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中国东北主要农田土壤-旱田草甸棕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肥制度(对照不施肥,NPK和NPK+M)对非生长季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氮主要存在于20~40cm和40~60cm的土层中,两者占0~100cm土壤剖面中无机氮总量的40%左右。在NPK施肥处理中,累计的无机氮量为122.28kg·hm^-2,氮素损失为61.31kg·hm^-2;在NPK+有机肥处理中分别为164.84kg·hm^-2和93.81kg·hm^-2。NPK和NPK+有机肥处理土壤中无机氮的积累和损失明显高于对照不施肥处理,从而表明化肥或化肥和有机肥的混合施用能明显增大土壤的活性有机N库,进而增加1m土壤剖面中无机氮的积累和损失。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下黑土碳氮和土壤pH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下剖面(0~1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微生物碳氮以及土壤pH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并且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氮的增加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等氮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1NPK和S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化肥NPK处理(P0.05),同时二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没有由于化肥氮施用量减少而下降。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40 cm土层以下,与NPK处理相比,M2NPK、NP和N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而M1NPK和SNPK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减少。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酸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单施化肥处理土壤pH显著低于不施肥(c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P0.05),其中2012年秸秆还田(SNPK)处理0~20 cm土壤pH比NPK处理高2.17。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提高和维持土壤碳氮水平,还能防止土壤酸化的发生,尤其施用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是东北黑土区最有效的施肥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氮素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研究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长期施用对塿土碱解氮以及NO-3-N的分布、累积和阶段性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化肥和两者混合施用有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尤其对耕层土壤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而化肥则易提高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会减缓土壤剖面深层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有效控制硝态氮向下淋溶;整个剖面中同年秋季土壤的氮含量>夏季土壤。所有处理中,施用低量有机肥或者其配施低量化肥(M150t·hm-2、N150kg·hm-2、P60kg·hm-2)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既提高土壤肥力又缓解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和淋失。  相似文献   

4.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3种施肥制度(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对潮土培肥效果及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农田进行合理培肥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始于198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的对照(CK),等氮量投入化肥(F)、有机肥(M)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MF)共 4个处理,采集0—200cm剖面土壤样品(按每20cm一层分开),测定并分析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及硝态氮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连续施肥31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除硝态氮和有效磷外,3种施肥制度主要影响0—40 cm 土体养分含量;等氮量(N 180—225 kg·hm-2)投入下,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合(50%化肥+50%有机肥)施肥,土壤剖面(0—40cm)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2、25.6和18.2 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80.3%、28.2%;土壤剖面(0—40cm)全氮含量分别为0.93、1.67和1.21 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79.6%、30.1%;土壤剖面(0—40 cm)碱解氮含量分别为80.2、120.7和83.3 m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50.5%、3.9%;土壤剖面(0—200 cm)硝态氮含量分别为21.1、6.2和11.9 mg·kg-1,化肥处理分别是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的3.4倍和1.8倍;土壤剖面(0—60 cm)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8.6、134.3和60.5 m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是化肥的7.2倍和3.3倍;土壤剖面(0—40 cm)速效钾含量分别为90、163和89 mg·kg-1,施有机肥是施化肥的1.8倍;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0 cm土层pH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施用化肥氮素淋溶风险高:长期施用化肥0—2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21.1 mg·kg-1,硝态氮淋溶风险增加;长期施用有机肥磷素淋溶风险高:长期施用牛粪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磷素虽集中在60 cm以上土层,其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为115和70 mg·kg-1,土壤磷素累积渗漏导致潜在风险应予以重视;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够保证作物高产优质,并且能有效降低氮、磷素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不同管理措施土娄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管理措施和作物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剖面中无机碳含量分布和无机碳储量及其与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14年),以土娄土为供试土壤,设置裸地休闲、自然撂荒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以下简称作物轮作体系)3种土壤管理措施,其中作物轮作体系设9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氮肥(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秸秆+氮磷钾(SNPK)、低量有机肥+氮磷钾(M1NPK)和高量有机肥+氮磷钾(M2NPK),共计11个处理,测定耕层(0~20cm)有机碳含量、不同土层(0~300cm)无机碳含量,并计算0~100cm、0~3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然后分析不同土层无机碳储量与耕层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不同土壤管理措施显著影响了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其中长期撂荒与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相近,且显著高于裸地休闲处理。在作物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对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也有明显影响,其中有机物和N、P、K配施的SNPK、M1NPK、M2NP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和作物轮作体系下各施肥处理0~300cm土层的无机碳含量分布均呈类似"S"形曲线,其中0~40cm土层较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无机碳含量下降较快,在80~140cm土层最低,然后逐步升高到160~180cm达到最高值,之后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对于0~1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裸地休闲处理显著高于自然撂荒和作物轮作体系处理;作物轮作体系中M2NPK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于0~3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裸地休闲处理显著高于自然撂荒处理;作物轮作体系中施用有机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其他施肥处理均提高了0~3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其中PK、NP、NPK、SNPK处理显著高于CK。0~1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与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0~3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与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有灌溉条件,建议用0~300cm土层无机碳储量来研究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关系较为准确。另外在研究区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能同时提高土壤无机碳固存。  相似文献   

6.
