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大田哈密瓜的种植模式以往都是一年一熟的种植模式,近年来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和育苗技术及双膜覆盖技术的普及,在吐鲁番老瓜区开始形成了一年两熟的双季栽培模式。吐鲁番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192~224天)。基于吐鲁番丰富的热量资源和充足的无霜期,加上西州密17号、西州密25号拥有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双季瓜开始在吐鲁番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2.
黑格格哈密瓜是经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新一代哈密瓜杂交品种。近2年来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开始种植。由于该品种具有商品性好、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但少数地区出现病虫为害严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1 产业发展过程及特点哈密瓜适宜高温干燥、日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条件,露地种植仅限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传统产区。地处西北地区东部边陲的陕西大荔县,土壤肥沃,春季降水较少,平均气温日较差13.7℃,全年≥15℃有效积温3 715℃,年日照时数2385.2 h(小时),客观上为哈密瓜类型厚皮甜瓜栽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大荔县东一村张百征等瓜农,于1994 年进行哈密瓜类型厚皮甜瓜大棚栽培试种成功后,迅速带动了大荔及蒲城、渭南等县的发展,至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 2000 hm2(3万亩),年产量6万t,年产值1.8亿元,成为当地一项新兴富民产业。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大荔哈密瓜类型厚皮甜瓜具有成熟早、瓜个大、品质优、效益高等特点。一般于5月上中旬至6 月中下旬陆续成熟上市,处在海南与新疆哈密瓜的市场空档期;平均单果重3 kg以上,含糖量15%以上,果肉细脆、汁  相似文献   

4.
高燕群  杜阳  孙文  马小锋 《上海蔬菜》2023,(5):56-57+82
哈密瓜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栽培难度大,病虫害防治或栽培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植株早衰,影响哈密瓜的品质和产量。作者引进5个优质哈密瓜品种,以单蔓一果、双蔓一果两种整枝方式开展整枝方式对不同哈密瓜品种生育期、果形果个及植株早衰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蔓整枝可大幅改善连茬地块中早熟哈密瓜品种的果实品质,降低植株早衰率,但该整枝方式对抗性较强的哈密瓜品种作用有限;双蔓整枝并不能完全避免中早熟哈密瓜的早衰。综上所述,为提高哈密瓜品质、产量,应根据品种特性选用合适的整枝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同时该文分析了哈密瓜植株早衰的原因,如发生病害、生理性凋萎、根系吸收能力弱等,并提出了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合理调控田间肥水和温湿度、合理整枝和留瓜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任明刚  傅晓黎 《蔬菜》2017,(5):73-75
介绍了哈密瓜优种新疆国蜜17号甜度高、口感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并结合武义县早春哈密瓜生长发育时期光照和湿度条件分析,总结引入种植过程中合理进行哈密瓜播期确定以及栽培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黄、洛、渭三河交界处,土地平坦,灌溉方便,光热资源丰富,早春气温回升快,是全国设施果蔬大县,常年种植大棚哈密瓜16 000~20 000亩,亩产值8 000~9 000元,总产值约1.5亿元。当地哈密瓜多在洛河灌区种植,较新疆哈密瓜成熟早1个月。其主要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技术如下:1栽培管理1.1建棚备料12 m大棚由每组5个水泥柱蔬菜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百合-晚稻(水泡田)-百合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通过合理搭配品种、科学安排茬口、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实现百合、晚稻一年两熟,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病虫危害、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摘要:鉴于新疆地区环境条件有利于瓜类作物生长发育,通过对新疆地区哈密瓜复种技术的示范,总结出哈密瓜复种模式,即春提早哈密瓜复种白萝卜连作秋延晚哈密瓜种植模式,通过该模式每667 m2年收入可提高3 200~5 000元。现从复种前期准备、复种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复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等方面阐述哈密瓜复种栽培中关键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苏南地区哈密瓜早熟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引进5个哈密瓜品种(16-6、金蜜一号、18X-9、海蜜10号、碧玉珠)进行比较试验,并调查植株生长势、结果期特性,果实性状、品质、产量和口感等指标。结果表明:18X-9品种早熟性好、植株长势较好、抗病性强、无裂果、产量高、品质风味佳,667 m~2产量达2 160 kg,建议在苏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早稻——鲜食大豆秋延后种植水旱轮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衢州市易旱稻田面积大,早稻收获后不能种植晚稻,抛荒现象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效益,科技人员推出了早稻—鲜食大豆秋延后种植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并总结了该模式下早稻、鲜食大豆秋延后种植的关键栽培技术,包括早稻品种熟期选择、重施基肥、直播抛秧及大豆延迟播种、跑马水灌溉、病虫防治、适时采收等。2015—2016年全市推广早稻—秋延后鲜食大豆种植模式2 000 hm~2,新增效益3 924万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吐鲁番地区哈密瓜春、秋双季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节本增收效果明显,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种植户对春、秋双季哈密瓜相关配套栽培技术掌握不够。通过近几年的栽培实践,对秋季露地哈密瓜栽培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期采收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广大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甜(辣)椒日光温室秋延后越冬一大茬栽培模式,适合河北省中南地区种植。针对该栽培模式育苗期至植株生长前期正值高温、强光、多雨、高湿季节,植株易徒长、开花期易落花落果、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生长中后期正值冬季,低温寡照雾霾天气发生较多,棚室内温光条件不足,湿度增大,病害易发生;以及植株安全越冬后,随着外界气温的迅速回升,植株生长活力增强,植株再生能力恢复等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制定出甜(辣)椒日光温室秋延后越冬一大茬配套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罗仁 《花卉》2010,(11):5-6
(一)高温对圣诞红生产的影响由于高温不但影响圣诞红的母本期、繁殖期及开花期,亦影响植株根、茎、叶、苞片及仡朵等各部位,冈高温影响植株生长而延迟正常开花。以及植株受到逆境产生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超甜玉米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甜玉米因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及多样化的加工产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发展迅速,仅广东省2003年种植面积就达9万hm2,产品可供应本地区和港澳市场。但由于超甜玉米植株含糖量较高,易受病虫为害,而且常常分期播种,病虫世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设施瓜类和蔬菜类作物种植模式中,目前以单一的蔬菜、哈密瓜为主。单作哈密瓜既浪费了空间资源,又对提高种植效益帮助不大。通过对哈密瓜间作娃娃菜设施栽培管理中各自的生长习性观察和总结,结合吐鲁番早春设施实际生产条件和种植水平,从种植准备和育苗及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了适宜于吐鲁番的哈密瓜间作娃娃菜设施高效栽培技术,可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辣椒生长前期,植株较小,而快菜生长时间短,播种采收简单,2种作物可以套种。该套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轻病虫为害和提高土壤养分;另一方面可增加种植效益,大棚套种辣椒每667 m^(2)产值达1.8万元,节本增效显著,全市该套种模式面积约733.33 hm^(2)。  相似文献   

