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性诱剂在舞毒蛾成虫羽化期连续5年进行监测,明确了涿鹿县舞毒蛾成虫发生规律。舞毒蛾在涿鹿县1年发生1代,舞毒蛾成虫始见期为7月11日,始盛期7月23~27日,高峰期8月4日,盛末期8月10~14日,终见期为9月3~13日。羽化期584 d。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我地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第1代4月中旬始发,5月中旬盛发;第2代5月上旬始发,6月上旬盛发;第3代6月中旬始发,7月上旬盛发;第4代6月下旬始发,7月中旬盛发。防治适期:玉米心叶始期、心叶末期、打苞露雄期和穗期。药剂防治方法:①玉米心叶期:用90%敌百虫1500倍液~200  相似文献   

3.
辽南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辽宁南部地区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个代表地点进行玉米螟发生规律的调查。通过调查1、2代玉米螟卵、幼虫、成虫的发生,明确了其成虫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1代玉米螟成虫在7月31日、8月6日出现高峰期;2代玉米螟成虫在8月24日出现高峰期,玉米螟的发生与当地的湿度、降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指导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的玉米螟综合防治,通过调查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田间落卵和卵的孵化进度以及幼虫发生情况,明确了黑龙江省中西部(大庆)地区亚洲玉米螟蛹和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及幼虫的发生规律。大庆地区玉米螟一年发生一代,化蛹高峰期出现在7月3日,羽化高峰期为7月11日,落卵高峰期为7月23日。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松褐天牛、褐梗天牛成虫发生规律,在烟台市莱山区岱王山布设诱捕器10套,定期清点记录诱捕到的成虫数量。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在莱山区始见期为5月中下旬,始盛期为6月中下旬,盛期为7月中旬,盛末期为8月下旬,末期为10月下旬;褐梗天牛成虫在莱山区始见期为5月上中旬,始盛期为6月中下旬,盛期为8月中旬,盛末期为9月上旬,末期为10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根据松褐天牛成虫对萜烯类混合物气味趋性的特点,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产的A-3型引诱剂和YB-50型诱捕器对其进行诱捕,调查松褐天牛的各羽化期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各年度松褐天牛的羽化始见期各不相同,始见期至始盛期、始盛期至高峰期、高峰期至盛末期、盛末期至末期、盛期以及羽化期的平均时长分别10、18、32、73、50、133 d。防治中可运用这些时长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使防治措施覆盖整个羽化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4a对杨毒蛾发生期的系统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杨毒蛾同一虫态和不同虫态的理论期距值和平均值标准差,准确地预测出某一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可为确定该种最佳的防治时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4a对杨毒蛾发生期的系统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杨毒蛾同一虫态和不同虫态的理论期距值和平均值标准差,准确地预测出某一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可为确定该种最佳的防治时期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986~1990年,选择运城、临汾、介休、汾阳四个病虫测报站的10年棉铃虫调查资料,经过整理分析,研究制定出山西省各棉区各代棉铃虫始末期的划分标准。证明了棉铃虫田间卵量的分布为正态分布型,各代卵、成虫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以全代累半总量的16%、50%、84%为准.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动态,2021年和2022年在哈尔滨地区利用马氏网和田间扫网法调查监测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的始见期是在7月7日至7月14日之间,高峰期是在8月4日至8月11日之间,2021年双斑长跗萤叶甲始发期和高峰期比2022年提前7 d,结合2年监测发现盛发期为7月21日至8月25日,长达35 d。综合以上结果,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始发期为7月初开始在大豆田出现,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8月初到中旬达到高峰期。因此,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最佳防治时期为7月下旬(始盛期)。建议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诱蝇谜引诱剂诱捕法于2009-2010年调查广西贺州市桔小实蝇雄虫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贺州市桔小实蝇种群发生呈季节性,始见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始盛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11月上旬,盛末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南部县(昭平)要比中部县(八步区)和北部县(富川)早发生。12月至次年5月是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最低时期,8-11月是其发生与危害主要时期,也是进行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象资料对南昌县油菜花花期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油菜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花现蕾始期、现蕾普期、抽薹始期、抽薹普期、开花始期、开花普期、开花盛期平均日期分别为1月5日、1月21日、2月10日、2月17日、3月1日、3月8日、3月19日。油菜花现蕾始-普期、抽薹始-普期、开花始-普期、开花普-盛期间隔日平均值分别为7、8、8、11 d。利用气象因子和油菜花期各阶段日数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用于油菜花花期预测。油菜花现蕾始期至普期间隔日数与开花期平均气温、开花期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开花普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与开花期前2周最低气温、开花期前3周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降水量与油菜花花期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南昌县油菜花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气象资料对南昌县油菜花花期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油菜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花现蕾始期、现蕾普期、抽薹始期、抽薹普期、开花始期、开花普期、开花盛期平均日期分别为1月5日、1月21日、2月10日、2月17日、3月1日、3月8日、3月19日。油菜花现蕾始-普期、抽薹始-普期、开花始-普期、开花普-盛期间隔日平均值分别为7、8、8、11 d。利用气象因子和油菜花期各阶段日数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用于油菜花花期预测。油菜花现蕾始期至普期间隔日数与开花期平均气温、开花期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开花普期至盛期间隔日数与开花期前2周最低气温、开花期前3周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降水量与油菜花花期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田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成虫习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4月26日开始羽化,其羽化始盛期为5月9-10日,高峰期为5月13-14日,盛末期为5月18-19日,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5月5日,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9d,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依次为5月11-12日,17-18日和23-24日,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2-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分别为67.30%和70.06%,茭白田二化螟则分别比其低20.90%和21.69%;二者的羽化率差不多,分别为90.28%和89.19%,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44,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1:1,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茭白植株上产卵。  相似文献   

