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蘖位优势的形成规律与高产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地水稻主茎不同蘖位上分蘖成穗后的穗粒数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随主茎第一蘖位向上移动,蘖位优势呈出由强→弱→强→弱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主茎蘖位上利用一个一次分蘖和两个二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10,利用一个一次分蘖成穗时,优势蘖位的上限为主茎叶片数减去7,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利用中位蘖栽培,能提高每穗粒数5.44%以上,表现出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在高原粳稻区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隆科16为材料,在不施基蘖氮肥的条件下,分别施纯氮0、90、120、150、180和210kg/hm2作穗肥,按促花肥:保花肥=6:4进行施肥,并以常规施纯氮285kg/hm2作为对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25:0.25:0.25:0.25),分析了水稻的群体生长特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种轮作模式中,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用适量(180kg/hm2)穗肥氮,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持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不施基蘖氮肥处理的最低水稻分蘖数分别达到对照的91.09%和87.62%,最高分别达到对照的95.05%和91.11%,成熟期有效穗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不施基蘖氮肥只施穗肥氮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穗率。与对照相比,施穗肥氮后水稻的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阶段增量以及群体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模式中,穗肥氮用量为180kg/hm2处理,氮肥投入比对照减少36.84%,水稻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中位蘖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经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中位蘖规律与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两个蘖位转折期,依此将主茎蘖位划分为下、中、上3部分;水稻主茎3 ̄n-1蘖位为中部蘖位。在中位蘖中,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经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在所有1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2次分蘖中n-3和n-4用中位蘖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在所有3次分蘖中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中位蘖优势具有14.9%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水稻应用烯效唑浸种育秧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采用化学调控技术是培育水稻壮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在我国水稻生产上应用的化学调控物质主要是多效唑与烯效唑,它们用于水稻育秧均具有良好的控长促蘖、增穗增粒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选择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6.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粳2号为材料, 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了起身肥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7 d,基蘖肥水平相同条件下,起身肥处理 (N-100%) 群体茎蘖数比非起身肥处理 (CK) 高3´105 hm-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100%处理中,>3叶龄分蘖比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N-100%处理多施5.55 kg N hm-2,而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显著提高。N-75%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75%) 中,总施肥量比CK低32.4 kg N hm-2,而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N-50%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50%) 基蘖肥水平过低,影响分蘖的发生与生长,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减少基蘖氮肥的施用量,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与常规旱育秧对比试验和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不同叶龄移栽试验,表明“旱抛成功”具有防病防虫、蓄水保水、控长促蘖、促进生长、带土抛栽、增穗增粒等效果,旱育抛秧应用旱抛成功,秧苗矮壮、素质好、成秧率高,能带土抛栽,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多、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产量高;不同叶龄移栽效果差异不显著,可根据不同茬口造反移栽叶龄。  相似文献   

8.
张达余  陈洁 《耕作与栽培》2010,(4):50-50,52
水稻的每一片叶都具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和相应的特殊功能,叶片的出生与发根、分蘖、拔节、长穗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利用叶龄可推断出生育进程,观察叶色、叶相,结合群体茎蘖数,可以准确地判断与预测水稻生育状况,进而可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肥水促控,塑造出理想的高质量水稻群体。  相似文献   

