单一污染下赤子爱胜蚓的半致死浓度48 h(LC50)为439.33 mg/L;铅镉复合污染时赤子爱胜蚓的48 h LC50为Cd2+ 84.20 mg/L和 Pb2+ 239.55 mg/L,且两者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作用。2)随着铅单一、铅镉复合处理浓度的增加,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处理第7 d,150 mg/kg Pb胁迫下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85.63%与59.65%,144 mg/kg Pb+35 mg/kg Cd复合胁迫下蚯蚓洞穴总长度和每日最大深度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95.28%与61.63%;相关分析表明,洞穴长度与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时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洞穴每日最大深度与暴露时间、铅处理浓度、铅镉处理浓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重金属对蚯蚓的直接毒性与潜在风险评估,为蚯蚓掘穴行为的洞穴长度与深度作为潜在且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多菌灵质量浓度与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3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多菌灵的安全使用及对相关动物的毒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赤峰周边地区蔬菜大棚的蚯蚓,进行多菌灵0.75 g/L、1.00 g/L、1.25 g/L、1.50 g/L、1.75 g/L 和2.00 g/L 6个质量浓度对蚯蚓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蒸馏水)相比,多菌灵对蚯蚓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整体起抑制作用,在多菌灵浓度为1.75 g/L 时酶活性最低,为105.625μmol/L;对谷胱甘肽 S-转移酶整体起诱导促进作用,在多菌灵浓度为1.00 g/L 时酶活性最高,为17.343μmol/L;对羧酸酯酶活性,在多菌灵浓度小于1.25 g/L 时表现为诱导促进作用,大于1.25 g/L 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蚯蚓对金霉素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蚯蚓对抗生素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金霉素为目标污染物,威廉环毛蚓(内层种)和赤子爱胜蚓(表层种)为实验生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土壤酶试剂盒(微板法)、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冗余分析对土壤中金霉素残留、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8 d的培养,蚯蚓处理组中金霉素浓度(0.022 4~1.006 0 mg·kg-1)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0.033 5~1.585 0 mg·kg-1)。金霉素抑制了土壤脱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激活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两种蚯蚓均激活了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最大激活率分别为77.80%~88.50%、4.00%~6.16%、69.20%~72.60%、43.20%~48.80%;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最大抑制率为23.8%~25.0%。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蚯蚓均可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不同蚯蚓类型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存在有差异。两种蚯蚓的加入均未改变土壤中优势菌门的组成,但都改变了其丰度占比。在属水平上,Flavobacterium、Aeromonas、Luteolibacter、AdhaeribacterPseudomonas等潜在金霉素降解菌被两种蚯蚓刺激丰度显著增加,加速了土壤中金霉素的降解。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pH、有机质含量、金霉素浓度和细菌群落结构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威廉环毛蚓对脱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的促进作用优于赤子爱胜蚓。  相似文献   

6.
选取蚯蚓(Eisenia fe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蚯蚓体重、体内的戊唑醇浓度以及BSAF值,探究微塑料对戊唑醇在生物体内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添加10 mg/kg戊唑醇的对照组中,蚯蚓体内戊唑醇的富集浓度为5.6~17.5 mg/kg;向对照组中额外加入0.2%(m/m)聚氯乙烯后,蚯蚓体内富集的戊唑醇浓度升高,富集浓度为6.0~18.4 mg/kg;加入1.0%(m/m)聚氯乙烯后,戊唑醇在蚯蚓体内的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富集浓度为7.1~25.6 mg/kg,且微塑料的加入可显著降低蚯蚓的体重。生物-土壤富集因子(BSAF)值也表明,微塑料存在条件下,可显著增加蚯蚓对戊唑醇的富集。本研究旨在为评估戊唑醇及微塑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安全使用三唑类农药和大田地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蚯蚓回避试验方法评价萘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最近公布了利用蚯蚓回避行为反应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化试验方法.其中推介使用的六室行为观测仪可同时测试6种污染性质或污染水平不同的土壤。我们利用采自吉林的黑土、北京的潮土、湖南的红壤和OECD人工土壤,按照ISO的方法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萘污染土壤的行为反应,同时也利用标准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了萘在土壤中对蚯蚓的半致死浓度(LC50),以比较分析这2种试验方法在评价萘污染土壤上的相对敏感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蚯蚓对高浓度的萘污染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回避行为反应,其产生完全回避反应的浓度阈值约为50mg·kg^-1。萘在人工土壤和北京潮土中对赤子爱胜蚓的LC50分别为173.8和97.3mg·kg^-1。与急性毒性的LC50相比,行为测试终点对萘污染土壤的反应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8.
