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实行居民外迁是解决保护区内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措施.要顺利实施自然保护区居民外迁,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居民外迁生态补偿机制.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处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生态移民补偿标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以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居民外迁生态补偿标准及依据,提出了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我国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尽管我国在国家、区域、流域等尺度上的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政府单方面决策为主与利益相关参与不够、补偿范围界定方法不科学、生态补偿对象和补偿方式不完善;补偿标准低与确定方法缺乏科学基础;缺乏监督机制和政策效果不明显等方面不足.围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并从以下方面探讨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与对策:科学确定生态补偿地域范围;明确生态补偿载体与补偿对象;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经济标准核算方法;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措施,以期为建立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跨界饮用水源地涉及保护者和受益者两种主体利益,要长期持续地确保饮用水安全,迫切需要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跨界饮用水源地上下游主体利益的经济政策。由于当前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手段是资金补偿,因此补偿标准的确定便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从核算上游饮用水源地成本投入和生态效益的差额入手,依据水源地水量确定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以平顶山市澧河跨界饮用水源地为例,平顶山市保护澧河境内饮用水源地的年均投入为2016.77万元,通过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而获得的年均生态经济效益为1292.36万元,根据投入成本和生态效益的差额最终确定澧河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为下游取水需要对上游平顶山市补偿0.13元/m3。以上游生态建设成本投入和获得生态效益的差额作为确定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测算上游地区的净投入,相对客观、公平地确定补偿金额,同时也能够有效建立上下游行政区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跨界饮用水源地涉及保护者和受益者两种主体利益,要长期持续地确保饮用水安全,迫切需要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跨界饮用水源地上下游主体利益的经济政策。由于当前河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手段是资金补偿,因此补偿标准的确定便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从核算上游饮用水源地成本投入和生态效益的差额入手,依据水源地水量确定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以平顶山市澧河跨界饮用水源地为例,平顶山市保护澧河境内饮用水源地的年均投入为2016.77万元,通过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而获得的年均生态经济效益为1292.36万元,根据投入成本和生态效益的差额最终确定澧河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为下游取水需要对上游平顸山市补偿0.13元/m3。以上游生态建设成本投入和获得生态效益的差额作为确定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的方法,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测算上游地区的净投入,相对客观、公平地确定补偿金额,同时也能够有效建立上下游行政区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过程、补偿标准的确立、生态补偿制度依据以及生态补偿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在标准制定、补偿制度连贯性与持续性、法律制度建立、以及理论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应该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有效的监督制度、健全的法...  相似文献   

6.
庄添淇  王大庆  王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52-5453,5506
根据拜泉县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拜泉县27年间生态足迹,以此建立和完善拜泉县生态补偿机制,为拜泉县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并为同类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拜泉县27年间总的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耕地生态足迹大于其他生物生产面积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耕地、林地、草地生态足迹增加迅速,其他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增长缓慢。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拜泉县生态建设补偿标准、明确补偿原则、确定补偿对象等对策,实现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态补偿制度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出发,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入手,探讨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从补偿主体、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三个层面描述了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浅析了生态补偿制度在塔里木河流域的急迫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生态大省,2014年被列为首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区,建立合理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保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效率指标,结合2007—2015年云南生态足迹账户,对云南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是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并开展实践的一种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分类补偿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重要研究课题,该文拟通过建立影响生态效益因子的分类标准,提出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计算公式,并采用泉州市集体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完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彤  王留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55-14557
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在对现有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度探索建立了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体系。通过对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体系的研究不仅可提高生态补偿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为建立水库型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22-223
生态保护与利益补偿是维护生态环境良好运行的重要方法,通过经济、法律手段调节各方利益关系。河北省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生态补偿的方法,在治理水源涵养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现存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比较落后,权责的划分、补偿标准和考核标准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的今天,河北省应顺应国家各项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多个维度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完善苏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换代,建立资源合理利用的现代循环体系,运用规范的分析方法,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因开始着手分析,总结归纳了苏州市近几年来实行生态补偿的特点是资金投入正逐步加大、一开始就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主要以“水”为代表,依然还存在着得到补偿的地区和村民期望值正在逐渐升高、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尚未实现全民参与的问题,未来可以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完善生态补偿的社会制度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城市群“绿核”新建森林公园生态价值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补偿中,森林的经济社会价值容易估算,是补偿的主要依据,而生态价值往往被忽视,导致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理论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物价指数,对长株潭(CZT)城市群"绿核"新建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进行初步评估,为生态补偿标准和政府投资标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省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补偿是森林资源外部效益内部化的一种手段.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功能,中部落后的文化经济水平促使该区天然林生态补偿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对海南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的主要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及深入中部与相关市县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对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中部天然林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方伟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102-105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化县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既是生态补偿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实践者。针对当前开化县建设钱江源"国家公园"过程中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生态补偿方式、标准、范围、成效等方面着手,探索完善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为全国其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通过湘潭市柴山、山湖、齐力和先进村(包括部分外围村落)调查,应用机会成本法确定了湘潭市开展农产品禁产区划分试点乡村的机会成本;以农产品禁产的年度机会成本损失为基础,按照年度补偿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农民的补偿意愿与政府财政情况,最后确定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受访的大部分农民基本能够认识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所产生的影响,但大部分受访的农户又均不愿意接受农产品禁产区划分;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倾向于现金补偿;初步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为3 256.14元/667m~2,基本处于农户比较满意而且政府也可以承受的范围,这为具体实施重金属污染区禁产补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中生态补偿的特点及策略(英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环境安全与生态补偿问题已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分析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补偿的一系列特征: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错综复杂,生态补偿的对象、实体、财政制度等是补偿机制建立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以及生态足迹核算,是探索生态补偿定量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倡导生态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的原则,是建立新的环境管理模式,体现社会公平与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方式。同时提出了保障环境安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思路与途径。可以说,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是防止资源配置失衡的重要途径,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9,(3):105-106
为河北省农业生态补偿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综述河北省针对农业水资源、农业生产与污染、山区农业环境保护实施的生态补偿实践,分析指出其实践中主要存在区域生态协调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无差异化和补偿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问题,提出建立区域生态协同综合管理体制,开辟多元化生态补偿途径,制定区域差别化补偿标准,加强社会化的生态补偿监督评估,形成农业生态补偿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强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8):328-332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生产行为生态补偿的研究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护农业资源环境。通过总结、归纳、借鉴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选取家庭农场为对象,利用机会成本法分析了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标准的设定;从生态补偿责任确定机制、补偿对象确立机制、补偿标准确定及方式选择机制3个层面构建了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从农场主、农场生产、资源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家庭农场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对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追求是其生产行为生态补偿的响应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应从完善土地利用制度、拓宽补偿金渠道、构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3个方面保障家庭农场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依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建设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7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