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甘蓝型白花油菜材料和甘蓝型黄花油菜材料为基础材料,研究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性状对黄花性状是由1对不完全显性的WW基因控制的,白花基因型为WW,黄花基因型为ww,杂交F1代的基因型为Ww,花色表现为乳白色。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在杂交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甘蓝型白花油菜和黄花油菜为亲本材料,研究白花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白花对黄花为不完全显性,白花由一对基因WW控制,杂合体Ww表现为乳白花,白花与黄花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白花为WWY1Y1Y2Y2,黄花为wwY1Y1Y2Y2。同时以白花和黄花恢复系R44为亲本做组合,选育白花恢复系,做为标记性状,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种植纯度,并可鉴定不育系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几年随着观光农业的兴起,花色的选育和改良已成为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鉴定和材料创制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甘蓝型油菜黄白花分离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白花性状基因候选区间定位,开发与白花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定位白花候选基因和选育白花新材料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甘蓝型油菜DH纯系黄花Y05和甘蓝型油菜纯系白花W01杂交,观察F1和F2群体的花色分离,分析白花性状遗传模式。在F2群体中选取30株纯白花和30株纯黄花构建DNA叶片子代池和RNA花瓣子代池,对亲本和DNA叶片子代池进行30×重测序,对RNA花瓣子代池进行5×测序。以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中双11、Darmor、Tapidor为参考序列,重测序QTL-seq分析流程计算2个DNA子代池的SNP-index和delta(SNP-index)。利用R包画出SNP-index和delta(SNP-index)滑窗分析图,鉴定候选区间。转录组MMAPPR分析流程以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为参考序列,计算SNP频率,ED4(Loess fit)检测峰值和鉴定候选区间。利用MISA进行重复序列鉴定,使用Prime3在候选区间进行SSR引物设计,在F2群体中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结果】甘蓝型油菜黄花与白花杂交F2群体中,白花和黄花性状分离比符合3﹕1,暗示白花性状受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全基因组重测序区间定位结果显示,白花性状基因候选区间在Darmor-bzh C03染色体52—55 Mb。同时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Darmor、Tapidor分别为参考序列,均鉴定出白花基因候选区间在C03染色体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转录组测序定位白花性状基因位于Darmor-bzh C03染色体54—55 Mb。转录组测序和重测序定位染色体结果高度一致。在此区间内MISA和Primer3结合设计SSR引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到6个与白花性状紧密连锁共分离的SSR标记。6个SSR标记区间范围在760 kb(52.81—53.57 Mb)。此候选区间与甘蓝、白菜共线性分析,对应白菜A02染色体56.76—57.40 Mb区间,对应甘蓝C03染色体10.99—11.28 Mb区间。【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白花性状基因候选区间在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 C03染色体52—55 Mb区间内。此区间760 kb范围内筛选出6个与白花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共分离的SSR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近几年随着观光农业的兴起,花色的选育和改良已成为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鉴定和材料创制的重要研究方向。以甘蓝型油菜黄白花分离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白花性状基因候选区间定位,开发与白花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定位白花候选基因和选育白花新材料提供新思路。【方法】以甘蓝型油菜DH纯系黄花Y05和甘蓝型油菜纯系白花W01杂交,观察F1和F2群体的花色分离,分析白花性状遗传模式。在F2群体中选取30株纯白花和30株纯黄花构建DNA叶片子代池和RNA花瓣子代池,对亲本和DNA叶片子代池进行30×重测序,对RNA花瓣子代池进行5×测序。以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中双11、Darmor、Tapidor为参考序列,重测序QTL-seq分析流程计算2个DNA子代池的SNP-index和delta(SNP-index)。利用R包画出SNP-index和delta(SNP-index)滑窗分析图,鉴定候选区间。转录组MMAPPR分析流程以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为参考序列,计算SNP频率,ED 4(Loess fit)检测峰值和鉴定候选区间。利用MISA进行重复序列鉴定,使用Prime3在候选区间进行SSR引物设计,在F2群体中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结果】甘蓝型油菜黄花与白花杂交F2群体中,白花和黄花性状分离比符合3﹕1,暗示白花性状受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全基因组重测序区间定位结果显示,白花性状基因候选区间在Darmor-bzh C03染色体52—55 Mb。同时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Darmor、Tapidor分别为参考序列,均鉴定出白花基因候选区间在C03染色体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转录组测序定位白花性状基因位于Darmor-bzh C03染色体54—55 Mb。转录组测序和重测序定位染色体结果高度一致。在此区间内MISA和Primer3结合设计SSR引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到6个与白花性状紧密连锁共分离的SSR标记。6个SSR标记区间范围在760 kb(52.81—53.57 Mb)。此候选区间与甘蓝、白菜共线性分析,对应白菜A02染色体56.76—57.40 Mb区间,对应甘蓝C03染色体10.99—11.28 Mb区间。【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白花性状基因候选区间在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 C03染色体52—55 Mb区间内。此区间760 kb范围内筛选出6个与白花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共分离的SSR标记。  相似文献   

