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夏玉米秃尖缺粒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 《种业导刊》2012,(2):21-22
豫东地区夏玉米近年因品种利用、病虫危害、栽培管理不当等原因,玉米秃尖缺粒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针对以上问题与生产实际,提出了选用优良品种、科学运筹肥水、提早播种、防治病虫害、加强管理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豫东的杞县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由于大蒜茬口早,肥力基础好,所以是种植玉米获得优质高产的理想茬口,常年蒜茬种植面积在30万hm~2以上。为筛选出适应豫东地区大蒜茬口的玉米品种,2005年与2006年我们用河南省当前主推的十多个品种做了2年产量比较试验,其中漯单9号(豫审玉2005004)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豫东的杞县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蒜生产基地,由于大蒜茬口早,肥力基础好,所以是种植玉米获得优质高产的理想茬口,常年蒜茬种植面积在30万hm^2以上。为筛选出适应豫东地区大蒜茬口的玉米品种,2005年与2006年我们用河南省当前主推的十多个品种做了2年产量比较试验,其中漯单9号(豫审玉2005004)表现尤为突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孟静娇 《中国种业》2018,(11):49-51
衡量某个地区玉米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标准是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农户本身和全区的根本发展来看,最直接、最首要的就是经济效益。就某个地区而言,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提高全区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对地方单项产业的发展来说值得思考与探讨。文章在总结分析勐统玉米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上建议性提出该区玉米生产的基本途径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辽宁丹东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限制因素与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不足的巨大压力,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辽宁丹东地区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种植规模、农民种植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的进程。对丹东地区限制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为稳步推进辽宁丹东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以玉米螟为主的鳞翅目害虫是豫东地区夏玉米生产上的主要虫害,一般年份虫株率在15%~25%,重发年份虫株率在45%以上,严重影响到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而农户常年选择化学农药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明显增强,虫害暴发概率增加,防治难度加大。2017年,在河南省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虞城县率先开展食诱剂诱杀技术在夏玉米虫害绿色防控上的试验示范,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示范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示范目的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高产创建主要技术路线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郸城县在2009年农业部安排的夏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中,落实了夏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创造了豫东地区连片(万亩)夏玉米每667m^平均产量707.5kg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品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要阐述了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了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认为环境因素、技术投入和品种质量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重要因素;栽培技术不到位、肥料利用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低是影响玉米实际产量的主要技术因素:品种差异是实际产量与试验产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内在因素.提高玉米实际产量的途径一方面要切实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各项技术的到位率;另一方面要改良品种,提高品种的综合抗逆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近30年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性变化,揭示花生生产格局演变规律,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全省花生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利用1990—2018年河南省统计数据,采用生产重心、产地集中度、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河南省花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随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花生生产由最初的集中走向分散,且生产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豫中、豫东等传统花生产区在花生主产地市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豫南地区在河南省花生生产中重要性越来越大,该地区拥有较高的生产集中度和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已成为河南省花生生产优势区域,且优势在逐步增强。科技支撑和政策引导推动了各区域花生的生产,且导致各市发展差异化显著。例如豫南地区优势逐步增强,豫西地区小幅发展,而豫东和豫中的优势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杂交制种生产过程中,种子质量和产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既有亲本种子自身因素,也有技术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分析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生产的各种因素,提出提高制种质量和产量的措施,对增加种植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6年豫东地区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褐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因此一般年份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小,一直未能引起玉米生产上的高度重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玉米褐斑病在豫东玉米产区逐年严重发生,尤其是2006年.