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连市沿海污损生物种类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 年9 月~1998 年9 月, 选取了大连市区沿海的3 个点进行了3 次污损生物调查。共获大型污损生物102 种, 其中优势种类有: 石莼、水螅类、紫贻贝、端足类、纹藤壶和海鞘类。最大双月湿重为2974 g/m2 , 最大覆盖面积为100 % 。3 个点的种类组成差异不大, 但湿重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沿海污染生物种类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9月~1998年9月,选取了大连市区沿海的3个点进行了3次污损生物调查。共获在型污损生物102种,其中优势种类有:石莼、水螅类、紫贻贝、端足类、纹藤壶和海鞘类。最大双月湿重为2974g/m^2,最大覆盖面积为100%。3个点的种类组成差异不大,但湿重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韭山列岛的地理位置,设置3个调查站位,于2016年8月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共鉴定潮间带生物78种,优势种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等;潮间带生物量密度平均为2 544.0 g/m2,个体密度平均为21 623.9个/m2;从3个站位的生物种类数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青山、积谷山和南韭山,个体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4年7-11月,对南麂马祖岙海区养殖的太平洋牡蛎、海湾扇贝和厚壳贻贝的附着生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附着生物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栖息密度、生物量及波动特征。结果表明,附着生物共有41种,隶属于9个生物门,其中节肢动物有10种,为最多;锯额豆瓷蟹、三角藤壶垂直分布最广;主要优势种为三角藤壶、牡蛎等,不同养殖贝类有不同的优势种;养殖贝类的外部形态与附着生物的附着效果有较大的关系,附着生物对附着体有一定的选择性,台风对附着生物的附着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对在养殖生产中可利用改变吊挂水层、错开附着时间、使用药物等防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海洋贝类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95年6月 ̄1996年6月,对大连大李家海水养殖场的养殖网笼的污损生物类群进行了挂板和整体取笼试验。总计有生物82种,其中优势种类有海筒螅,端足类,盘管虫类,柄瘤海鞘、史氏菊海鞘,纹藤壶,紫贻贝等,附着盛期为7 ̄9月。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2年11月(秋季)和2013年4月(春季)对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个类群,共68种,以近岸种类为主,桡足类为主要类群;此次调查的优势种各有8种,秋季最大优势种为丹氏纺锤水蚤(Acartia danae Giesbrecht),春季最大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 Giesbrecht);此次调查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差异较大,秋季平均生物量为125.3 mg/m3,春季为127.1 mg/m3,季节差异不显著;秋季平均栖息密度为327.9 ind/m3,春季为224.3 ind/m3,秋季显著大于春季。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受到盐度的影响,但季节变化受盐度的影响不大。秋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61,均匀度为0.81,春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54,均匀度为0.89。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整体未受到污染,但近岸可能面临陆源污染物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贵州草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7月至12月,对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9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现存量进行调查,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9种,隶属于3门6纲15科,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种,分别为6种、16种;寡毛纲2种,蛭纲2种,甲壳纲2种,瓣鳃纲1种,物种分析表明纹沼螺、静水椎实螺、赤豆螺、苏氏尾鳃蚓、雕翅摇蚊、卵萝卜螺、葛氏米虾、梨形环稜螺、拟钉螺、环足摇蚊为草海湿地优势种。草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在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Ⅴ最大,为1 824 ind/m2,DⅦ最小,为96 ind/m2,在9采样点中生物量值的变化范围为2.74~557.03 g/m2,平均生物量为168.13 g/m2,Margalef指数平均值为1.62,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49,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草海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得出目前该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于2011年5月和9月对杭州湾北岸大金山岛潮间带区牡蛎种群数量开展了生态调查,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布于潮间带区的鲜活牡蛎全部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5月近江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941(±106)个/m2和13006(±1509)g/m2,9月近江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21(±69)个/m2和14124(±1470)g/m2,两个月份间近江牡蛎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种群大小频率构成中,以壳高(SH)介于40~45mm的群体最多;5月和9月可收获牡蛎(SH≥0mm)的平均密度分别达到26个/m2和55个/m2。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影响三倍体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生长、育肥的关键海洋环境因子,对黄岐湾三倍体福建牡蛎养殖区开展为期10个月的调查,获得湾外和湾内养殖区牡蛎生长指标和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牡蛎壳长、壳宽、全重、软体组织湿重、出肉率等生长指标湾内外组间差异显著,均为湾外显著大于湾内(P<0.05),壳高则湾内外差异不显著(P>0.05);湾外海水中硝酸氮、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湾内(P<0.05),其余指标湾内外无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牡蛎生长指标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硝酸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化学需氧量,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对牡蛎出肉率影响作用最大。综合分析认为,水温、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是影响三倍体牡蛎生长、育肥的关键海洋环境因子,春季至初夏至少有1个月时间海区平均叶绿素-a含量在6 μg/L以上有利于牡蛎育肥。本研究可为三倍体牡蛎健康养殖、品质提升和养殖海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湛江港夏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分别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并对该海域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优势种组成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共采集到9个生物类群共51种,两季均出现的优势种仅两种,为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藤壶幼虫(Balanua larva),夏季优势种的种类数较秋季多。夏季浮游动物的丰度(7807.3 ind/m3)远大于秋季的(190.15 ind/m3),夏季浮游动物丰度基本呈现湾内高于湾外的特征。夏秋季各类群中桡足类和浮游幼虫类数量相对较大,是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主导本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主要类群。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91,均匀度均值为0.50;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8,均匀度均值为0.77;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均小于秋季。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三门湾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特征现状及变化情况, 于2018年春季 ( 4月)、夏季 ( 7月)、秋季 (10月) 和冬季 (12月) 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并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 ABC曲线、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生态位宽度和营养级结构等方法, 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渔业生物种类数最多 (84种), 冬季最少 (42种); 春、夏、秋、冬4个季节渔业生物优势种种数依次为3、 6、 6、 2种; 夏季渔业生物的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为最大, 而冬季均为最小; 秋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大, 冬季最小; 秋季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最大, 冬季最小; 夏季丰富度指数平均值最大, 冬季最小; ABC曲线分析显示, 2018年4个季节渔业生物群落均受到中度干扰; 群落结构分析显示, 渔业生物群落季节间差异较大, 渔业生物的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季节中存在较大差异; 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总体呈现第三营养级种类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均占较大优势, 第二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种类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少, 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弱化.