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6月黑龙江省肇州县新福乡新福村暴发了一种主要侵害2~3周龄幼鸭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鼻眼有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抽搐,死亡率在15%~20%。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为特征。从病死鸭中分离出均匀一致、两极浓染的小杆菌。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巴氏杆菌病。经药敏试验,分离菌对氯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使用病死鸭的肝脾组织,制成组织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1发病情况肇州县新福乡新福村某养鸭场,今年孵化雏鸭3000只,在草甸上饲养,于5日龄曾注射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双价苗。当饲养至15日龄时开始发病,第1天死…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雏鸭鸭疫里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红河地区的鸭群中流行一种以鼻分泌物增多、腹泻、头颈歪斜、角弓反张及脚肢无力或麻痹为特征的传染病,对现场数十只病死鸭剖检,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充血等较为一致的病理变化;从大多数病死鸭的脑、肝、脾、等组织中分离出形态一致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经对分离菌进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为鸭疫里氏杆菌(Piemerellan anatipestifer)用分离株人工感染7日龄健康雏鸭,复制出与肆病雏鸭相同的病例。证明 区的雏鸭群中存在鸭疫里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3.
选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强毒株(血清1型),接种鸡胚,收集死胚制备组织灭活油乳苗,分别免疫鸡和鸭,设肉汤培养的C48-1菌株灭活乳化苗作免疫对照。免疫后4周用异源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血清3型)攻击。经组织灭活油乳苗免疫的鸡保护率达93.3%,鸭保护率达100%,而经肉汤培养的灭活苗对鸡和鸭均无保护作用,说明鸡胚培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禽霍乱鸡胚组织灭活油乳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禽多杀性巴杆菌C48-1强毒株(血清1型)接种鸡胚,收集死胚制备组织灭活油乳苗,分别免疫鸡和鸭,设肉汤培养的C48-1菌株灭活乳化苗免疫对照,免疫后4周用异源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血清3型)攻击。经组织灭活油乳免疫的鸡保护率达93.3%,鸭保护率达100%,而经肉汤培养的灭活苗对鸡和鸭均无保护作用,说明鸡胚培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交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勇 《畜牧与兽医》2004,36(11):45-45
2004年1月,安徽省和县某养鸭场3周龄雏鸭发生疫情,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约30%,养殖户将病鸭及病死鸭共15只送至本实验室检验。经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RT-PCR检测,确诊为鸭疫里氏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氏杆菌病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2、10型鸭疫里氏杆菌(RA)分离株为菌种,研制鸭疫里氏杆菌病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经无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对6日龄樱桃谷雏鸭颈部皮下接种0.4mL/只,免疫后第10、14、21和35d分别用1、2、10型RA强毒株攻攻,第14d的攻毒保护率为91.7%-100%,35d攻毒保护率为66.6%-83.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雏鸭5-7日龄免疫后至上市保护率可达95.0%-100%。  相似文献   

7.
巴氏杆菌微量元素组织菌苗(MEH)是利用接种巴氏杆菌的鸭胚或鸡胚组织制成的灭活菌苗。每 ml 菌苗中加入亚硒酸钠0.2ppm,每只鸭肌注2ml,免疫3个月保护率为90%,4个月保护率不低于80%.弱鸭、幼鸭均可注射。1982年以来。在疫区鸭场免疫各种年龄鸭40余万只,免疫4个月,保护率平均为84%.  相似文献   

8.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氏杆菌病最是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中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朱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对5-10日龄免疫过大肠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二联灭活苗,但仍发生以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鸭群,以病鸭的肝、脾、心血和脑组织作为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细菌分离阳性率为:在肠杆菌为83.2%,沙门氏菌为33.3%,鸭疫李氏杆菌为27.7%;混合感染为38.89%,其中大肠杆菌和鸭疫李氏杆菌为16.67%,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11.1%,鸭疫李氏杆菌和沙门氏菌为5.56%,三重感染的为5.56%,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鸭疫李氏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鸭疫巴氏(鸭疫里氏)杆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自福建闽南,闽北等地表现国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组织进行病原分离与人工感染试验。并对病原菌株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鉴定,确定其病原菌均为鸭疫巴氏杆菌I型。  相似文献   

