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菜蛾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空间分布格局指数法和离散性空间分布模型拟合法,对小菜蛾卵及幼虫在早甘蓝上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卵及幼虫均为聚集分布,小菜蛾幼虫在任何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根据lwao-kuno理论公式计算出小菜蛾幼虫的理论抽样数,同时对几种常抽样方式的精确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Z”字型抽样法最佳,单对角线法最差。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明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特殊生境下稻水象甲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为该虫情预测预报及田间有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扩散系数进行t检验,以丛生指数Moore I、平均拥挤度m*、聚集度指数m*/m、C_A指标、聚集强度K及扩散指数I_Q等6种聚集度指标相互印证,用Iwao回归、Taylor幂法则、聚集均数(λ)及U检验,对稻水象甲幼虫、蛹两种不同虫态下种群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2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m*-m回归表明;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均是稻水象甲个体群,但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蛹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均值与聚集度呈显著正相关;聚集均数(λ)分析表明:稻水象甲幼虫、蛹的聚集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此外,用Iwao回归法,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D)~2[(α+1)/m+β-1)],计算出在不同密度(m)下稻水象甲幼虫和蛹的理论抽样数,随着幼虫、蛹密度的增大,所需抽样数逐渐减少,m0取平均每穴幼虫数为12头时,两种虫态序贯抽样公式依次为T_(1(n)),T_(0(n))=12n±18.527 0n~(1/2)、T_(1(n)),T_(0(n))=12n±22.200 9n~(1/2),经U检验,稻水象甲两种虫态各抽样方法均可靠,田间最适抽样方法幼虫为"Z"字形取样法(0.140),蛹则为大5点取样法(0.177)。综上,两种虫态下稻水象甲均为聚集分布,且蛹的聚集程度高于幼虫的聚集强度,其聚集原因均是由其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共同影响所致,在大田抽样中,幼虫、蛹的最适抽样依次为"Z"字形取样法和大5点取样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杧小果普瘿蚊幼虫在芒果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为杧小果普瘿蚊的科学测报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8—2020年,在广西百色市永乐镇芒果园进行杧小果普瘿蚊幼虫随机取样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杧小果普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建立Iwao理论抽样模型,通过种群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结果】杧小果普瘿蚊幼虫主要分布在芒果树冠的中层和下层,树冠各方位的虫量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结果表明,杧小果普瘿蚊幼虫在芒果树上均呈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强度与种群密度成正比。根据抽样公式计算得出杧小果普瘿蚊幼虫的最适抽样数模型N=3.8416/D2(6.98972/m+0.171)。【结论】杧小果普瘿蚊幼虫主要分布在芒果树冠的中层和下层,在芒果树上呈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其自身的产卵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种方法分别考查了金钱松小卷蛾幼虫在金钱松树内不同树冠层上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属于聚集分布,同时探讨了聚集原因,确定了抽样方法,根据Iawo的统计方法,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根据Kuno模型(1969)建立了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
桑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简报)付锡三,唐宁,徐德余(乐至县蚕桑局,乐至641500)通过C_A、指数检验,各代桑瘿蚊幼虫均属聚集分布。lga=0.2076,b=1.2820,即lga>0,b>0,说明桑瘿蚊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的,聚集...  相似文献   

6.
芦苇钻心虫 Archanara aerata Butler 的幼虫空间分布属于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应用改进的 Iwao (?)-x 回归公共 Kc 值和根据 Taylor 指数法求得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导出不同置信度,不同虫口密度(?)(头/m~2)和不同允许误差下理论抽样数。通过对聚集分布一系列聚集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聚集原因,并初步探讨了抽样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8.
多纹豹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多纹豹蠹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分布型属随机分布。四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五点式取样法精确度最高。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进行了幼虫序贯抽样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水稻二化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田间调查资料,选用5种有关昆虫种群的分布图指数和平均拥挤度(m)与均数(X)的线性回归关系测定水稻二化螟幼虫及被害株的空间分布型,其结果呈聚集分布,并明确了聚集分布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同时采用了Iwao氏理论抽样数公式:确定幼虫的虫口密度在t=1,D=0.2时所需理论抽样数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为其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指数法评判黄刺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Kuno理论抽样数学模型确定其理论抽样公式。[结果]测定的聚集指标值C>1,I>0,K>0,m*/x>1,CA>0;Iwaom*-m回归中α=5.845 6>0,β=1.996 6>1;Taylor指数lga=0.741 6>0,b=1.474 0>1。聚集均数λ>2。[结论]黄刺蛾幼虫在核桃幼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强。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其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6.845 6/x+0.996 6)。  相似文献   

