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池塘水体溶氧含量的变化是水体中溶氧来源和溶氧消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化对养殖对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精养池塘中,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养殖密度和增加商品饲料投入量来实现,在养殖过程中,极易造成池塘缺氧,尤其在投饵区,鱼类大量聚集摄食时会导致投饵区水  相似文献   

2.
<正>饲料既是水产养殖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同时也是造成水质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山东一诺海牧公司总经理贾勋带来了一种新型饲料形式——水产微球料。作为一种非养水调水的水产育苗配合饲料,其粒径大小适用于虾苗阶段,可以随曝气水流悬浮,入水速软易于进食,质密不易散,水中6~8小时无变化,使养殖过程安全可控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正一、技术名称水产健康养殖精准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二、技术概述1、研究背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容易遭受外源性污染及自身污染影响。外源性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导致,而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由养殖过程中的肥料、饲料、鱼料等投入品以及生物排泄物和底泥等引发。因此,水质监测对于水产养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水产养殖中常因养殖密度高、饲料大量投入和残余、水产动物排泄物的大量积累以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而致使养殖水体水质劣化、鱼类品质下降。利用发酵饲料和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体进行调整,具有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治鱼类疾病和提高水产品品质的作用。微生物发酵有利于促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并能够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用发酵饲料替代  相似文献   

5.
《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各类天然水体化学组成、分析方法以及水体中各种物质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转化过程和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骨干专业基础课程。"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质"。可以说,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只有学好《水环境化学》特别是《水环境化学》的实验实训等实践环节,才能在将来的生产实践当中应用自如,减少一些因水质败坏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随着水产行业的迅猛发展,《水环境化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日益突出,使得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合理、实验教学方法落后。表现在教学内容单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天津市水产养殖面积4.06万公顷,水产养殖总产量33.09万吨,其中,淡水养殖总产量31.93万吨,淡水池塘养殖产业位居本市水产养殖业首位,是本市渔业的主导产业。目前,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为精养和半精养,这两种养殖模式需投入大量饲料,从而促使水中残饵、碎屑及排泄的粪便造成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降低水产品产量,影响养殖效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运用水产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理论,将养殖效益和池塘水质主要理化因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04,(3):74-75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配合饲料已被广大农户普遍接受。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又使饲料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随之而来造成饲料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尤其是鱼粉和豆粕这二种必不可少的原料价格上涨更为明显。而在淡水鱼池塘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将占到养殖成本的70%以上,因此,饲料价格和饲料系数在整个养殖生产过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很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主要来源于肥料、饲料、鱼类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氨氮中毒的原因是水体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导致水质难调,病害难控,水产品质量下降,产品安全存在风险。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减少养殖水体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养鱼先养水",养水的根本在于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理论分析和生产实践充分证明溶解氧是水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是水质管理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水体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的变化及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中的碱度水平能通过改变水体中某些物质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养殖对象,也会通过影响养殖水体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和氨氮异养同化过程的效率进而对养殖对象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水产养殖水体中碱度的标准,根据水体中微生物学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对碱度的影响及碱度与pH、CO_2、硬度等水质指标的紧密联系,对循环利用的养殖水体中碱度的变化规律和调控策略进行总结。养殖水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会明显降低,通过补充碱度或者替换新水的方式提高养殖水体中碱度到一定的水平,以满足自养硝化和氨氮的同化过程所消耗的碱度从而实现养殖水体的原位净化。关于养殖用水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的变化机制和规律需开展大量基础的研究,为实现循环利用水体碱度控制和维持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pH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养鱼先养水",培养优质的养殖水体在水产养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肥水是水产养殖中培养优质养殖环境的常用手段.但实际生产中有几种情况肥水往往异常困难,导致相当一部分养殖人员头痛不已.本文着重介绍在池塘养殖中导致肥水困难的常见问题并就相应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家鱼(Major Four Chinese Carps)养殖中池塘水质的调节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鱼先养水.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能否有一个"肥、活、爽、嫩"的良好水质条件,是决定鱼摄食与生长的关键因素.在家鱼养殖中,可以通过水色、底泥颜色及水体理化指标等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好坏,并且根据其变化情况合理进行调节,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本文就家鱼养殖中池塘水质调节控制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 水产养殖用药现状1.1 养殖方式的发展增加了对渔药的需求 水产养殖走过了从粗养到人工精养的过程。目前,精养模式较多,如南方的高位池养殖,北方的大棚养殖,工厂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精养状况下,放养密度较大,如南方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达到20万~30万尾/亩,在这样高的密度下,粪便残饵聚集池底,极易造成水体恶化,从而滋生  相似文献   

14.
在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养殖环境污染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引起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日益突出的矛盾,在探索发展可持续水产养殖精养方式的过程中,本课题组和有关学者发现通过调整添加水产动物饲料中营养性物质和非营养性物质、设置合理的投喂策略,可以调控养殖水体的质量,进而提高养殖效益。本文从饲料营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念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水产饲料对养殖环境调控这一新观点,希望能够为学者们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兴化是江苏水产养殖大市,近几年涌现出"泓膏"、"板桥"等一批河蟹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和好评。在生态大闸蟹养殖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一、改小水体养殖为大水体养殖小水体缓冲性小、环境变性大、水体流动性弱、代谢产物更新慢、浮游植物的组成变化小,不利于河蟹生息。大水体风力作用明显,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有利于上下水层的对流,有利于底层有害气体的向外逸出,有利于有益藻类  相似文献   

16.
健康养殖池塘水质的调控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骏 《中国水产》2010,(6):54-56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许多水产养殖区域因大量使用饲料、肥料和渔药,带来鱼塘淤积、沉积物污染、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加快,养殖户常违背健康养殖生产的要求使用药物进行水处理,造成水产养殖对象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因此,了解无公害健康水产养殖的水质要求,并能够按这一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控养殖水体环境,使水质条件更好地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正>北方海水养殖以鱼、虾为主,养殖过程中的残饵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排放到尾水池塘后,对池塘水体、底泥等造成污染,使得养殖水体日趋富营养化。随着国家“环保风暴”升级、养殖污染监管措施的加强,水产养殖亟须探索一种尾水处理新模式,既能生态处理养殖尾水,又能对尾水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陈熙春 《科学养鱼》2007,(11):65-66
饲料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是主要物质基础,而水产养殖饲料的使用又受水体特点、养殖对象、市场需求、水产品品质、效益核算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笔者长期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实践见证了水产养殖饲料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下面从我市淡水鱼不同模式饲料养殖的过程谈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波  侯礼森 《内陆水产》2007,32(10):27-28
中国是个水产养殖的闻名古国,有纪录的水产养殖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了。我们的祖先在养殖过程中不断总结养殖经验,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比如"水、种、饵、管、密、混、轮、防"八字精养法;"养鱼  相似文献   

20.
在蓄水式池塘的水产养殖中,因长时间养殖而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继而影响养殖产量和质量。长期以来,为了改善水质,减轻水体污染,提高水产品养殖产量,人们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来降解水体中有机物,降低疾病发生率,改善养殖环境,从而达到“养水”的目的。生物修复菌剂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常用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