15.
利用植物病害流行学手段,通过微生物菌肥、常规肥料设计,明确两种施肥方式下花生网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土壤检测仪对试验小区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从6月10日调查开始到流行末期,施加微生物菌肥和施加常规肥料小区平均温度分别为27.0℃和27.1℃,小区平均湿度分别为50.1%和49.9%,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25.0℃和25.1℃,土壤平均湿度分别为51.1%和51.0%,土壤平均PH值分别为6.4和5.8,流行末期病情指数分别为35.5和42.8,病株率分别为94%和100%。试两种施肥方式下土壤环境的pH值存在差异。病害流行过程中病情严重程度为:施加常规肥料>施加微生物菌肥。通过计算机应用SPSS 27.0软件对所调查两种施肥方式的病情指数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出最适Logistic模型。应用该模型推导病害指数增长期(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指数增长期(始发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葡萄炭疽病和霜霉病年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葡萄炭疽病的始发期一般在7月10~20日,果实着色后(7月下旬)进入盛发期,直到葡萄采收后没有明显的减缓迹象,病穗率可高达50%以上;葡萄霜霉病始发期一般在7月10~15日,10天后进入发病盛期,重病年份病叶率高达78%以上。两病发病的轻重与7月份的降水量、雨日和平均湿度相关,一般7月份的降水量在131mm以上、雨日12天以上、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发生严重;反之,则轻。  相似文献   

17.
春尺蠖羽化监测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尺蠖发蛾与气温、地温、土壤湿度有密切相关性.日均气温达5℃时始见蛾,7℃以上时盛蛾期,期间如遇寒流,日均气温降至0℃以下发蛾暂时停止.土壤干燥、地温高、发蛾期早、发蛾量多;反之,则发蛾期推迟7~10 d,发蛾量显著偏少,但发蛾盛期与终蛾期一致.发蛾前期雄蛾多于雌蛾,占总蛾量的67;~68.5;,发蛾盛期至终蛾期雌蛾明显高于雄蛾,占总蛾量的62;~76;.雌雄蛾性比为1∶0.71.雌蛾距离灯光较近有一定的趋光性,灯光诱捕后的雄蛾精包总数仍达69.8;.实施冬灌,保护益鸟,应用佳多频振灯诱捕成虫,是控制春尺蠖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 防治水稻二化螟需预测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再根据当地的温度湿度和卵的历期推算卵的孵化盛期、第一代幼虫的钻蛀盛期,在孵化盛期或孵化盛期后3~6天内,消灭第一代幼虫及部分越冬代成虫和卵,把二化螟消灭在钻蛀之前。我们于1989~1991年大量剥茬,观察越冬代二化螟的发育进度,积累了些资料,现根据0厘米地温、相对湿度,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预测越冬代水稻二化螟成虫的发生期。1 方法和资料1989~1991年我们都选同一块地,定时(每隔2~5天)大量剥茬,观察二化螟的发育进度(资料整理见表1,气象资料见表2)。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绶尺蠖发生期发生量测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在黑龙江省鸡西林区对落叶松绶尺蠖的发生期及发生量进行了预测。用期距法预测落叶松绶尺蠖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发生始盛期、盛期、盛末期,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基本相符。通过对落叶松绶尺蠖有效积温的研究,求得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3)℃,卵期有效积温为(92.99±7.51)日度,预测卵期发生期同实际发生基本吻合。计算求得种群趋势指数值为0.1,预测下一世代种群发生数量同实际发生量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背飞虱的为害,我们于1976至1983年间,对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药剂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生动态(一)灯下成虫消长动态据1976~1983年资料分析,镇江丘陵地区白背飞虱成虫于5月下旬始见,迁入盛期为6月底至8月底,主峰期常年在7月上、中旬,有些年份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可出现迁入峰.9月中旬后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终见,全年发生4~5代.按照灯下成虫的消长动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发生型(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