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茎腐病细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基腐病细菌(18个菌株)、玉米茎腐病细菌和菊欧氏杆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标准菌株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两个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和E.c.pv.atroseptica)进行了58项生化试验的比较。结果水稻菌株在生化性状上与玉米菌株十分相似,最接近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chrysanthemi pv.zeae),但水稻基腐病细菌在兰色素产生,丙二酸、酒石酸钠利用,产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项上与玉米致病变种不同。在致病性比较中,水稻菌株比玉米菌株致病力强,寄主范围广。可能是一个独特的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的研究表明水稻菌株的蛋白电泳带数与玉米菌株相同,均为16条,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互不相同。血清学研究表明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致病变种没有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国内近年来受到重视的病害,局部地区危害严重。通过对几种有关细菌的细菌学和致病性比较研究,认为国内发生的水稻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的一个菌系引起的,在细菌学性状和致病性方面与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 1954) Vactoria,Arboledaand Munoz]相似。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侵染规律和病理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近年来发现并日趋严重的水稻病害.经鉴定,病原菌的细菌学性状与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l)相似。本文通过接种实验和扫描电镜观察,证明基腐病细菌可从叶片上的水孔、伤口、受伤的叶鞘和根系侵入,引起不同类型的症状,而以根系侵入为主.首次报导该病原菌侵入后主要在根、茎的气腔中作系统侵染.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50个稻褐鞘病菌株与5个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pv.campestris,pv.translucens.pv.oryzae,pv.oryzicola和pv.citri)的对照菌株,测定其生理生化性状所得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4个稻褐鞘病菌菌株和5个对照菌株的DNA G+C含量测定栩近。4个稻褐鞘病菌菌株与5个对照菌株以及对照菌株之间DNA—DNA杂交率低,而稻褐鞘病菌菌株之间杂交率却很高。因而认为稻褐鞘病菌为Xanthomonas cempestris的一个新致病变种,命名为X.campestris.pv.brunneiveginae nov.pv.Luo,Liao et Chen.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湖北省油莱上发生一种病害,油菜抽薹后,主轴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长条斑,病部溢出大量乳黄色粘稠物,后为黑褐色腐烂,其主轴萎缩卷曲,角果干秕、枯死。被害维管束变褐,髓部变黄。叶片上很少见病斑。从这种病株上分离到了致病细菌,经全面、系统鉴定,确定为黑腐病黄色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Pammel)Dowsom]。由黑腐病菌引起的上述症状,国内外未曾报道过。另外,对来自六种十字花科寄生的七个黑腐病菌株,作了致病力比较测定,结果差异显著,以油莱两个黑腐病菌株致病力最强,表明可能存在不同生理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福建、湖南和湖北猕猴桃病花上分离到能引起花腐病的32个细菌菌株,经细菌学和BiologGN测试板测定,可以看出中国的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菌与新西兰的猕猴桃花腐病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和绿黄假单胞菌P.viridiflava相似,与萨氏假单胞菌P.savastanoi和猕猴桃溃疡病菌P.syringae pv.actinidiae有更多的不同,但是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却显示出中国的菌株可分为2个类型:第1个类型与新西兰猕猴桃花腐病菌和萨氏假单胞菌有很高的同源性,第2类型与绿黄假单胞菌有很高的同源性,说明中国菌株分别属于这2个种。第1类型来自于福建和湖北,第2类型来自于湖南。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蔬菜软腐细菌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京郊蔬菜软腐病害有所增加.经对夏季各类主要蔬菜和窖藏后期的大白菜研究鉴定,欧氏软腐细菌为害大白菜、蕃茄、青椒、马铃薯、黄瓜、冬瓜、南瓜和丝瓜等。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等一系列的测定,发现蔬菜上腐烂细菌的种类有所变化,窖藏后期大白菜腐烂主要病原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pp)夏季蔬菜上主要是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在蕃茄和丝瓜上还发现有胡萝卜软腐欧氏菌马铃薯黑胫病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pv.atroseptica).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博白县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病害-甘蔗心腐病。根据对病原细菌的个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及其对菠萝果实的致病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鉴定甘蔗心腐病病原细菌为菠萝欧文氏杆菌(Erwinia ananas Serrano)。  相似文献   