田间发病时间提前,部分田块叶片枯死,形成大流行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玉米大幅度减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陆代平 《种子科技》2023,(18):48-50+63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较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我国许多玉米种植地区位于山区,玉米的生产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当前山区玉米栽培过程中存在着田间管理不完善和施肥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山区玉米的种植结构,选择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强山区玉米种植管理,提高山区玉米的种植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摘 要: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豫东农区气温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可为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必要参考依据。本文选取豫东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51—2011年的气温观测资料,集成Mann-Kendall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5a滑动平均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豫东地区气温的突变事实、变化趋势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豫东地区年、冬季、春季、秋季平均气温分别于1993、1969、1984和2004年发生增温突变,夏季平均气温没有突变年份;年、冬季、春季、秋季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明显,其年际倾向率分别为0.186℃/10a、0.251℃/10a、0.259℃/10a、0.221℃/10a,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近60 a来四季及年平均气温的震荡周期变化特征复杂,存在多重时间尺度上的嵌套结构,年平均气温普遍存在准3年、准10年和准16年震荡周期信号。豫东地区近10年增温显著,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冬春季增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同时会加剧病虫害及霜冻干旱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寒地玉米覆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属于高纬度、高寒地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作物生育期间常遭干旱和低温的威胁;干旱和低温成了本省农业生产上的两大限制因素。为了抗御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两大限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克服春季干旱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延长作物生长周期,确保晚熟玉米品种正常成熟,是半干旱地区玉米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豫东地区大蒜适宜的播种期,给当地大蒜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中牟大白蒜为材料,安排了18个播种期,测定大蒜不同播期下的出苗率、茎粗、株高、死苗率、抽薹率、二次生长率、蒜薹及蒜头产量等指标,分析播期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不同,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不同。较早播种的大蒜出苗慢,单株生长量有优势,假茎粗、株高大,死苗率高,苗期虫害严重,总体产量不高。播种过晚,出苗快,出苗率高,出苗后生长势强,适宜生长期较短,二次生长率较高,总体产量低。综合性状结果表明豫东地区10月4日前后播种,蒜头及蒜薹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为试验推荐的豫东地区大蒜标准化生产适宜播种期。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多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进步,玉米新品种层出不穷.玉米单产不断提高,但在玉米大田生产当中,多穗现象却频频发生.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发生程度不一:同一品种不同地区、不同耕作制度、不同的土壤条件发生程度也不一。多穗会造成第一果穗偏小,穗粒数少.影响产量,有的甚至造成空秆绝收,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豫东地区大蒜适宜的播种期,给当地大蒜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中牟大白蒜’为材料,安排了18个播种期,测定大蒜不同播期下的出苗率、茎粗、株高、死苗率、抽薹率、二次生长率、蒜薹及蒜头产量等指标,分析播期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不同,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不同。较早播种的大蒜出苗慢,单株生长量有优势,假茎粗、株高大,但是死苗率高,苗期虫害严重,总体产量不高。播种过晚,出苗快,出苗率高,出苗后生长势强,但是适宜生长期较短,二次生长率较高,总体产量低。综合性状结果表明豫东地区10月4日前后播种,蒜头及蒜薹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为试验推荐的豫东地区大蒜标准化生产适宜播种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探讨辽宁西部地区玉米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通过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运用数理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发育速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水分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玉米播种至出苗阶段生长速度加快,出苗至抽雄、抽雄至成熟阶段生长速度减慢,日照时间增加可延长玉米生育期。≥10℃积温每增加(减少)100℃·d,产量每公顷增产(减产)约455 kg。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延长生育期可提高单产,应考虑引用偏晚熟玉米品种,增加喜温作物比例。辽西地区最佳播种期在4月20—30日之间。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玉米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土壤结构、肥力构成、气候以及田间管理等,其中气候因素会直接影响玉米质量。需要进一步探究气候条件造成的影响,了解影响因素,让农户可以依据气候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管理,探究玉米栽培技术,减轻气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玉米高质生产的目的,对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此,文章探究了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总结了相关栽培技术,以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20.
高艳 《中国种业》2013,(3):67-67
辽宁省西部地区是气候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土壤沙化流失严重,具有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多风、冬季干燥寒冷的特点.年降水量少和不均衡的降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优越的光照资源和充足的热量资源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辽西地区是玉米生产的主产区之一,为了适应辽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提高玉米的产量,搞好辽西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辽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易采用高矮植株间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