研究表明, 三门湾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虽有一定恢复, 但渔业资源衰退情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今后需加强对该海域渔业资源与海洋生态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藤壶是中国周边海域一种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具有黏接强度高、难清除的特点.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藤壶附着的模型,模拟藤壶附着船体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力学仿真研究,得到了达到清除效果时藤壶胞外分泌胶体的应力、应变以及应变能等数值模拟数据.本研究表明,当提供的外力(清除力)达到180 N时,该仿真模型中藤壶有被清除的趋势,模拟胞外分泌物(EPS部分)的应力强度约为0.2MN/m2,该胶体的黏性应变能为0.29 J/m3,在该模型中得出的清除藤壶所需力的数据与其他文献发表的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该模型可用于后续用强声法清除附着藤壶的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于2008年春季,用Peterson采泥器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指示生物结合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64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37种和16种;寡毛纲5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2种,瓣鳃纲只1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和细长摇蚊(Chironomus attenuatu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D6#最大,为1 120个/m2,而D7#最小,为241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25.30 g/m2,平均生物量(B)为12.40 g/m2,变化范围为1.76(B4#)~25.30 g/m2(B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3.40为2.76,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天津沿海的牡蛎种类,在独流减河口、北疆电厂防波堤和东疆港3个采样点共采集了127个野生牡蛎,首先对牡蛎样本进行形态学指标测量,然后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序列分析,对牡蛎种类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16个COI基因序列共得到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为0.76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 7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到的牡蛎序列首先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聚为一支,然后和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聚为一支。综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的结果,确定天津沿海3个地点采集的牡蛎样本均属于长牡蛎,说明天津海域的牡蛎种类组成较为单一。此次研究并未发现前期报道中的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及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需要进一步增加采样点以得到更全面的结论。研究结果对了解天津野生牡蛎资源状况、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深圳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的季节变动及其形成原因,为南海近海典型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2年8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3年3月(春季)和5月(夏季)4个季节在深圳鹅公湾水域进行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对该水域的游泳生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组成、长度谱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季节变动分析.[结果]从深圳鹅公湾水域共渔获游泳生物113种,隶属于3纲14目50科78属.其中,夏季游泳生物种类数量最多(61种),秋季最少(53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6种.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和尾数密度最低(分别为5959.20 kg/km2和356.45 ind/km2),但其鱼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1.99%和42.19%).游泳生物长度谱的季节变动表明夏季捕捞强度最小,秋季捕捞强度最大.鹅公湾水域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动明显,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季节变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结论]深圳鹅公湾水域游泳生物资源种类、生物量和结构季节变动明显,夏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高,而秋季和冬季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差,主要是由于捕捞强度季节差异(夏季捕捞强度低,秋季捕捞强度高)所致.尤其随着秋季捕捞强度的增大,k选择种类将被r选择种类代替.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19种;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分别为26489.43g·m-2和3399.11个·m-2,分别比本底值增加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0.74。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328.84g·m-2和918.67个·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28日通过取样调查研究了上海市淀山湖沿岸及周边河道内河蚬的分布状况,发现湖内西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多(平均密度62.3个/m2,生物量62.7 g/m2),而东北方向沿岸区域河蚬分布较少(平均密度13.8个/m2,生物量12.8 g/m2),位于东南侧的河道内河蚬密度最大,达到318.5个/m2,生物量225.2 g/m2。2011年1-12月通过按月取样对淀山湖内河蚬群落的生长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仔蚬(壳长<8 mm)在6月份大量出现,指示6月为淀山湖内河蚬的繁殖高峰期,仔蚬在1年后壳长生长至19mm,2年后壳长生长至27 mm,2年之后仍然存活的个体比例很低。估计淀山湖内河蚬在开始底栖生活之后的生命周期约为2~3年,理论上最大壳长为30 mm,实际最大壳长为34 mm。淀山湖河蚬的分布及生长数据将对于此区域河蚬资源保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浙江三门湾冬夏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2月和6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51.47 g/km2、4.62(103 ind./km2)和175.32 g/km2、28.88(103 ind./km2).12月的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的莱氏舌鳎(Cynoglossus(Areliscus)lighti)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去除个别鱼类的影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调查水域密度东南部水域高于西北部水域的趋势.两季平均幼体比例高达63.74%,且大部分属于体型较小的鱼类.夏季鱼类比冬季种类数有所增加.三门湾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 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 -Wiener 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20.
湋河的底栖动物现状及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03-2005-05对■河杨凌区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以漆水河为参照,应用Trent 生物指数、Chandler记分系统、颤蚓类与全部底栖动物相比的生物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水生昆虫与寡毛类湿重相比的生物指数,同时结合水理化指标对■河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底栖动物共9属.其中环节动物3属,水生昆虫6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728 ind/m2和11.56 g/m2,优势种属为水丝蚓属。■河水体已被污染为超V类水体,且造成漆水河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