5.
彭家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88-1788,1799
对油菜品系优3进行了N+诱变处理研究,结果表明:N+诱变处理后,油菜品系优3 M2代产生1株乳白花突变体(正常黄花突变为乳白色花),自交后M3代表现白花∶乳白花∶黄花为1∶2∶1的分离比;用白花个体测交,后代表现白花∶乳白花为1∶1的分离比;用黄花个体测交,后代表现乳白花∶黄花为1∶1的分离比,表明油菜白花性状和黄花性状均受一对纯合基因控制,白花对黄花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进行量化观察,研究其数量遗传特性,为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仪和颜色提取软件对油菜新鲜花瓣进行处理,获得花瓣颜色特征值(CIE RGB值),选择能反映花瓣颜色差异的B值,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243×HZ21-1和HW243×中油821)的P1、P2、F1、B1、B2和F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结果】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一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6.94%和95.83%,多基因遗传率为3.93%和2.47%;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4.58%和49.5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64%和46.9%;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8.14%和97.6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98%和2.06%。【结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相对较小。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甘蓝型油菜白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花色突变类型,研究不同白花油菜的调控机制,可为其育种和生产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进化分析、克隆测序和基因表达量分析等方法对4个新型甘蓝型白花油菜品系(M50、M55、M58和M61)中的BnaC3.CCD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并分析其类胡萝卜素路径的相关基因表达,初步探究这4个白花油菜品种的白花形成调控机制。【结果】BnaC3.CCD4基因与甘蓝的CCD4序列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在4种白花材料中的序列完全一致,均不存在TE1转座子的插入和其他突变,但是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降解路径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大花瓣期M61材料的PSY和LCYB基因高表达而表现出浅白色(或浅黄色)。【结论】4种白花材料白色花瓣的形成与类胡萝卜素降解路径和其他代谢路径上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相关,其中BnaC3.CCD4和ZEP基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油菜育种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到一些指示性状,旨在研究甘蓝型油菜心叶颜色遗传规律、筛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通过遗传分析可知:甘蓝型油菜的紫色心叶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心叶紫色对心叶绿色呈显性。用心叶紫色甘蓝型油菜、心叶绿色甘蓝型油菜构建F2、BC1分离群体,通过AFLP、BSA相结合的方法共从51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到6个与心叶紫色连锁的AFLP标记。  相似文献   

9.
以显性白花油菜W62为母本与显性黄子油菜H440杂交、回交,经多代连续定向选择育成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双低恢复系RW16,具有黄子和白花的特性.该恢复系具有较好的抗性和良好的品质性状,其芥酸含量平均为0.84%,硫甙含量平均为26.71μmol/g,含油量平均为46.78%,符合国家优质标准,属于高含油量油菜品种.该恢复系产量一般配合力良好,配制的杂种F1代子粒暗黄色,植株花色乳白,含油量和产油量杂种优势明显,普遍高于对照秦优7号.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皮壳率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甘蓝型黄籽油菜(GH 06)与甘蓝型黑籽油菜(A 800)杂交组合(GH 06×A 800)的R,F1,R2,B1,B2和F2 6个世代群体种子皮壳率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种子皮壳率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0483,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2001,显性效应不明显,为-0.0580,表明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对种子皮壳率性状的表现起主要作用.该杂交组合的B1,B2和F2群体种子皮壳率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34%,44.77%和66.6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6.82%,47.76%和22.54%,表明该组合种子皮壳率主要是由1对主基因+多基因相互配合控制遗传的,环境对种子皮壳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选择种皮颜色纯黄的种子有望得到低皮壳率的甘蓝型黄籽油菜.  相似文献   