17.
以从新疆引进的在金塔地区引种试验中表现良好的7个哈密瓜品种为试材,根据植株田间长势、抗逆性、抗病性、生育期、坐果性、小区产量及室内考种结果等综合分析,筛选适合酒泉金塔县露地种植的哈密瓜品种。结果表明:"金蜜八号"、"宝丰蜜"和"康丰蜜七号"3个哈密瓜品种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其生长势强、抗病性好、商品性好、品质佳、易管理,适宜在金塔县栽培。  相似文献   

18.
新疆吐鲁番地区哈密瓜复种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吐鲁番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早熟哈密瓜产区,日照充足。每年种植面积在6 667 hm2左右,已形成了以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为主的早熟哈密瓜产区格局。随着育苗技术的广泛应用,田间栽培生产时间大大缩短,为哈密瓜复种提供了充足的生产时间,目前在吐鲁番地区进行的哈密瓜复种,已初见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由于品种不适应、复种高温和栽培措施的不当,易造成哈密瓜生产大面积早衰的发生。经过2年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大棚哈密瓜各种病虫害陆续发生。现将哈密瓜主要病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白粉病1.1主要症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叶柄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小斑点,病斑扩大后相连成片,严重时叶片正反两面、茎蔓及叶柄均布满白粉,病叶枯黄、发脆、卷缩。病菌以闭囊壳随植物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气流、雨水传播。瓜田湿度大、植株生长茂密、通风不良时发病重。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摸索出一套水稻—花椰菜—结球甘蓝高效栽培模式,通过水旱轮作,合理安排茬口,减轻病虫为害;采取菜地免耕方法,减少肥料流失,以保护环境。该模式延长了莆田地区出口结球甘蓝的供应期,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种植经济效益,2009年667 m2产值达10 57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