11.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12.
南美斑潜蝇空间分布型及其取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美斑潜蝇在蚕豆上分布调查表明,该虫在蚕豆上的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并得出各个虫态的最适抽样数模型,即:卵N=(6.635 6/m + 0.061 7)/D2,幼虫N=(0.035 2/m+0.637 3)/D2;并根据空间分布和最适抽样数确定田间取样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毛白杨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以毛白杨新无性系83号插条苗为试材,于2007年3—9月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在相同施氮量下毛白杨苗木对硝态氮(NO3 15N)和铵态氮(NH4 15N)的吸收率、利用率及分配率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施肥后28 d,苗木对两种氮肥的吸收利用达到最大值,其中,标记NO 3 15N肥吸收率为036 g/株,利用率达35.98% ;标记NH4 15N肥吸收率为0.15 g/株,利用率为14.53%。②苗木NO3 15N肥平均利用率( 19.75%)约为NH4 15N肥(7.95%)的2.5倍 。③施肥后各个时期,全株的NO3 15N肥Ndff 值均显著大于NH4 15N肥。各器官对NO3 15N肥的征调能力明显高于NH4 15N肥,茎对肥料征调的竞争能力最强,其次为叶和根。④氮素分配率在各器官中差异显著(P0.05 ),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叶中NO3 15N的分配率均高于NH4 15N,根中储存的氮素主要供地上部分生长所需,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茎是氮素贮藏的“临时库”,苗木主要通过茎将吸收的氮素输送到叶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和配比对迪庆马铃薯的产量效应,并建立氮、磷、钾施用量与马铃薯产量关系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以确定迪庆马铃薯的优化施肥量。结果表明,马铃薯最高产量达34147kg/hm 2,施肥量分别是240kg/hm2 N, 150kg/hm2 P2O 5和480kg/hm 2 K 2O;最佳经济产量为34070kg/hm 2,施肥量分别是240kg/hm 2 N, 150kg/hm 2 P 2O 5和420kg/hm 2 K2O;最佳利润产量为28 246kg/hm 2,施肥量分别是60kg/hm 2 N, 30kg/hm 2 P2O 5和120kg/hm 2 K 2O。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设计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亚高山草甸土青稞的肥料效应,并建立肥料效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施用对青稞产量都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肥料效应顺序为钾肥>磷肥>氮肥。利用计算机对数学模型直接摸拟法寻优,青稞最高产量3909kg/hm 2,施肥量分别是氮(N):120kg/hm 2、磷(P2O 5)120kg/hm 2、钾(K 2 O)99kg/hm 2。最佳利润施肥量分别是氮(N):30kg/hm 2;磷(P2O 5) 30kg/hm 2;钾(K 2O)30kg/hm 2。  相似文献   

16.
 为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我们引进了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并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它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筛选出了“两优培九”产量为9 000 kg/hm2以上的优化组合方案821个,得到了其对应的农艺措施为3月11~12日播种育秧,采用密度:25.72~26.52万窝/hm2,施纯N:235.43~243.62 kg/hm2,P2O5:79. 20~84.0 kg/hm2,K2O:133.32~144.24 kg/hm2,该结果与示范情况基本一致,可在丘陵地区大面积推广,对促进水稻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枣园第三代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Ji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第三代枣瘿蚊的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在初步明确枣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1.9629)/m+0.3801),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8.
 室内测定了从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和块茎蛾罹病虫体上分离纯化的球孢白僵菌菌株DBM001,XWYE001和PTM001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速度,及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并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各菌株的孢子萌发速率有显著差异。供试DBM001,PTM001 XWYE001三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菌株对于小菜蛾均具有一定的毒力,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24,0.304,0.297。在108孢子/mL,107 孢子/mL,106孢子/mL,105孢子/mL,104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下,3菌株孢子液处理后小菜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4.0%~48.0%,76.0%~28.0%和62.0%~28.0%。3菌株处理后第3d时的LC50分别为6.5×107孢子/mL; 4.07×107孢子/mL和2.88×107孢子/mL。在106孢子/mL下,3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亡中时LT50依次为3.0, 4.1,3.5d。由此表明,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菌株的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时间效应较长,均在3d以上,即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对小菜蛾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时效差异较大,尤其是斜纹夜蛾和马铃薯块茎蛾分离株对小菜蛾的毒力发挥较慢。  相似文献   

19.
以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 alba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LI?鄄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自然生长季节,杂交新美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中午11 : 00,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20.8 molm-2s-1。②在控制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和温度的条件下,光饱和点(PLS)为1 847.6 molm-2s-1,光补偿点(PLC)为58.1 molm-2s-1。杂交新美柳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高,表明它是一种阳性植物。③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利用Farquhar模型对杂交新美柳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的响应进行拟合,当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小于400 molmol-1时,可算得其最大羧化速率(Vcmax)为91.6 molm-2s-1,二氧化碳补偿点(Г *)为46.5 molmol-1,呼吸速率(Rd)为4.9 molm-2s-1;升高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可使杂交新美柳的净光合速率增大,提高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其叶片二氧化碳饱和点(PCS)大约在1 000 molmol-1,同时可算得其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256.0 molm-2s-1;当二氧化碳过饱和(>1 000 molmol-1)时,可算得其磷酸丙糖利用速率(UTP)为19.7 molm-2s-1。图3表2参18  相似文献   

20.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 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 319.55 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 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 μmol/(m2·h))栗钙土(193.36 μmol/(m2·h))灰钙土(162.37 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 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 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 μmol/(m2·h)),12:00最大(349.65 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10~20 cm和20~30 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和土壤含水量(0~10 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