11.
太空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APD标记的连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姊妹交多代的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材料RP3195(A)×S37(自交系)得到的F2代分离群体(138株)为材料,利用集团分离法(BSA)对太空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152个随机引物中,引物SB SK-14(CCCGCTACAC)和SBSR-3(ACACAGAGGG)分别在可育集团与不育集团之间扩增出多态性产物SBSK-14850、SBSK-14475和SBSR-3400。通过对F2代分离群体中的单株进行连锁分析,初步认为SBSK-14850、SBSK-14475和SBSR-3400与太空诱变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相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49.6,26.6和31.7cM。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SSR标记技术构建5个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种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种子真伪。以19个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种(系)为材料,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多态性最高的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显示,5个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种都存在特异性带,成功构建出甘蓝型油菜黄籽品种的指纹图谱。表明SSR标记技术是种质鉴定的一种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SRAP标记划分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RAP分子标记研究了来自国内外50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品种的遗传变异,从12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带型稳定的15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了140个多态性标记,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变异数为9.3个,变化范围2~16个;平均PIC值为0.529,变化范围为0.27~0.73;遗传距离范围为0.0838~0.4326。经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将50份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群间遗传距离大于群内遗传距离,基本反映了品种的地源差异,表明SRAP标记可以有效地区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划分结果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4.
以8个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密、肥(氮素)处理条件下粒色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基因型,其粒色等品质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质性状主要决定于基因遗传效应,同时密肥效应和基因型与密肥的互作效应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质也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品质性状在密肥处理间变异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采用蕾期剥蕾授粉的方法,研究了新疆野生油菜与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亲和性.属间杂种F1植株形态表现一致,介于双亲之间,并且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新疆野生油菜X湘油15号F1群体中选取9株进行RAPD分析,扩增出的带型完全一致,并且是父母本随机扩增DNA片段的综合,说明这9株全为真杂种.试验结果表明,蕾期授粉可以克服新疆野生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远缘杂种.  相似文献   

16.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稀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 ,对 1 6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不同人工合成系间以及它们与普通甘蓝型油菜间两种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系间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均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与普通甘蓝型油菜之间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该批人工合成系是一批具有较丰富遗传变异的油菜资源  相似文献   

17.
采用RAPD技术,以甘蓝型油菜近等基因系03L1(黑籽)和03L2(黄籽)为材料,对200个10nt的RAPD引物进行了筛选。有18个引物能在近等基因系间扩增出差异片段,其中6个引物在重复实验中表现出很好的重复性。这6个引物扩增出的6个特异片段可能是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的RAPD标记。  相似文献   

18.
玉米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下胚轴为转化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玉米几丁质酶基因(Maize Chitinase gene)导入双低油菜品种D2中,获得了抗卡那霉素(Kanamycin Kan)的再生植株,并对影响遗传转化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预培养对油菜下胚轴的遗传转化是必要的;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过程中的过敏反应可通过一些措施缓解;延迟筛选可提高油菜下胚轴的转化率。对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表明:部分抗性植株在多次重复检测中的均显示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转基因高油酸油菜新种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油12号带柄子叶为转基因受体,通过与含有油酸脱饱和酶基因(fad2)ihpRNA表达载体(pCNFIRnos)的农杆菌LBA4404共培养,将油菜fad2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表达框转入宁油12号,获得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4日龄的带柄子叶在含有2,4-D 1 mg/L的共培养基中预培养48 h后,再进入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能显著提高不定芽的诱导频率;在含20 mg/L卡那霉素的诱导培养基中抗性绿芽的频率达到5.04%;PCR检测卡那霉素抗性苗的基因组DNA,均扩增出NPTII基因和目的基因序列表达框的特定条带。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序列已经整合到了油菜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