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粱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Sphaeelotneca reiliana(kühn)clinton]近年来在省内外各地为害严重,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个别严重地块高达15~20%,是高粱生产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据过去研究,高粱丝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二年以上、属土壤传染的病害,只靠药剂拌种,收效不大。总结国内外经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鉴于我国土地辽阔,高粱种质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可能蕴藏抗源和抗病品种。为此,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的中国高粱品种1016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田间多样的高粱黑穗病症状与病原种类间的关系,将采自我国北方高粱生产田中不同症状的高粱黑穗病菌,通过病菌培养性状与r DNA ITS序列分析,研究病菌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虽然高粱黑穗病症状差异很大,但病菌冬孢子萌发特点、菌落形态特征等无明显差异,且与高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的特点相符合;供试菌株r DNA-ITS序列(序列号:KC986979)与Gen Bank中的丝孢堆黑粉菌(S.reilianum)的序列相似度达99%;田间高粱黑穗病的不同症状均由丝黑穗病的致病菌——丝孢堆黑粉菌侵染所致,并非属于其他黑粉菌种类。高粱黑穗病症状差异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粱抗丝黑穗病育种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粱丝黑穗病在我省发生历史较久,根据正式记载,1933年东北各地平均发病率为27.3%,1953年东北南部严重发病区发病率高达60%左右。近年来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稍有下降,但损失仍相当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为12.2%,减产约3900万斤;1978年辽中县平均发病率为15%,减产2700万斤;台安县有15万亩高粱发生丝黑穗病,轻的发病率为  相似文献   

4.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Linn.)Moench]不同抗感品种为试材,接种高粱丝黑穗病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高粱品种植株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粱品种防御酶系活性明显不同,抗丝黑穗病的高粱品种PAL、SOD、POD等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MDA含量则低于感病品种;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后,发病的高粱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AL、SOD、EST、PPO活性明显提高,其中PAL提高了67%~216%;而CAT和POD酶活性明显降低,其中CAT降低了41%~57%;高粱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之间的防御酶活性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饲用甜高粱杂交种陇甜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甜高粱杂交种陇甜1号(Tx623A/LY3002)以Tx623A为母本、LY3002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17 — 2018年参加甘肃省高粱品种青贮组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区试鲜草平均折合产量102 078 kg/hm2,较对照品种辽甜6号增产7.5%。生育期135 d左右,平均株高332 cm,茎粗1.68 cm,平均分蘖数1.7个。茎秆含糖锤度19.8%~20.7%。抗高粱丝黑穗病,接种发病株率4.2%;抗大斑病;抗高粱蚜。  相似文献   

6.
正高粱的病虫害虽有很多种,但丝黑穗病是影响我国高粱高产的主要病害,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12.2%,减产约1.95万吨;1994年阜新市高粱丝黑穗病林爆发,为历史罕见:发病面积5.8万公顷,发病率达15~20%,高达80%以上,减产损失严重达5.4万吨。1为什么有的高粱长乌米(丝黑穗病)高粱长乌米是因为土壤中有丝黑穗病菌,萌发产生双核侵染丝,后期侵入幼苗并蔓延,在花序内发病。高粱感染丝黑穗  相似文献   

7.
禾穗胺加稀米汤拌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可达77.29~98.12%。据17个公社,116个地块调查,拌禾穗胺的发病率为3.25%,未拌的平均发病率为15.86%。拌种方法采用50%禾穗胺,按种子量的0.5~0.6%加稀米汤。比例为种子(1000斤):药(5~6):水(20):米汤(20)。先将称好的高粱种摊开,把水和米汤加在一起掸到种子上,再将药粉均匀撒上,阴干后即可播种。通过大面积生产应用,禾穗胺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成本  相似文献   

8.
高粱抗丝黑穗病的遗传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黑穗病是高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生产区每年都有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由于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Yeiliana clinton〕有明显地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因此导致原来抗病的种质退化。70年代我国推广美国 Tx3197A 系统杂交种,当时因 Tx3197A 对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免疫,曾组配了一批抗性优良的组合,后来由于小种的变化,Tx3179A 由免疫逐步演变成高感。由 Tx3179A 组配的杂交种也就由免疫、高抗变成高感。例如1977年海城县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达15%,最多达30%,损失粮食达250万公斤,1978年辽中县高粱丝黑穗发病率达15%,损失粮食达1350万公斤,1979年高粱五重点产区营口县丝黑穗病发病率为11.5%,锦州市为17%,鞍山市为12%,朝阳地区为5%。80年代初,引用推广 Tx622A,重新获得抗性,使高粱生产推进了一步。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9.
曲明福 《现代农业》2009,(12):25-25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重要病害之一,在朝阳县经常发生。由于高粱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年限延长,高粱丝黑穗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果播种期地温偏低或因干旱延迟出苗,则容易感染黑穗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0%-15%,直接影响下一年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0.
新引高粱资源抗丝黑穗病和叶斑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和自然诱发叶斑病的方法,对一批新引进的国外高粱品种资源进行了抗丝黑穗病和叶斑病的鉴定。筛选出对丝黑穗病免疫(1级)的抗源74份和抗叶斑病(1~2级)资源103份。鉴定认为,印度高粱资源富含抗病源。  相似文献   

