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甘薯的形态甘薯是属于旋花科甘薯属的多年生植物,学名功。Ipomoea Batatas. L。染色体数为2n=90,是天然六倍体。 1.花与种子在温带地区很难见到花与种子,一般育种时须用木剑牵牛做砧木嫁接,使其开花,进行  相似文献   

2.
甘薯(Ipomoea batatas)为Ipomoea属的Batatas组。此组有11个野生种,但均不产生可食用块根,其中的I.trifida是唯一能和甘薯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的野生种,因而在甘薯的进化和育种上可能起重要作用。它被公认为栽培甘薯的近缘祖先。Batatas组所有种的染色体数目都为15的倍数,甘薯为六倍体  相似文献   

3.
减数分裂中的二倍体化是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与进化的细胞学基础。本文综述了芸薹属异源多倍体中细胞学行为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虽然芸薹属三个栽培二倍体种间的成对杂交进化形成了三个栽培异源四倍体种,但自然界没有发现包含三个基因组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种。通过芸薹属六个栽培种间的几种杂交途径人工合成的芸薹属三基因组异源六倍体(2n=54,AABBCC)均同时表现二倍化与非二倍化的减数分裂行为、产生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后代,显示不同的基因组稳定性(B>A>C)。芸薹属异源四倍体、六倍体所具有的细胞质背景、染色体组的组合及亲缘关系均可影响它们的减数分裂行为、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及组成,进而为遗传育种产生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甘薯是异花授粉作物,又是通过无性繁殖传种接代的。且多数品种自交不易结实。杂交后代由于无性繁殖,各种性状都不能通过有性世代得到充分分离,故甘薯本身就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杂合体,遗传基础复杂,给甘薯遗传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同时,甘薯遗传的研究也较其它作物薄弱,国内外研究的资料报道不多。日本板井等人研究认为,干率、最长蔓长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单株薯重的遗传力较低。美国阿福雷德·琼斯从随机集团取  相似文献   

5.
某些玉米品种在异花授粉时不能结实的现象称作杂交不育(Demeric,1929)。玉米的杂交不育受配子体因子“ga”控制。在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中,曾报道过粒用高粱品系 R473是无配生殖,而且异花授粉不实(Rao 和 Narayana,1968;Rao 和Murty,1972;Murty 和 Rao,1972)。从这个品  相似文献   

6.
甜菜属种间杂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甜菜属组间远缘种杂交困难的克服方法。观察到糖甜菜初级三体对B.corolliflora,B.Procumbens杂交的成功率为9%~41%,单体异附加系为12.5%~60%,说明远缘杂交中基因型构成有重要作用,三体及异附加系是良好的桥梁材料。发现B.vulgaris×B.patula→F_1,对前两个物种及B.Patellaris杂交成功率为20%~60%,说明它们不仅是良好的桥梁材料,而且所获三杂种材料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力。添加赤霉素、延迟及重复授粉只有辅助作用。生根素及受精胚珠培养是保证杂种存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杂交是荞麦育种中创造原始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对所得杂交种的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进行研究仍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众所周知,异花授粉作物荞麦的品种是一个群体,尽管他们的形态似乎整齐一致,却可能由不同基因型所构成。同时,还不能排除异花授粉植株品种含大量的纯合位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茶树无性系人工隔离自然杂交已引起育种者的重视,这种杂交方式符合茶树异花授粉、受精选择性、多花粉效应等生物学特性。自然杂交与人工杂交,不仅是方式上的区别,而实质上在于亲本组合、生理上选择与强制矛盾的对立统一。人工布置下的自然授粉,亲本受到强制,但父本个体相异基因杂合,柱头长时间接受大量不同性质的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以来农作物一代杂种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利用。实践证明由于采用了优良的一代杂种,明显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一代杂种之所以有较强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双亲有较高的配合力,另一方面与其自然杂交率高有其密切关系。甜菜虽属异花授粉作物,但是两个品种(品系)间自然杂交率仅为50—60%,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交优势效果。甜莱属于聚合花果,花器较小,通过人工去雄法大量  相似文献   

10.
试验表明球花石斛通过人工异花授粉才能结实,同株异花在开花后第3、5、10d授粉的座果率依次为43%、52%、15%,异株异花相同时间授粉的座果率依次为45%、54%、18%,两者座果率差别不大;花开后第3~10d都能人工授粉,但以花开后第5d左右授粉的座果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茶树属异花授粉作物,其遗传组成大多是杂结合的。在自然杂交的后代中,各性状便出现广泛分离,于此代代相传,使有性群体愈来愈混杂。但对茶树育种来说,却给选拔优良单株提供丰富的源泉。为了提高单株选择效率,研究茶树实生群体单株变异程度和优良单株的选拔机率,以及确定较科学的选择方法是必要的。本试验通过对茶树实生群体的单株产量及  相似文献   