运用滤纸试验法探讨了Cu、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血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Cu、Cd单一污染均对蚯蚓血细胞微核产生显著的影响,且随毒物浓度的升高,微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因子方差分析显示,Cu、Cd复合污染对蚯蚓血细胞微核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4.45=3.69,P〈0.05),且复合效应小于单一效应之和,说明复合污染对其毒性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蚯蚓是监测土壤污染物的重要指示生物。为探明手性农药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体内是否存在对映选择性体累积行为,首先建立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乙虫腈对映体在蚯蚓、土壤中的手性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土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5、5.0、12.5 mg·kg-1)处理下,赤子爱胜蚓体内乙虫腈对映体的选择性累积行为。结果表明:蚯蚓体内乙虫腈的EF值低于0.5,BSAF值在0.04~0.23之间,说明蚯蚓对乙虫腈对映体的吸收存在对映体选择性,但乙虫腈两对映体在蚯蚓体内均不存在累积行为。该研究结果可为乙虫腈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周文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25-18026
[目的]研究人工养殖蚯蚓的采收技术。[方法]以采自南京蚯蚓养殖基地的蚯蚓"大平2号"为试材,通过养殖试验研究利用水花生水提液采收赤子爱胜蚓的效果。[结果]水花生粗提物浓度为2:1、3:1、4:1和8:1时,1 h内试验蚯蚓的平均采收率分别为91.65%、83.30%、58.35%和16.65%,而清水对照蚯蚓的平均采收率为0。方差分析表明,水花生粗提物浓度对蚯蚓的1 h内采收率影响极显著。多重比较表明,水花生粗提物浓度为(2~3):1时,蚯蚓的1h内采收率最高。随着水花生粗提物浓度的下降,蚯蚓的1h内采收率逐渐降低,清水对照的采收率最低。当水花生粗提物浓度为2:1时,如果蚯蚓不能在1h内爬出,则会死在培养料里。[结论]利用该法采收赤子爱胜蚓简便、省力。  相似文献   

11.
猪粪重金属对蚯蚓体重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发酵的猪粪为环境基质,研究了重金属Cu、Cr和Cd对蚯蚓体重和体内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Cr和Cd均可导致蚯蚓体重下降,并且随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重下降幅度增大,蚯蚓体内纤维素酶活性受到抑制,但不同重金属、同一重金属不同浓度对蚯蚓纤维素酶活力的作用效应不同。可见猪粪重金属污染对蚯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在利用蚯蚓对畜粪进行资源化处理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为研究对象,以自然发酵的猪粪为环境基质,研究了重金属Cu、Cr和Cd对蚯蚓体重和体内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Cr和Cd均可导致蚯蚓体重下降,并且随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体重下降幅度增大,蚯蚓体内纤维素酶活性受到抑制,但不同重金属、同一重金属不同浓度对蚯蚓纤维素酶活力的作用效应不同。可见猪粪重金属污染对蚯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在利用蚯蚓对畜粪进行资源化处理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以牛粪与玉米秸秆作为蚯蚓养殖基料,研究不同配比基料(牛粪与玉米秸秆按1∶2、1∶1、2∶1比例混合)对蚯蚓繁殖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不同配比基料转化成蚯蚓粪的速度及其对蚯蚓粪便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大棚内蚯蚓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3种比例的混合基料均可作为蚯蚓的养殖物料;其中,牛粪与玉米秸秆按2∶1比例混合,蚯蚓的繁殖生长情况最好,全年产量最高,为11.75 kg;物料转化为蚯蚓粪的用时最短,为58 d;蚯蚓粪理化性质较好,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全钾含量和有效活菌数均最高,pH值和砷、汞、铅、铬等元素含量最低,全年产量最高,达0.96 m3。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北方地区常见蔬菜中Cd的健康风险,以北京地区Cd污染的大棚菜地土壤为对象,利用盆栽实验测定了韭菜和小油菜对Cd的吸收、转运特征及2种修复剂(沸石+蚯蚓粪,凹凸棒+蚯蚓粪)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基于体外模拟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污染土壤修复前、后的2种蔬菜中Cd的有效性及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上的2种蔬菜中Cd含量均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但2种蔬菜对Cd的吸收具有显著差异,小油菜中Cd的含量为韭菜的2.04倍;体外模拟法测定结果表明,韭菜和小油菜中Cd在模拟人体胃液中的有效浓度分别为0.027、0.039 mg·kg-1,韭菜中的Cd对人体具有更高的生物有效性;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2种蔬菜中Cd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上种植的2种蔬菜中Cd对人体具有较高的致癌风险,其中,对0~6岁儿童的致癌风险大于成人(>18岁)的风险;添加修复剂可使韭菜和小油菜中Cd含量最大分别降低65.2%和72.3%;2种修复剂处理的韭菜与小油菜中Cd的生物有效性和致癌风险值显著下降,其中凹凸棒+蚯蚓粪处理土壤的2种蔬菜中Cd的致癌风险值接近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两种除草剂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2种农药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染色切片观察了染毒蚯蚓的细胞形态。单一毒性实验表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 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分别与30和40 mg.L-1阿特拉津复合,其48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 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浓度有关。