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农村》2016,(6)
正人工养殖黄鳝是勤劳致富的好门路。养好黄鳝选择优质种苗是关键。目前市场供应鳝种苗情况复杂,有的将收购的野生黄鳝苗充当人工养殖苗;有的用普通黄鳝苗充当良种鳝苗。因此,养殖黄鳝一定要掌握挑选黄鳝种苗的基本知识,以提高黄鳝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网箱养鳝地区,部分养殖户都在6~7月收购鳝苗用于养殖。由于收购时间偏晚,黄鳝吃食生长的时间相对缩短,增重效果因此受到局限。同时,由于养殖户集中在6~7月收购鳝苗,致使鳝苗供应紧张,价格往往偏高。春季收苗不仅可以大幅度延长黄鳝的吃食生长时间,而且由于收购鳝苗用于养殖的人较少,价格相对较  相似文献   

3.
黄鳝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包括鳝苗的放养、驯食喂养、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指导黄鳝的养殖。  相似文献   

4.
在黄鳝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养殖面积大.本地鳝苗难以满足养殖需要,很多鳝苗都是通过长途运输从外地购进。这些鳝苗质量参差不齐.投放后常常出现吃食很少或根本不吃饵料的现象。养殖户的习惯做法是将长时间不吃食的黄鳝上市低价卖掉。由于鳝苗的购入价格高,而被处理的病鳝价格又非常便宜.这样往往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黄鳝的人工养殖历来是养殖者关注的热门。欲获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六点。一、暂养鳝选鳝苗要严加把关  相似文献   

6.
陈敬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56-57,87
本文介绍了黄鳝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并提出鳝池的修建、鳝苗的放养、饲养管理技术、疾病防治等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室内养殖条件下黄鳝对几种水生动物如泥鳅、白斑蛾蚋、福寿螺、石蟹、麦穗鱼、克氏原螯虾和孔雀鱼的捕食规律以及黄鳝残杀小鳝现象,为黄鳝生态养殖中降低养殖饲料成本、加强营养物质循环等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黄鳝与泥鳅的体重比例达22 ∶1以后,黄鳝才能捕食泥鳅;黄鳝与泥鳅的体重比例极显著地影响黄鳝最大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P<0.01).黄鳝捕食白斑蛾蚋幼虫比较容易,黄鳝最大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较高.在大、小鳝体重比例达到25 ∶1以上后,黄鳝才会出现残杀小鳝现象.黄鳝对活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捕食顺序依次为:鳝苗、石蟹苗、孔雀鱼、克氏原螯虾苗、麦穗鱼.  相似文献   

8.
从池塘选择与准备、网箱设置、鳝苗选择与投放、科学投饵、日常管理、病害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池塘网箱生态养殖黄鳝技术,以期为池塘网箱生态养殖黄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在黄鳝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养殖面积大,本地鳝苗难以满足养殖需要,很多鳝苗都是通过长途运输从外地购进。这些鳝苗质量参差不齐,投放后常常出现吃食很少或根本不吃饵料的现象。养殖户的习惯做法是将长时间不吃食的黄鳝上市低价卖掉,这样往往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帮助黄鳝顺利"开口",可采用以下方法:①上午按每10口6平方米网箱泼洒1瓶100毫升的黄鳝杀毒先锋。②下午按每10口6平方米网箱泼洒黄鳝维C150克。③傍晚少量投喂鲜料,一般为蚯蚓加鲜鱼肉,同时按每千克料拌加  相似文献   

10.
张鲁 《当代农业》2009,(2):45-45
黄鳝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是因为没有人为造成的损伤。而黄鳝的体表一旦受伤后.就为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打开了大门。人工养殖高密度的黄鳝.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一时很难适应.必然产生应激反应。黄鳝自然繁殖率较低.而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过关.因此人工养鳝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鳝苗。  相似文献   