11.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上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有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和高粱坚黑穗病三种症状,在高粱的种植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防治,避免产生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高粱抗丝黑穗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丝黑穗病是高粱品种审定考虑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尽管接种能有效鉴定和培育抗丝黑穗材料或品种,但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和分子机制还不清楚,限制了该抗病基因在育种和材料抗性鉴定中的应用。文中简要综述了高粱丝黑病遗传及基因定位,探讨了高粱丝黑穗病抗病分子机理,并介绍了高粱抗丝黑穗病全基因关联分析初步结果。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克隆与分子标记鉴定有利于提高高粱丝黑穗病抗性材料鉴定的可靠性和精准性,提升抗丝黑穗育种效率,也将为高粱抗丝黑穗病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而轮种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两个作物上的丝黑穗病菌能否相互侵染,防治时两种作物能否轮种,已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作者认为玉米丝黑穗病菌能否侵染高粱,值得进一步验证,因此,采用感病性不同,和种植面积较大的高粱品种,进行了玉米丝黑穗病菌接种高粱的试验。一、试验材料高粱丝黑穗病菌:用本院育种所高粱研究室试验田的菌种。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5.
高粱丝黑穗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丝黑穗病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高粱病害,是影响我国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产区每年都有发生,发病率有时高达70%,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综述了高粱丝黑穗病对高粱生产的影响、病原菌及其生理分化、我国抗病杂交种选育历程、抗性遗传机制及抗病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选育抗病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粱黑穗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黑穗病是威胁高粱生产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危害较重的有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和高粱丝黑穗病。故介绍了这3种病害的病原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提出在正确识别病害的基础上,做到科学、有效的防治,是减轻损失、增大收益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玥莹  彭霞  倪娜  陶思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776-1777,1820
[目的]为快速选育抗病高粱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高粱基因组DNA,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高粱的抗丝黑穗病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采用CTAB法提取高粱叶片DNA有较好的提取效果。通过对7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获得了34个具有多态性扩增谱带的RAPD引物,确定为适宜引物。34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07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3.1条谱带,使高粱基因组呈现出1种多态性。[结论]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RAPD扩增谱带集中分布在600~3 000 bp。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粱蚜是危害高粱、苏丹草、甘蔗和高丹草重要的害虫,为了明确不同高粱属植物对高粱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7个不同高粱属品种上研究了高粱蚜的生物学特性、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生命参数,所选7个高粱属品种分别为;甜M81、不育系7050A、皖甜粱1号、甚迪亚、皖草3号、皖草4号和高丹D,试验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温度为(24±1)℃,相对湿度为(70±5)%,光周期为14L:10D。【结果】在甚迪亚上的高粱蚜的相对日均增长率最高(0.56),而饲养于不育系7050A的高粱蚜的相对日均增长率最低(0.33);在7个不同品种上的高粱蚜的发育历期范围为:5.35~9.04 d,饲养在甚迪亚、皖草4号和高丹D上的高粱的存活率均达98%,而在不育系7050A上的高粱蚜存活率最低(80%);在不同高粱及高丹草品种上的高粱蚜的生殖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饲养于皖甜粱的高粱蚜的生殖期最长(18.03 d),饲养在不育系7050A时生殖期最短(13.59 d);在甚迪亚、皖草3号和皖草4号上的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较高,饲养于不育系7050A时内禀增长率最低。在不同的高粱属品种上的高粱蚜的净增殖率范围为57.65~90.95头/(雌·代)。【结论】皖草4号最适合高粱蚜生长发育及繁殖,不育系7050A和皖甜粱不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而不育系7050A和皖甜粱1号则对高粱蚜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19.
高粱黑穗病是威胁高粱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铁岭地区近几年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率约占10%左右。对于高粱黑穗病除了抓综合防治外,对有效低毒药剂拌种也做了反复实验。两年实践证明,五氯硝基苯或“五赛”混合粉剂拌种,在严格操作和改进方法的条件下,对黑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加大力度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忻州市种植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十多年来,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长,给正常的轮作倒茬带来困难,使得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2003~2004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忻州市滹沱河流域的几个县(市、区)发生面积大,发病率高。2005年,忻州市加大了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力度,玉米丝黑穗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发病面积由2004年的90万亩减少到60万亩,田间发病率由2004年的15%~25%压低到5%左右,挽回粮食损失45400吨。根据综合因素分析,2006年忻州市滹沱河流域几个县(市、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从2005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情况来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