通过观察单一和复合体系中毒蚯蚓SOD酶活力可以看出,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体系,随着2种农药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增强。病理HE切片表明,随着绿麦隆浓度的增加,蚯蚓表皮和肠道受损越来越严重,而阿特拉津单体系和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复合体系中毒蚯蚓的消化道破损比较严重,说明绿麦隆和阿特拉津进入蚯蚓体内后作用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浸矿剂硫酸铵(NH4)2SO4胁迫下稀土离子钇的毒性研究。[方法]选择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环境污染指示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研究硫酸铵胁迫下稀土钇( Y)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①稀土钇单一染毒,蚯蚓的48 h 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213.41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322.63 mg/L。②硫酸铵单一染毒下,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为 LC50=13.89 g/L、24 h半致死率浓度为LC50=15.05 g/L。③低浓度1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LC50=198.65 g/L、24 h 半致死率浓度 LC50=399.85 g/L;中浓度14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167.3 mg/L、24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256.73 mg/L;高浓度20 g/L的硫酸铵与稀土钇复合染毒,蚯蚓的48 h半致死率浓度 LC50=31.03 mg/L、24 h的LC50=127.65 mg/L。[结论]低浓度的硫酸铵降低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中浓度的硫酸铵增加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产生较明显的协同作用。高浓度硫酸铵显著增加了稀土钇对蚯蚓的毒性。稀土钇染毒下蚯蚓死体更易断裂,而活体对针刺反应相对不灵敏。  相似文献   

17.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槟榔黄化严重导致了槟榔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海南省槟榔产业的发展。研究发现在槟榔根系施加蚯蚓粪对槟榔黄化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蚯蚓粪改善槟榔黄化的机制尚未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海南万宁龙滚槟榔种植园为实验区,在根系设置3种处理,即蚯蚓粪组(TLG1)、蚯蚓粪和化肥(尿素)组(TLG2)、无任何添加的对照组(TLG3),10个月后进行采样,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动态比较分析不同处理组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及微生物互作网络、揭示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加蚯蚓粪、蚯蚓粪和化肥的处理显著增强了槟榔根围土的微生物多样性,尤其是Acidothermus、Occallatibacter、Conexibacter在施加蚯蚓粪后显著增加(P<0.05);而Candidatus Solibacter则明显降低(P<0.01),微生物互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只施加蚯蚓粪的处理组中,所占丰度在前50的物种多出了Cyanobacteria门的一种菌(s_unclassified_g_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施加蚯蚓粪-化肥的处理组中多出了Patescibacteria门的一种菌(s_uncultured_bacterium_g_norank_f_LWQ8)。外源添加蚯蚓粪可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且显著增加了根系微生物互作网络的稳定性。此外,速效钾等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类群拥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解析蚯蚓粪缓解槟榔黄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蚯蚓体内营养和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简介了蚯蚓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蚯蚓体内的有效营养成分及几种重要酶(系),对蚓纤溶酶,蚓激酶等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以及蚯蚓对净化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少泥炭的开采和提高绿化废弃物的再利用率,探讨绿化废弃物好氧堆肥和蚯蚓堆肥替代泥炭作为蔬菜育苗基质的可行性,将好氧堆肥、蚯蚓堆肥、泥炭按不同体积混配制成6种基质:对照(泥炭),T1(好氧堆肥),T2(蚯蚓堆肥),T3[V(好氧堆肥)∶V(泥炭)=1∶1],T4[V(蚯蚓堆肥)∶V(泥炭)=1∶1],T5[V(好氧堆肥)∶V(蚯蚓堆肥)∶V(泥炭)=1∶1∶1],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3种不同耐盐性蔬菜甘蓝Brassica oleracea(高耐盐性)、莴苣Lactuca sativa(中耐盐性)、西葫芦Cucurbita pepo var. ovifera(低耐盐性)进行育苗试验,重复10次处理-1,研究不同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蔬菜幼苗生长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各基质配方的优劣。结果表明:T4处理基质的理化性质的各项指标均在无土栽培基质的理想范围,甘蓝、莴苣和西葫芦幼苗在其中的生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52, 0.52, 0.54高于对照0.33,0.49,0.49, 成本较对照降低了41.56%,可用作甘蓝、莴苣和西葫芦育苗代用基质。表7参23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污染土壤的方法进行阿苯达唑的蚯蚓毒性试验,设计阿苯达唑的暴露浓度为0、50、100、200、400、600 mg·kg-1,暴露实验进行3、7、14、28 d后,分别检测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蚯蚓体内各生化指标对污染物暴露指示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大小为:MDAGSTSOD≈CATPOD。400 mg·kg-1和600 mg·kg-1浓度下,阿苯达唑能够引起蚯蚓机体的氧化应激响应。这些敏感的生化指标可以用作阿苯达唑生态毒理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