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学俭 《植物医生》1996,9(1):10-10
麦类丛矮病的症状及其防治(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扬陵712100)韩学俭1、病害症状小麦、大麦都有发生。典型症状是分蘖增多纤细而病株严重矮化。叶部有绿黄相间的条纹,以小麦居多;大麦则在顶部叶片上产生黄绿色条纹或斑点,病株一般不能拔节抽穗。这种病毒病害,由...  相似文献   

2.
洪泽县大面积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 0 0年 6月中下旬洪泽县发生一种危害水稻的新病害 ,经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植保站、南京农大等专家鉴定 ,该病为水稻条纹叶枯病 (ricestripevirus)。1 田间症状该病主要表现在秧苗移栽到水稻拔节孕穗期。首先在心叶及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 ,然后向上扩展形成不规则的黄绿相间条纹 ,粳稻品种心叶变黄白色 ,卷曲下垂 ,似假枯心 ;老叶开始时仍保持正常绿色 ,随着时间推移 ,其叶片渐渐出现黄绿相间条纹 ;根系变黄发黑 ,到分蘖后期绝大部分病株逐渐死亡。病株、健株在田间交叉分布明显 ,无发病中心 ,有的一个穴中个别植株及…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条纹叶枯病是苏北洪泽县等地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毒病,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解和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我们对其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1为害症状开始时病株矮化不显著,分蘖减少,心叶或是剑叶基部出现黄白色斑纹,然后沿中脉或叶缘向叶尖发展成宽、窄不一的黄白色条纹。到孕穗末、抽穗初期症状最为典型,剑叶和部分倒二叶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或叶片大部分呈黄白色,抽出的穗全呈黄白色,穗部扭曲皱缩较为明显,穗短,粒少或不结实,大部分田块出现“金镶边”现象。2发生主要特点2.1发生时期小麦返青、拔节前未发现有症…  相似文献   

4.
水稻霜霉病与苗疫霉病的识别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霜霉病和苗疫霉病过去很少发生。在近年的有害生物普查中发现这两种病有扩散的趋势。1症状识别早中稻霜霉病在秧田期开始表现症状,到分蘖盛期表现明显。病株萎缩,叶片淡绿并呈斑纹花叶状,斑点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不规则;抽穗后病株萎缩更明显,株高不足健株的1/2,叶片短而窄。这是区别于苗疫霉病的显著标志之一。病株心叶常呈黄色卷曲或扭曲或扭曲不易抽出,分蘖较健株少,但病株所有分蘖全部受害,呈系统侵染;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即使能孕穗,也不能正常抽穗或包于叶鞘中,穗型小而扭曲,畸形或不实。这是区别于黄矮病(病毒病)的标志之…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们多年来对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f)的观察发现该病两种非典型症状,现将特征描述如下: 1.病株抽穗后主穗似正常植株,刚抽穗时调查往往易与健株混淆。但这种穗子不开花,花药和柱头在颖壳中萎蔫,整个穗部逐渐变为灰褐色而枯萎。病株不久从穗下部各叶腋间长出节生分蘖。肥地可长出4—5  相似文献   

6.
龚标勋 《植物医生》2003,16(4):13-14
香蕉束顶病在华南和西南各产区均有发生 ,是香蕉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海南省和广东、广西尤其常见而且严重 ,感病植株矮缩 ,不开花结蕾。即在出蕾期感病的植株果少而小 ,无商品价值 ,损失很大。1 症状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是新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 ,叶片硬直并成束丛生于假茎顶端 ,形成束顶的树冠和矮缩的植株。病叶边缘褪绿变黄、质硬而脆 ,很易折断。在病株的叶柄和假茎上有浓绿色条纹发生 ,称为“青筋”。这些绿色条纹是诊断本病特别是早期病株最可靠的重要特征 ,病株分蘖较多 ,球茎变红紫色 ,无光泽 ,大部分的根腐烂或变紫色 ,不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四省小麦丛矮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流行性和暴发性,可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小麦丛矮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冬前感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冬前未显症和早春及拔节后感病植株上部叶片显条纹,一般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有的能抽穗,但穗小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1-3].小麦丛矮病在我国分布较广[4,5].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麦丛矮病病原发生、分布及其变异,2010年4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省多地采集标样,采用RTPCR方法对各地标样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3~2004年定点调查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秧苗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分蘖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和其余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或不成穗。拔节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大部分分蘖(68.9%~79.2%)显症,部分茎、蘖(32.9%~23.0%)成穗,产量损失较大(80.8%);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不显症,其余分蘖部分显症(分蘖总显症率为53.0%~66.7%),全部主茎和部分分蘖成穗(总成穗率61.1%~48.1%),产量损失较小(34.5%)。病株不侵染同穴健株。由此提出治虫防病、改茬和病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花叶病(Rice stripe mosaic disease)是近年在华南地区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该病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2017年至2018年,连续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广泛分布于华南稻区,以广东西南和广西东南部发生较重。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病株观察揭示,该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株轻度矮化,叶片呈淡黄色条纹或花叶,重病株叶片基部扭转畸形,抽穗不完全,籽粒不饱满。根据病毒复制酶(L)基因设计一对特异引物(RSMV-L-F:5′-CTCCAACTATCATCCGCTATGC-3′;RSMV-L-R:5′-CCATCCGAGATAAGGTCACTGT-3′),经RT-PCR可对水稻病株及叶蝉体内的病原病毒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秦家忠  秦芸 《植物保护》1982,8(1):16-17
1980年在四川省天全县发生了小麦霜霉病,发病率为10%左右,严重田块达65%以上。同时期在雅安、荥经、汉源等县也有发生。 一、症状 病植株直立,黄化矮缩,分蘖数增多,心叶纵卷,叶片肥厚,边缘呈波状折皱。病株一般不抽穗,即使能抽穗也不结实。麦穗畸形,生育期大大推迟。  相似文献   