11.
黄鳝具有与其他脊椎动物不同的生理特性,即性逆转现象,这种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成为研究者热衷的研究对象之一。近年来,由于黄鳝的自然资源日趋下降,使得明确其性逆转的生物学机制日益重要,以解决市场对黄鳝苗种的需求。从组织学、内分泌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综述黄鳝性逆转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进行黄鳝微卫星标记筛选并将其应用于黄鳝性别差异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黄鳝基因组DNA经酶切、微卫星核心序列探针杂交、T载体连接并转化至DH5a中,构建黄鳝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选75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发现其中20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利用软件成功设计了15对微卫星引物,经过黄鳝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筛选8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并对黄鳝3种不同性别表型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扫描,结果显示:在8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6.375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0.001 2~0.603 3;黄鳝雌性表型群体、间性表型群体、雄性表型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637 1、0.696 9、0.734 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5 6、0.641 6、0.685 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在黄鳝不同性别表型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发生了改变,它们可作为黄鳝遗传背景分析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黄鳝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对网箱养殖黄鳝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黄鳝在密度35尾/m2的网箱养殖条件下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其最终体重、增重率、增长率显著高于黄鳝最低密度组15尾/m2和黄鳝最高密度组90尾/m2。实验表明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黄鳝的生长,黄鳝网箱养殖存在着一个最适放养的密度。高密度养殖黄鳝生长离散较大,大小规格不齐;密度过低时,黄鳝摄食效果差,生长发育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网箱养鳝模式下空心莲子草和麦饭石对水体中Cu2+的吸附效应和共生体系中黄鳝、鲤鱼存活率,增重率及肌肉Cu2+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黄鳝1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放养于网箱内;鲤鱼24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放养于网箱外水泥池中。饲养56 d。检测空心莲子草、麦饭石、水体Cu2+含量和黄鳝、鲤鱼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肌肉Cu2+含量。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和麦饭石对水体中的Cu2+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水体Cu2+浓度明显降低;随水体Cu2+浓度升高,黄鳝和鲤鱼的存活率、增重率明显降低,肌肉中Cu2+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ACP—DDRT—PCR技术筛选和克隆了黄鳝不同发育时期性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利用2个随机ACP引物筛选到2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并对这2条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获得这2个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408bp和421hp。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一个基因与黄鲈卵巢cDNA文库中的一个基因(Gene BankNo.G0657149.1)高度同源;而另一个基因无同源性序列,视为新报道的基因。进一步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在黄鳝卵巢和间期性腺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因此推测其在黄鳝性腺发育以及性逆转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黄鳝的消化系统从咽到肛门为一直管,称为肠;中段有一结节,把肠分为前后二部。作者通过形态解剖及组织学观察,将黄鳝的消化道按上皮组织、管壁肌肉类别的不同及一定的腺体导管等,分为食道、胃、肠三部分。  相似文献   

17.
按正交法L9(34)在不含脂肪酸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五稀酸(C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C22:6n-3,DHA),采用宝应湖野生黄鳝群体进行投喂饲养,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黄鳝增重率和增长率的第一限制因子为C18:3n-3,其次是C18:2n-6和EPA DHA;影响肥满度的主要因子是C18:2n-6;对肝体指数产生一定影响的是EPA DHA;对成活率没有产生影响。血清溶菌酶(LSZ)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显著地增加了黄鳝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由此得到黄鳝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UFA)C18:2n-6、C18:3n-3和EPA DHA的最佳含量分别为1.30%、1.55%和0.25%。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性转变与体重、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鳝性别与体重关系密切,体重在50.0g以下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体重在50.1~75.0g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体重在100.1~125.0g,雄性比例开始超过雌性的比例;体重在125.1~300.0g之间,随着体重的增加,雄性比例逐步增加,而雌性的比例逐步减少;体重超过300.0g的个体,则全部为雄性个体。1龄、2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3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4龄黄鳝的雄性比例超过雌性比例;5~8龄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比例逐渐减少,雄性比例逐渐增加;9~11龄的个体,仍然有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19.
黄鳝规模化繁殖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综述了黄鳝规模化繁殖的研究现状,包括亲鳝培育与饲料、黄鳝性逆转与雌雄鉴别、催熟与催产药物的选择、繁殖方式的选择和生态因子对黄鳝繁殖性能的影响等,并对黄鳝今后的规模化繁殖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黄鳝网箱养殖常见病虫害如生态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虫害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技术,以期为黄鳝网箱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