12.
由于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进化时间久远,难以知晓确切的二倍体亲本,现在推测的自然界现存二倍体种又经历过独立的演化,因此,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法从天然的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剥离出特定染色体组并重建异源多倍体的基本种,将为研究异源多倍化过程中祖先基因组的遗传与互作提供独特的材料。现已通过不同的杂交策略,从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异源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中成功重建它们的一个基本种。例如以人工合成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如埃塞俄比亚芥与白菜杂交的AA.BBCC)为桥梁,其中的C染色体组被选择性的丢失后产生的芥菜型油菜(AA.BB)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形成的杂种(BBAC)自交后便可重建黑芥(BB)祖先种;将四倍体与二倍体种之一杂交后形成的同源异源六倍体(如AAAACC)连续自交,使处于同源四倍体状态的染色体组(A)快速丢失而重建另一个二倍体基本种(CC)。  相似文献   

13.
把14个小麦基因型(11个四倍体和3个六倍林)同1个玉米杂交种F1进行杂交(玉米杂交种F1用作父本)。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植株种植在可调控的温室条件下(日长16h,昼/夜温度为25℃/15℃)。为了提高胚成活率,用2.4-D(10mg/L)处理玉米授过粉24h的小麦穗。四倍体和六倍体的胚成活率为每100个授粉小花中成活2.09-26.76个胚。在所有的六倍体小麦基因型和11个四倍体小麦基  相似文献   

14.
用玉米给六倍体小麦授粉时,20-30%的小花中产生了胚、胚乳或者胚和胚乳。合子细胞分裂中期具有预期的F_1染色体组合,即21条小麦和10条玉米染色体,这便证明胚来源于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在染色体组型上很不稳定,并且所有的玉米染色体在为数不多的细胞分裂的第一周期丢失而成为单倍体小麦胚。发生受精作用的多数小花仅有一个保留着未受精极核的胚,胚乳发育往往很不正常。也许因为缺少足够的胚乳,对小麦×玉米的杂种胚采取常规的胚营救法很难发育成植株。如果把含有异花授粉小花的小穗在授粉2天后离体培养三周,有生活力的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的频率较高(超过100倍)。玉米能影响在Kr可交配性位点载有显性等位基因小麦的受精,通常会降低小麦和异源物种间的杂交受精率,并且获得中国春(Hope 5A) (kr1,Kr2)和HopPe(Kr1,Kr2)以及中国春(kr1,kr2)的加倍了的单倍体种子。小麦×玉米杂交可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并且也能使玉米的DNA转移到小麦中。  相似文献   

15.
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属间远缘杂交授粉子房离体培养研究中,观察到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杂交结实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茶树品种群天然混交一代的遗传性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异(?),在自然杂交的情况下,同一母(?)种子其遗传性状均在不同程度上表(?)合不纯。因而用种子繁殖后代,很难获得与维持其原有种性水平。但它又最容易创造杂种优势,从而可供大量选择的机会。所以异花授粉作物在遗传选种中,具有最广阔的利用前途。  相似文献   

17.
棉花属、种间杂交真假杂种问题,目前从理论和方法上还有不少争议,也未得到较理想的解决。为了创造育种的中间材料,探索异属花粉诱变的途径,我们利用红叶陆地棉的红叶是不完全显性的指示性状,进行了棉花屑、种间授粉,从而诱变出了分离复  相似文献   

18.
把14个小麦基因型(11个四倍体和3个六倍体)同1个玉米杂交种F1进行杂交(玉米杂交种F1用作父本)。试验为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植株种植在可调控的温室条件下(日长16h.昼/夜温度为25℃/15℃)。为了提高胚成活率.用2.4-D(10mg/L)处理玉米授过粉24h的小麦穗。四倍体和六倍体的胚成活率为每100个授粉小花中成活2.09—26.76个胚.在所有的六倍体小麦基因型和11个四倍体小麦基因型中.有5个均获得了单倍体和双倍体植株.本试验的最重要之处是能够用四倍体小麦培育单倍体植株.其理由有二:第一.由于无效胚的形成和高比率的白化苗不能用于对四倍体小麦进行花粉培养.第二,到目前为止.尽管可以用四倍体小麦同玉米杂交产生胚.但不能产生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9.
群体改良是绝大多数异花授粉作物育种计划中一个重要的长期目标。然而,由于进行大量杂交有困难,少数育种工作者试图在自花授粉作物群体中实施轮回选择,这样,就非有某种可利用的雄不育的遗传材料不可。利用雄不育基因的轮回选择计划已在一些方案中加以概  相似文献   

20.
对齿瓣石斛的人工授粉试验结果:在5种授粉方式中,异丛异花授粉方式座果率最高,达62.68%,同丛异花授粉方式次之,达到50%,自然授粉不形成座果 在开花头1~2d授粉和控制授粉花朵数在20朵/丛以下,有利于提高座果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