以渝薯27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烟茎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甘薯的生长和鲜薯产量的影响。以不施肥F1和常规施肥F2作对照,生物有机肥设置8个梯度,生物有机肥从2400 kg·hm-2-1000 kg·hm-2每一梯度递减200kg·hm-2,对应8个梯度的复合肥0-1067 kg·hm-2,复合肥从F4开始每一梯度增加133·hm-2。结果表明:施用烟茎生物有机肥替代22.3%的复合肥,即F9施复合肥933kg·hm-2+生物有机肥1200 kg·hm-2的鲜薯产量最高达39759.7kg·hm-2,鲜薯蔓产量最高达31555.kg·hm-2,淀粉产量9464.7kg·hm-2,是最佳的搭配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管理对土娄土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长期施肥以及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全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TOC和RO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T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P>N>PK>NK>CK>Fallow,土壤RO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NP>PK>NK>CK>Fallow。土壤TOC和ROOC含量的变化均为处理MNPK>SNPK>Setaside>NPK>偏施化肥>CK>Fallow。土壤剖面TOC和RO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NPK处理较CK显著增加0~10 cm土层TOC含量,却明显降低30~60 cm土层TOC含量;SNPK处理显著增加0~20cm土层TOC含量;M2NPK处理显著提高0...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对毛竹林间及根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研究施肥对毛竹根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在浙江省临安市牧家桥毛竹林中布置了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施有机肥显著增加了毛竹林间土壤和竹蔸根区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全有机肥 (菜籽饼 1 50 0kg·hm- 2 )和 1 / 2有机肥 (菜籽饼 750kg·hm- 2 硫酸铵1 68 8kg·hm- 2 过磷酸钙 97 5kg·hm- 2 氯化钾 1 6 2kg·hm- 2 )处理林间土壤细菌数分别是对照区的 2 2 0倍和 1 72倍 ;竹蔸根区分别是对照区的 1 91倍和 1 60倍。全有机肥和 1 / 2有机肥处理林间土壤真菌数分别是对照区的 1 98倍和 1 62倍 ;竹蔸根区分别是对照区的2 47倍和 1 89倍。有机肥对毛竹林间和竹蔸根区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影响。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毛竹林间和竹蔸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全有机肥和1 / 2有机肥林间土壤各类酶活性依次是对照区的 1 2 4倍、 1 72倍、 1 82倍、 1 55倍和 1 0 7倍、 1 40倍、 1 53倍、 1 2 1倍 ;竹蔸根区土壤各类酶活性分别是对照区的 1 75倍、 2 1 0倍、 2 42倍、 1 61倍和 1 46倍、 1 67倍、 1 92倍、 1 0 7倍。有机肥对毛竹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化肥可提高毛竹竹蔸根区脲酶和蛋白酶活性 ,但化肥对林间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无明显影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pH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甘肃武威市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肥料种类(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对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及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淋溶均有较大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增加,其中对0~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同等施氮量时,单施无机肥处理(NPK)、有机无机肥减半配施处理(1/2MNPK)、单施有机肥处理(M),在40~150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分别为267.33、211.94、125.72kg.hm-2,表明只施用化肥较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更易造成土壤硝态氮淋溶并在深层累积。将农户习惯施肥量(MNPK)减半后施用(1/2MNPK)对蔬菜产量没有影响,并且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表明当地农户设施栽培肥料施用量过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栽培成本高,还可能给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土壤硝态氮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会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50%化肥+有机肥(HCO)、单施有机肥(OF)7种施肥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化肥混施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同一化肥施用量下,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热带土壤中迁移能力影响不同,施用化肥更容易造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向下迁移,而合理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能够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向下迁移。此外,0~20、0~40、0~60、0~80、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辣椒产量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均达极显著相关(r0.6961,P0.01),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对辣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可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迁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供氮能力,从而为确定合适的氮肥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小麦-休闲轮作下长期不同施肥处理(No-F.20年不施肥处理;NPK.20年施用NPK肥处理;MNPK.20年有机肥与NPK肥配施处理)土壤0~20,20~40和40~60cm土层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结果】与NP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明显提高了0~20和2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氮素矿化累积量和氮素矿化势(N0);与No-F处理相比,MNPK处理明显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氮素矿化累积量和氮素矿化势。