9.
晚稻育秧施肥用多效唑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晚稻应用两段培育多蘖壮秧技术,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晚稻育秧期正值夏季高温,秧苗易徒长,后期阴敝较重,不但影响分蘖发生,而且使早发分蘖阴敝致死,造成秧苗带蘖少,素质差,栽后返青慢,分蘖发生迟,限制了晚稻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于1987~1988年引进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MET)于晚稻秧苗上试验,以确定“控长促蘖”效果,进一步完善晚稻培育多蘖壮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平 《种子科技》1999,(4):36-37
杂交水稻制种亲本足蘖壮秧,就是指父母本秧苗在三叶期出现分蘖;母本五叶一心时分蘖不少于2个;六叶一心时分蘖不少于3个;父本七叶一心时分蘖不少于5个,八叶一心时分蘖不少于7个;九叶一心时分蘖在9个以上。这种秧苗不仅有效成穗率高,而且穗层整齐,同时秧苗大维...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三水三湿一干"的水浆管理技术与常规深水管理技术大区对比试验,"三水三湿一干"水浆管理单产增产18.54%,分蘖位低,总茎蘖数、有效穗、穗实粒数等经济性质均较常规深水管理好,是值得推行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秧苗素质对分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氮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半矮生型单季晚粳稻氮肥不同运筹田间试验表明 :从基蘖穗0.5∶0.2∶0.3的氮肥运筹分配能有效地控制分蘖苗数,增加有效穗,达到“前足中控后促”和中群体、高成穗率、高结实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秧苗素质对蘖成穗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于1994年在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土培池中进行,对汕优63秧苗不同带蘖数和两个氨素水平进行不同叶龄期、成穗率和群体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有:带蘖壮秧分蘖成穗率高,尤其是前期的分蘖成穗率高、增加分蘖成穗数,有利于库源的协调,提高群体的质量,促进大穗的形成,从而提高单株质量,在足肥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株型育种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岩松 《作物杂志》1989,5(3):39-40
近百年来寒地水稻品种株型演变趋势是从高秆、少蘖、大穗到矮秆,多蘖、短穗。预测今后寒地水稻株型育种目标应是向矮秆、多蘖、大穗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主要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毅敏 《种子科技》2006,24(1):39-40
通过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主要因素九二0水平、氮素水平、亩有效穗、亩基本苗的相互关系和通径分析,探明了对提高制种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亩有效穗、亩基本苗、氮素水平、九二O,指出要大面积持续稳定增产,必须在适宜的密度基础上.通过适量的氮素水平。使分蘖早生快发。采用“前促、中控、后稳”的施肥原则,达到足量的有效穗,并辅之以九二0调剂,努力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7.
氮肥运筹对寒地不同分蘖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宏 《中国种业》2015,(11):44-46
以多蘖型品种牡丹江28和寡蘖型品种龙稻5为材料,考察了不同肥量施用对不同分蘖型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施肥量对不同分蘖型的水稻产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龙稻5在高、低肥条件下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分蘖型水稻产量结构差异明显:随施肥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明显,但品种内差异并不显著,多蘖型品种牡丹江28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随施氮肥量增加显著增多,寡蘖型品种龙稻5随施肥量增加能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但在一定肥量范围显著提高受精颖花率,可提高每穗粒数而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旨在明确盐胁迫下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及其优势叶位,为沿海滩涂水稻高产栽培的分蘖合理利用与调控提供依据。以江苏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的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材,设置对照(盐浓度0)、中盐(盐浓度0.15%)和高盐(盐浓度0.3%)环境,比较研究盐逆境下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及其对群体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对照、中盐和高盐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t hm–2)分别为9.7、7.4和4.2;中盐和高盐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中盐和高盐处理下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群体茎蘖数和成穗率均较低。对照的分蘖利用以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为主,一次分蘖发生在第3至第7叶位,第4至第6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蘖位优势较强;盐胁迫的分蘖利用以一次分蘖为主,第4至第6叶位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盐胁迫下各蘖位的穗长、每穗粒数、着粒密度、一次枝粳数及粒数、二次枝粳数及粒数均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盐胁迫下水稻单株成穗数少、个体和群体生长协调性差、穗型小,最终单株和群体产量低。  相似文献   

19.
选用分蘖能力强的西农优1号和分蘖能力中等的冈优725两个籼型杂交中稻为试验材料,在群体条件下跟踪调查主茎各节位分蘖的消长变化,结果表明:在带蘖大苗移栽时,主茎节上存在着秧田节位、过渡节位、优势节位和劣势节位4个节位群;秧田节位群具有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较多的特点,而大田优势节位群具有穗粒数最多、有效穗较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崔竹松在密植上的论点是“主蘖并重”。他要求个体多数宜呈“三股叉”状,丛型宜呈“喇叭筒”、“大胡子”状等。实质上,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高产水稻的穗多、穗大等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2.高产田的单株分蘖数的变化,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主茎带有1—3个以上的分蘖穗,其中又以带有两个分蘖穗的较多(平均为1/3左右),表现穗大粒多,个体发育较好。关于每亩总茎数的变化,返青期宜保持15—16万棵,有效分蘖停止期30—32万棵,最高分蘖期控制在50万棵左右,出穗后巩固在38—40万棵左右较好。关于分蘖势方面,返青后10—20天(到有效分蘖停止期)内分蘖数上升最快,有利于促进低节位的分蘖,返青后的20—30天内(到最高分蘖期)分蘖数上升较慢,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返青后的30—50天内(到出穗前)分蘖数平缓下降,有利巩固有效分蘖。3.高产田主茎在全田总茎数中所占比率的变化,一般是由高到低再稍为增高的过程,分蘖茎则相反。成熟期比较,从数量上分蘖茎的比率虽可占55—60%左右,但在干重的组成上,基本上主、蘖是各占50%左右。4.高产田的分蘖数变化情况比较适宜时,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一般为:拔节期3—4,孕穗中期4—5,孕穗末期5—6,出穗齐期5—4,乳熟末期保持3.0左右。5.高产田的分蘖消长变化是否适宜,与肥、密等栽培措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