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蜂业》2011,62(7)
秋繁是基础,春繁是继续。春季开繁要求强群,秋繁也需要强群繁殖。秋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越冬安全和来年春季养蜂生产。如何才能强群繁殖呢?笔者根据当地蜜源、气候和蜂种条件,将秋繁分成三个阶段,即蜂群恢复阶段、培育适龄越冬蜂阶段和保子阶段。  相似文献   

2.
江南各地的养蜂场,在总结1958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三强(强群越冬、强群分蜂、强群取蜜)、四早(早养王、早分蜂、早造脾、早取蜜)、一足(留足饲料  相似文献   

3.
王海全 《中国蜂业》2007,58(9):19-19
长白山区蜂群的秋季管理是指蜂群采完椴树蜜以后到培育越冬蜂结束前的蜂群管理,是一年养蜂的关键环节。蜂群管理的好坏关系到蜂群是否以强群安全越冬和第二年春季群势的强弱。  相似文献   

4.
王蜂 《中国蜂业》2003,54(3):11-12
养蜂 ,提倡养强群。何为强群 ?我个人认为有 3万~ 3 5万只工蜂的蜂群就能算为强群 ,即 12~ 14框蜂 ;如果 5、6、7月份利用双王产卵 ,就会有 6万只蜂 ,这就是特强群 ,即 2 4框左右蜂。强群起繁 ,才能强群采蜜。强群室外越冬 ,保温能力强 ,散热能力强 ,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强 ,对病虫害抵抗能力强 ,越冬节省饲料。强群采蜜 ,日进蜜量大 ,酿蜜排水能力强 ,蜂蜜成熟快。强群有诸多优点 ,这是大家共知的。“看花容易 ,绣花难” ,养蜂也是一样 ,随着养蜂科技的发展 ,又有良师益友———《中国养蜂》的帮助 ,养强群是不难的。一、购买或选育良种。…  相似文献   

5.
我市活框饲养的中蜂年群产蜜高的为20至40市斤,旧法圆桶饲养的只有5—7市斤。可见,即使养一群活框中蜂一年也只有20多元的收入,旧法圆桶的中蜂收入更微。为了提高中蜂的生产效益,是山区养蜂的当务之急。提高中蜂生产效益的措施1.继续开展圆桶中蜂过箱,认真推广中蜂科学饲养。(1)饲养强群。强群是夺取高产稳产的保证。为了培养强群,早春提早包装,双王同箱繁殖;适时加础造脾,及时控制分蜂热;选育优王,有计划地进行人工分蜂。炎热暑天作好安全渡夏工作,秋季培育好适龄越冬蜂。根据南方中蜂越冬期短或越冬期不  相似文献   

6.
对蜜蜂产生抗药性的观察与分析我是一名业余养蜂爱好者,已从事固定养蜂20多年,现有意蜂20群。开始学养蜂时,总担心在棉产区养不起来,因为棉田施药太厉害。后来通过实践证明,棉产区不但能养蜜蜂,而且能做到强群越冬,强群繁殖,强群取蜜。这是因为蜜蜂和其它昆虫...  相似文献   

7.
王锋利 《蜜蜂杂志》2011,30(1):27-27
养蜂有一则名言:养蜂要三强,即“强群繁殖,强群采蜜,强群越冬”。 这则名言,说起来容易,蜂专家、行家来说很好理解,真正做起来很难。对养也能做到。 本人养蜂年限不长,走了很多弯路,经过很多次失败,一段时间都想弃蜂改行。是小蜜蜂的勤劳精神感动了我,又下定决心继续养蜂。通过拜师学艺和学习,我基本上掌握了养蜂“三强”的含义,下面浅谈一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11,62(9)
越冬蜂的寿命决定蜂农的效益,唯有健康长寿的蜜蜂才能节约越冬饲料,健康长寿的蜜蜂是一年繁蜂的基础,这项工作主要是在秋季蜜蜂积累能量。根据书本上的强群越冬与我个人多年总结而来的越冬蜂管理技术,在某些地方与传统的养蜂技术相悖。我认为不能只看越冬蜂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越冬蜂质量。为了繁殖健康、强壮的越冬蜂,应从以下几个地方入手。  相似文献   