3种施肥处理下,0~20,20~40,40~60cm土层N0占土壤全氮的比例分别为19%~23%,9%~12%,6%;各土层中MNPK处理下该比例值均最高。0~20,20~40和40~60cm土层氮素矿化累积量分别占0~60cm土层的62%~71%,20%~27%和9%~12%。不同施肥处理中,MNPK处理0~20cm土层氮素矿化累积量占0~60cm土层的比例最高。【结论】有机肥与无机肥长期配施明显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供氮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连续4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丘陵区稻田上,土壤氮素来源以施肥带入为主,占土壤氮素总收入95%以上,氮素带出以作物吸收和氨挥发损失为主要途径;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与氮素形态关系密切,早稻对无机氮吸收利用好于有机氮,晚稻对有机氮利用优于无机氮;对水稻4年产量统计分析,单施有机肥(M)处理与化肥(NPK)处理具有同等的产量效果,但有机肥料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土壤生产力;单施有机肥(M)处理氮肥利用率达37.8%,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氮肥利用率为35.1%,而单施化肥(NPK)处理氮肥利用率仅为25.7%.  相似文献   

13.
以京郊番茄为对象,研究了聚合物包膜控释肥不同用量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设施生产体系产量和品质、硝态氮淋洗和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有机肥(N 134kg·hm-2,OM)、控释肥低量(控释N300kg·hm-2+有机肥N134kg·hm-2,N1)、控释肥中量(控释N 450 kg·hm-2+有机肥N 134kg·hm-2,N2)、控释肥高量(控释N600kg·hm-2+有机肥N134kg·hm-2,N3)、习惯施肥(速效N600 kg·hm-2+有机肥N 134 kg·hm-2,N4)共6个处理,用土壤溶液提取器测定淋洗液硝态氮浓度,静态箱法测定N2O排放。结果表明,与习惯处理(N4)相比,3个控释肥处理(N1、N2、N3)氮素淋洗损失明显减少,60 cm和100 cm土层的提取液硝态氮平均浓度降幅分别为15.4%~24.0%和17.8%~30.0%,拉秧后0~1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降低21.0%~59.8%。各处理N2O平均排放通量为60~144μg N·m-2·h-1,实际排放量为2.47~5.33kg·hm-2,施肥造成的N2O排放损失率为0.08%~0.39%;与习惯处理相比,控释肥处理平均减排38.1%~47.0%。番茄产量介于113~132 t·hm-2,N2处理产量最高,但处理间未见显著差异;N4处理的番茄硝酸盐含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与习惯处理的多次施肥相比,控释肥与有机肥混配一次性基施显著降低了硝态氮淋洗量和N2O排放损失,控释肥高氮水平下氮素损失风险有增加趋势。试验结果显示施用中低量控释肥为协调番茄高产、高效与环保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施肥和土壤调理剂对酸性旱地红壤的修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连续4年盆栽试验,研究了无机和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对强侵蚀红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施氮磷钾化肥(NPK)、NPK+有机肥(NPKM)、NPK+土壤调理剂1(NPKR1)和NPK+土壤调理剂2(NPKR2)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CK)比较均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NPKM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NPKR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以NPKR2和NPKM处理提高土壤ECEC效果最显著。各施肥处理均明显提高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以NPKR1和NPKR2处理效果最佳。各施肥处理的大豆和油菜生物产量均明显高于CK处理,且NPKM处理的作物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CK)和其他3种施肥处理,但不同季别的作物产量不稳定。说明施肥与土壤调理剂在短期内难以使退化红壤达到作物高产的理想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有机肥处理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分布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辽宁省新民市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个不同有机肥处理的实验小区,系统研究了不同的有机肥施入量(0~60 t.hm-2)在黄瓜和豆角生长期间对0~40 cm土层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以及在黄瓜和豆角分别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NO3--N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有机肥施用水平关系密切。5月份,0~40 cm土壤各个土层的硝酸盐含量均高于其他时期;对于不同的施肥水平,当施肥量为60 t.hm-2时0~40 cm各个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剖面NO3--N含量分布特征表明,低量有机肥的施入不会引起NO3--N在深层土壤的累积和淋溶,但会导致填闲作物生长过程中氮素供给的不足;当有机肥的施入量为60 t.hm-2时,0~120 cm土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淋溶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紫云英(Astragaius sinicus L.)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生长(Oryza sativa L.)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和化肥配施可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其中,80%化肥的4个处理水稻的总产量为37205.63kg·hm-2,60%化肥的4个处理水稻的总产量为37395.01kg·hm-2。从紫云英翻压量来看,150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9297.901kg·hm-2,225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8956.25kg·hm-2,300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7718.76kg·hm-2,375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8628.13kg·hm-2。