11.
《湖北植保》2011,(2):38-38
菠菜病毒病,又叫花叶病。近年来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 一、症状表现被害植株心叶萎缩或呈花叶状,老叶提早枯死脱落,植株卷缩成球形。受黄瓜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表现为叶形细小、畸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新叶黄化;被芜菁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叶片形成不规则、浓淡相间的大花斑;叶缘向上卷;感染甜菜花叶病毒的植株,叶脉透明,新叶变黄,产生斑驳和向下卷曲。  相似文献   

12.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on〕的典型症状是主穗和节生分蘖全部变为灰包。作者发现另一种即主穗不变或不完全变为灰包,但不结实,节生分蘖则全部变为灰包(暂称非典型症状,下同),后者调查时易被当成健株,尤其是在刚抽穗时对这类病株的识别率较低。作者于1983—1985年对这类症状的植株进行了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7月在宋洛乡梨子坪村和西坡村 ,松柏镇塘坊村发现玉米的一种新病害。林区植保植检站查阅有关资料后 ,初步确定为玉米疯顶病 ,后来全省种子理事会议在我区召开 ,取病株到会场经专家鉴定 ,确定为玉米疯顶病。玉米疯顶病在我区苗期感病 ,典型症状 :分蘖增长 ,叶片色浅 ,扭曲或卷成筒状不能分开 ,少数成株被害后 ,无正常雄穗和雌穗 ,雄穗增生畸型 ,长出许多小叶 ,雌穗 (果穗 )受害后 ,发育不良 ,不抽花丝 ,顶部上生小叶片 ,不结实 ,病株颗粒无收。我站对玉米疯顶病调查结果表明 ,发病田块均属小麦预留行套种玉米 ,病株分布呈不均匀状态…  相似文献   

14.
1999年 7月泰来县托力河乡发现一种为害小麦的新病害 ,经有关专家鉴定 ,此病为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这种病害在我县大面积发生实属罕见。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症状 :病株叶片枯萎 ,穗部护颖上和部分病株的茎秆上有黑褐色病班 ,病穗的籽粒只有一层种皮 ,即不灌浆不结实 (此时健株已蜡熟 )。多数患病植株从茎基部又生出分蘖 ,但不能抽穗结实。将病部组织经培养基培养 ,颖壳及病粒的周围有乳黄色菌脓 ,同时病部生有白色菌丝。通过镜检乳黄色菌脓为细菌 (黄单胞杆菌 ) ,白色菌丝为大量的交链孢属和部分长蠕孢属的分生孢子 ,因此鉴定细菌侵染为…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宜阳县植保植检站在柳泉镇武树村的麦田调查时发现,麦田出现大面积变黄、矮化,有的小麦植株提早枯死,病株穗小,籽粒不饱满,拔出病株,在根表肉眼可见针头大小白色胞囊状物,部分病株根表可见褐色胞囊,带病株和根围土经省市植保专家室内镜检等鉴定,确诊为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即燕麦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武威、民勤、古浪等县,近年来在谷子上发生一种新病害:病株拔节期矮缩,叶色浓绿,叶片丛生;穗颈短、穗小而硬,多不孕,几乎全包在叶丛中(图)。心叶自基部沿叶脉出现断续的条点或条纹,有的可扩展至叶尖。或在叶片的某一段明显褪绿;沿叶脉产生褐色坏死条纹,接着叶片桔黄卷曲;有的无明显条纹,但心叶失绿,叶片变薄,随后沿叶脉产生坏死条斑。为了弄清该病的病原和流行规律,以及它与当地长期发生的小麦丛矮病的关系,自1979年起,我们对此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禾、米禾等,是由于恶苗病的分生孢子,在水稻开花时侵染颖壳而得病,苗期发病,病苗细长,叶色淡绿,比健株高1/3。本田常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发病,病株叶片和叶鞘窄长,根系发育不良,分蘖极少,叶色淡绿,节间显著仲长,发生许多倒生须根,节部和叶鞘上常长出暗红色霉菌。病株多在孕穗前枯死,少数能抽穗,但穗短,粒少,瘪粒多,病种有的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便枯死。近年发病面  相似文献   

18.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所发生的小麦丛矮病证明是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所致,并由灰飞虱所传染,文中记述了在我国发生的历史及分布的情况。发病小麦在田间的症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植株正常,叶上有退绿或黄色线条,2、植棒正常或稍矮,叶脉间有严重退绿或变黄,根部发育稍差,3、植株中等矮化,有宽的退绿条纹,叶脉亦变色,分蘖增多,4、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异常增多,根系发育恶劣。轻症植株常发展成为重症株。重症植株不能越冬。有些轻症植株后期有隐症现象。根据病情轻重,在田间调查中划分0、Ⅰ、Ⅱ、Ⅲ四级,逐级称取千粒重,结果Ⅰ级病株的千粒重损失为52.6%,Ⅱ级为66.7%,Ⅲ级为93.23%。  相似文献   

20.
1981年对张家口农家谷子品种755份进行粟粒黑粉病抗病性接菌鉴定时,绝大多数品种只在穗部表现黑粉粒症状,发现“三变化”等3个品种有部分植株表现叶片深绿、密集上冲,分蘖猛增、丛矮、抽穗率低、并且多数病株从叶鞘中部抽出小穗等现象。1982年接菌种植这3个品种时仍有丛矮株出现。从1981至1985年对2322份品种资源进行粟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