11.
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开封地区鸭场发病鸭或病死鸭的脑、心血、肝、脾等脏器中分离到3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HP1、HP2、HP3),经形态学检查、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3株分离菌被鉴定为I型鸭疫巴氏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株对蒽诺沙星等抗菌药物都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1991年从云南某地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雏鸭肝脏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鸡胚染试验,电镜形态观察,中和试验鉴定,证明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1型(DHV-I)毒株。该病毒对鸡胚高度适应,传递至80代对雏鸭无致病力,经易感雏鸭连传代毒力无反强现象,故命名为DHV-KM60株。鸡胚测试其滴度为LD50106-7.32/0.2ml。采用DHV-KM60制备疫苗,经口服免疫,对1日龄雏鸭的安全性高,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常引起大批幼鸭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ler,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鸭疫里氏杆菌血清型众多,已经公开报道的就达25种之多,不同血清型的RA菌株、同一血清型不同源的RA分离菌株,其致病性存在差异,且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之间缺乏免疫交叉保护能力。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等为特征,死亡率为1%~80%,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耐过的鸭生长迟缓,增重减慢。由于该病常常导致大批幼鸭发病、死亡以及生长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该病难以扑灭,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宁波地区养鸭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某免疫鸭场的病死鸭中分离出l株细菌,经形态特性、生化试验、PCR扩增和血清型鉴定.证明该菌为血清11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RA).人工感染试验显示,106CFU/mL RA经肌肉注射后可导致鸭发病死亡,病死鸭的多个脏器组织均可分离到细菌,而滴鼻接种引起症状所需的细菌剂量为108CFU/ML;对106CFU/mL细菌肌肉注射致死鸭的脏器进行细菌计数,以法氏囊的含菌量最高;病理学变化涉及心、肝、脾、肺、胰、脑、肠粘膜和法氏囊.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存在新的RA血清型,法氏囊是该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6.
从剖检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死雏鹅脑内分离到1株细菌,定名为G0201B株,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血清型鉴定,确定为2型鸭疫里氏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雏鹅有极强的致病力,致死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病原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6月至2002年4月,从浙江省7个地、市患典型鸭疫里氏杆菌病的不同品种病死分离到20株鸭疫里氏杆菌(RA),所分离菌株对各品种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各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正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鸭大肠杆菌病的分离鉴定及灭活苗研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年6-8月南宁某鸭场15-30日龄小鸭连续发生以眼、鼻流桨液性分泌物,拉稀,四肢无力,伴发神经症状,以心冠脂肪、心内外膜出血、肝脾出血和出血性肠炎等败血症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从病死鸭的肝、脾、血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经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动物试验,证明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并经血清学鉴定为大肠杆菌O139型,经动物试验表明,该菌株能使小白鼠、15日龄小鸭和15日龄小鸡发病死亡,药敏试验证明,该菌株对蒽诺沙星和强力霉素高度敏感,用分离菌株制备灭活苗,经无菌与安全性检验,免疫效力检验和应用效果观察,结果表明该灭活苗用于发病鸭群安全,效力确实,鸭群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有效控制了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引进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RA感染也称为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和鸭传染性浆膜炎,1-8周龄鸭易感,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脑膜炎等病变为特征,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综述鸭疫里墨氏杆菌病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刘晓青 《北方牧业》2005,(23):17-17
<正> 鸭传染性浆膜炎前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幼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病变特征。一、病原本病病原为鸭里默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瑞氏染色两极稍深染,需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上培养。二、流行病学情况本病1周龄内雏鸭很少发病,2—4周龄最易感,4—8周龄也可感染,8周龄以上鸭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