9.
养蜂生产上每到越冬之先,把弱群合并起来,增强蜂势,以利安全越冬。这本来是一项行之有效,没有疑问的措施。但是合并起来的强群,和越冬前自然形成的强群,对来年春季的繁殖和采蜜量有无影响?本报告即回答这个问题。作者用4组蜂群作试验,每组20群,共80群:第1组为对照组,是越冬前自然形成的强群。第2组是每一对蜂群互相交换33%的工蜂。第3组是每一对蜂群互相交  相似文献   

10.
怎样饲养蜜蜂强群(上) 蜂群的强弱一般是看工蜂多少,蜂多则强,蜂少则弱。强群的标准取决于蜂种、饲养方式、季节和蜜源条件,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越冬、繁殖和生产。实践证明,强群与弱群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越冬期蜜蜂损失和饲料消耗少(按每框或每千克蜂计算);春季繁殖快,培育的工蜂体格壮、寿命长;流蜜期能有大量的工蜂投入采集,显著提高产蜜量;对病敌害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在养蜂生产上应该常年保持强群。现将饲养强群的基本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03,54(4):18-18
我是个业余养蜂爱好者 ,养蜂 2 0余年 ,曾有过一次滥用药物的教训 :记得是 1983年开始养蜂 ,春天出窖群势很好 ,我用抗生素类药和磺胺类药来预防蜂病 ,由于用药过量 ,只见蜂群大片子不封盖 ,最后 10多箱蜂全部垮掉 ,不得不重新买蜂。这次教训后 ,我采取饲养强群 ,综合治理的办法。 2 0多年来 ,除治螨外没有饲喂任何药物。一、饲养强群 ,增强抗病力春季蜂群排泻后 ,立即合并弱群 ,群势在 3框足蜂以上 ;夏季繁殖期不能低于 5框足蜂 ;秋季流蜜期及准备越冬群不能低于 10框足蜂。只有饲养强群才能有强的防病、抗病能力。二、定期更换蜂箱春季排…  相似文献   

12.
买蜂的门道     
孙烨 《中国蜂业》2006,57(6):39-39
初学养蜂的人要买蜜蜂,首先要请一位老养蜂人协助,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看蜂数 买蜂最关键是买强群。强群繁殖快,当年可分群,生产蜂蜜和蜂王浆等蜂产品。不要图便宜买弱群(即1~2框蜂的小群)。春季买蜂要买4框以上的,忌秋季买蜂,因为蜂群经过越冬期易受损失。  相似文献   

13.
饲养强群,不但是创造高产和稳产的重要措施,而且又是生产优质蜜和发展机械化养蜂的必然条件。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达不到饲养强群的目的,突出表现在秋衰造成的弱群越冬这个环节上。因此,从解决秋衰入手繁殖健壮的越冬蜂是培养强群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永康乡的候学义,刻苦钻研养蜂科学知识,采用继箱养蜂,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平均每箱蜂纯利润达142.08元。1983年初,侯学义买了40箱蜜蜂,全部改用继箱饲养强群,采取强群越冬、强群繁殖、强群取蜜的措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养蜂收入不高,无利可图的局面。三年来,他共取蜜20610斤,生产蜂王浆55.83斤,蜂蜡221斤,纯收入为14085.44元。85年虽然气候异常,蜂蜜的价格又低,但他还是取得了好收成。这一年共收蜜10065斤,生产蜂王浆26.84斤,蜂蜡23斤,每箱蜂的平均纯收入150.1元。他深深  相似文献   