9.
用浸根接种法测定了国内外622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Burkholder et al.)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有127个,中抗品种210个,中感品种189个,高感品种96个。粳稻发病重于籼稻,国际水稻(IR系统)品种较为抗病,而斯里兰卡水稻(BG系统)品种较为感病。用来自四个省的10个水稻菌株和2个玉米菌株(E.chrysanthemi pv.zeae)在20个水稻品种上人工接种测定,资料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水稻菌株并无致病性分化现象;但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玉米菌株对水稻的致病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玉米茎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于1992~1995年,从江苏省玉米主产区采集的玉米茎腐病标样中分离获得105个菌株,经鉴定,致病菌种类有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禾生腐霉(P.graminicola)、串珠镰孢浙江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zhejiangensis)、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拟枝孢镰孢厚膜变种(F.sporotrichioides var.chlamydosporum)、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olens)、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茄病镰孢(F.solani)、半裸镰孢(F.semitectum)等11个种或变种。其中串珠镰孢浙江变种出现频率最高,占44.8%,肿囊腐霉和禾生腐霉致病力最强,这两类菌是江苏玉米茎腐病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 Zeml)侵染所致.80年代以前在江苏苏南局部发生,随后在广东、广西、四川及我省其他县市均有报道.今年,在监利县毛市镇中稻田首次发生.发病品种(组合)为汕优63和金优63, 发病面积6.7 hm2,流行盛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生育期为移栽后的15~25 d分蘖盛期 .7月7日调查,田间平均发病株率46.8%,死苗率2.2%~7.8%.部分田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发病中心死苗率95.4%,一般田发病中心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浙江水稻稻种病原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2000年间对以浙江平原、丘陵及山区为主的稻种病原细菌开展了种类、频率及传病率的研究。从303份稻种样本中分离出3906个菌株,经菌落形态、细菌学、致病性测定后获得201个致病或弱致病菌(占总数的5.15%)。选出致病及非致病代表菌株299个连同23个对照菌株用Biolog进行证实。结果表明种子上所带的病原细菌涉及到6个致病细菌种和5个弱致病种。平原稻区存在较多致病细菌种,山区较少,但两地均以弱致病细菌种占优势;丘陵的强致病细菌种的分离频率显著高于平原与山区。在稻种上携带的11个细菌种中,人工接种和自然感染的病稻种均能引起传病的有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Pseudomonas fuscovaginae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野油菜黄单胞杆菌禾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raminis)和梯牧草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lei)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 lorum L.)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 L.)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牧草细菌性萎蔫病的种子传播、寄主苗龄和环境湿度对病害发展的影响、禾草致病变种与梯牧草致病变种菌体内的质粒以及两个致病变种在基因组DNA指纹图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工作是在挪威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几种禾谷类植物上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新疆、内蒙、西藏、北京和山东等省区的小麦、大麦、野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上分离到13个黑颖病菌株,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接种16属27种禾本科植物,对其中感病的6属15种植物和燕麦又做注射接种。根据各个菌株对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的致病性差异,初步将其划分三个致病变种:1.禾谷类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cerealis (Hagborg) Dye.]:包括7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冰草、雀麦和偃麦草上;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2.小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undulosa):包括4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小麦上,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和黑麦,但有一个菌株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雀麦。3.大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hordei):包括2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大麦上,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偃麦草。13个菌株喷雾接种猫尾草、早熟禾、画眉草、马唐、狗尾草、稗草、披碱草、羊茅草和水稻、均不侵染。  相似文献   

15.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瓜细菌性叶枯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雷州市发生一种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叶枯病,病株叶片边缘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步发展成大病斑,后期病斑焦枯;在叶片上也可形成近圆形水渍状病斑,伴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枯斑;叶柄和匍匐茎被侵染后呈水渍状腐烂。从病斑上分离到一种细菌,在KB培养基上,菌落为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边缘参差不齐,紫外灯照射下产生荧光反应。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可侵染6个南瓜品种引起与田间症状相同的叶枯病。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与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的特性一致。应用假单胞菌属特异引物Ps-for/Ps-rev和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组群特异性引物Group III-F/Group III-R,可从该病原细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分别为1 018 bp和750 bp的目的片段。应用丁香致病变种syrB基因特异性引物B1/B2,可从该病原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为750 bp的丁香霉素基因片段。基于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南瓜叶枯病菌株与已报道的P. syringae pv. syringae菌株HS191(CP006256)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分支。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细菌还可侵染西葫芦、丝瓜、茄子、番茄、菜豆、扁豆等植物。这些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南瓜叶枯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引起南瓜叶枯病。  相似文献   

17.
辣椒、番茄细菌性疮痂病及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3年,从北京、山西、内蒙、新疆和云南等地的辣椒和番茄病株上分离到19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这19个菌株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 Dye,1978)。供试19个菌株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其中,3个菌株为番茄小种1(XcvT race1),仅存在于北京地区,其它16个菌株均属于辣椒-番茄小种3(XcvPT race3),分布广,为我国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14株杨梅癌肿病菌菌株和2株油橄榄癌肿病菌模式菌株在细菌学特性、血清学反应及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细菌学特性基本相同,在测定27项生理生化反应中仅在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及对甜菜碱、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的利用上存在着差异,两菌株的mol% G+C相近,杨梅菌株在59.90-60.89之间,油橄榄菌株PODCC4352-75为59.90;在寄主范围上差异明显,不能交互侵染各自的寄主产生典型肿瘤症状,杨梅菌株不能侵染夹竹桃产生癌瘤;血清学反应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同源性。认为杨梅癌肿菌是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丁香假单胞萨氏亚种杨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subsp.savastanoi (Janse) pv.myricae (Choei) nom.comb.Zhang et He].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14株杨梅癌肿病菌菌株和2株油橄榄癌肿病菌模式菌株在细菌学特性、血清学反应及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细菌学特性基本相同,在测定27项生理生化反应中仅在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及对甜菜碱、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的利用上存在着差异,两菌株的mol%G C相近,杨梅菌株在59.90—60.89之间,油橄榄菌株PODCC4352-75为59.90;在寄主范围上差异明显,不能交互侵染各自的寄主产生典型肿瘤症状,杨梅菌株不能侵染夹竹桃产生癌瘤;血清学反应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同源性。认为杨梅癌肿菌是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丁香假单胞萨氏亚种杨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subsp.savastanoi(Janse)pv.myricae(Choei)nom.comb.Zhang et He].  相似文献   

20.
冠菌素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 Brassica oleracea L.感病品种"庆丰"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冠菌素(coronatine,COR)和人工接种黑腐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的方法,研究了COR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的效果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COR在质量浓度为0.01、0.1和1.0 mg/L下均具有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的效果,其中1.0 mg/L 处理的病情指数为38.2,诱抗率为43.7%,诱导抗病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随着COR质量浓度的提高,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的速率明显增加,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增加不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下降。表明COR具有诱导甘蓝幼苗抗黑腐病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COR能调控甘蓝幼苗中抗氧化酶活性、提高O2-产生速率以及降低MDA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