总的来看,化肥量60%和紫云英翻压量15000kg·hm-2、22500kg·hm-2配施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以马铃薯克新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阴山北麓地区连续3 a定位施肥,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各施肥处理各生育时期0~80 cm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对照,全生育期总耗水量较对照提高0.17%~4.16%,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肥料配施条件下各施肥处理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增产幅度和商品薯率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8%~49.67%,13.97%~55.14%,以M+NPK处理效果最明显,2011年和2012产量分别达到36 863.70 kg·hm-2和31 386.14 kg·hm-2,其次是NPK处理和M处理;各施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对照,其中以M+NPK处理最高,两年分别较CK处理高出43.72%和44.09%,与其它各施肥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其次为NPK处理和M处理。有机肥和氮磷钾肥配施是最适合当地马铃薯种植的肥料配比。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漠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连续20年不施用任何肥料,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2001年不施肥的小麦产量仅是试验开始时(1982年)的25.7%,2000年的玉米产量为1984年的28.2%。肥料是影响农田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不同肥料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6.5%、27.3%、24.7%和2.9%。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不施任何肥料的对照产量持续降低,故氮肥的增产效果增加;磷肥增产效果比较平稳;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8年(1993~2001年)显著增产。施用有机肥的增产作用随着试验延续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具有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NO-3-N的积累与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施用化肥的处理(NP和NPK)导致NO3--N在土壤剖面中大量积累,尤其是在20~140 cm土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MNP 和 MNPK) 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显著低于化肥处理。长期连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导致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积累;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导致更深土壤剖面(140~180 cm)中硝态氮的积累,因此,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但从持续农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应适当降低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华阴市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春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矿质氮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设置对照组(CK)、单施化肥处理(NPK)、70%化肥+30%有机肥(7F+3M)、50%化肥+50%有机肥(5F+5M)、30%化肥+70%有机肥(3F+7M)、优化施肥+硝化抑制剂(Opt+DMPP)6种施肥模式,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分别对不同施肥模式的试验区域表层及剖面土壤进行取样,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表层硝态氮、铵态氮及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施肥式下2年春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2年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春玉米产量(14.02 t/hm2),增幅为6.05%,Opt+DMPP处理产量为13.38 t/hm2,产量增幅不显著(P>0.05);Opt+DMPP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42.18 kg/kg;与NPK(35.03 kg/kg)相比,3F+7M显著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至39.06 kg/kg, 3F+7M增加氮肥偏生产力至70.11 kg/kg, Opt+DMPP显著增加氮肥偏...  相似文献   

20.
氮肥对紫色土夏玉米N2O排放和反硝化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原状土柱-乙炔抑制法对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氮肥品种下紫色土种植玉米期间的N2O排放量和反硝化损失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施氮处理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施氮量间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不施氮肥、中氮和高氮的反硝化损失量分别是4.11 kg·hm-2、11.84 kg·hm-2、10.02 kg·hm-2,N2O排放量分别是1.29 kg·hm-2、4.84 kg·hm-2和4.53 kg·hm-2;中氮和高氮的反硝化损失量分别占施氮量的5.16%和2.36%,N2O排放量分别占施氮量的1.3%和3.98%.②不同氮肥品种处理间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也有显著差异.尿素、硫酸铵、硝酸钾反硝化损失量分别为14.27 kg·hm-2、10.51 kg·hm-2、12.79 kg·hm-2,反硝化损失占施氮量的6.61%、4.11%和5.62%;N2O排放量分别是7.15 kg·hm-2、4.35 kg·hm-2和4.34 kg·hm-2,占施氮量的3.17%、1.30%和1.30%.施用尿素(酰胺态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施用硫酸铵(铵态氮肥)和硝酸钾(硝态氮肥).③土壤中无机氮含量是影响本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子;降雨是影响该区土壤N2O排放和反硝化损失的主要因素.④反硝化作用是紫色土夏季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