15.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繁殖越冬蜂河南省内黄县养蜂协会王洪基,张学锋在常规管理下,越冬蜂群的强弱一般决定翌年蜂场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春繁期短的地区,强群越冬尤为重要,结合换王而又充分利用老王以达到增加蜂量的目的,是笔者多年来所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16.
强壮的蜂群是优质高产的基础,是养蜂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饲养强群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越冬期蜜蜂的死亡率是影响饲养强群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秋末或冬初蜂群内最后一批幼蜂出房到翌年春季新蜂出房之前,蜂群内部没有新蜂出世,蜂群中只死不生,逐日减少,蜂群强度下降,以至下降到群势的最低点,这个最低点也是蜂群新一年繁殖的起点。越冬蜂  相似文献   

17.
保证蜜蜂安全越冬,才能为来年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要使蜂群安全越冬,应该作到以下四点。一、强群:应保持8框蜂以上的强群越冬。因为强群蜜蜂多,容易保持巢内温度,越冬死亡率低,耗蜜少。弱群为了保持巢温,就要大量消耗貯蜜,蜜蜂衰老得快;遇到大的寒  相似文献   

18.
“防患于未然”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蜂不搞“防患”,或不重视“防患”,蜂群一旦染上了疾病,轻则蜂群受损,重则垮群垮场。此事屡见不鲜。“防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抓蜂群强壮养强群是“防患”之本。强群群体大,护卫能力、抗逆性能都强,所以它患病的概率就小。(1)抓好秋繁基础工程,中心任务是多培育越冬蜂。实践证明,秋繁时采取“双二群”“双三群”“双四群”的繁蜂方法,培育的越冬蜂能增多3~5成。这样方可达到强群越冬的目标,为来年春繁打好坚实基础。(2)把好春繁起步群势达标关。单王群4框足蜂,双…  相似文献   

19.
李海燕 《中国蜂业》2002,53(6):13-13
目前 ,产生我国蜂蜜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是生产者采用“勤取蜜”的方法生产稀薄蜂蜜 ,由此引起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从源头上纠正生产低质量蜂蜜 ,必须改“勤取蜜”的生产方法为养强群、取成熟蜜。众所周知 ,强群哺育力强 ,群势发展快 ,能采集早期蜜源 ,提高蜂产品质量 ;蜂群越大 ,采集量也越多。有人曾精确试验过 ,在椴树大年 ,3框蜂小群只采 7公斤蜜 ,而 12框蜂的中等强群 ,却采了 49公斤蜜 ,两者相差 7倍 ;而且蜂蜜的浓度后者比前者高。培育强群的工作要从上一年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时抓起 ,争取做到强群越冬。所谓强群 ,因各地养蜂季节…  相似文献   

20.
翻开所有的养蜂科技书刊,几乎都强调强群分蜂、强群取蜜、强群越冬、长年饲养强群、及时合并弱群等饲养管理技术.笔者在养蜂实践中观察,强群并不是"十全十美",在某些时候对养蜂生产是不利的,主要归纳有以下2点. 1 强群在流蜜期常有分蜂情绪,导致蜂蜜减产 从理论上来讲,群势越强,产量越高,可我在实践中发现并非如此.有些强群按产量来计不比中等群高,甚至不如中等群.其主要原因就是强群产生"分蜂热",导致产量锐减.笔者蜂场在2010年曾做一试验:按照某养蜂书介绍采用主副群饲养法,到了山乌桕流蜜初期,将主群两旁的副群移走,使主群成为一个采蜜强群.该群群势有中标框11框,巢门外到了夜晚形成一块"蜂帘",蜜蜂扇风之声昼夜不息.不到3天,该群出现分蜂,但并未结团,在蜂场周围飞行一段时间后,又陆续回到箱中.我提脾检查,没有发现王台.后来,我查阅了龚凫羌、宁守容二位先生合著的《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第2版)才知,这就是"假分蜂".其实,该群蜂王是当年新王,为了降温通风,还把活动巢门全部打开,箱盖留缝,可是还是产生了分蜂情绪,过了几天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分蜂了(取蜜之后发生的),分蜂团也不知去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