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对“玉米田养鹅”(GCF)处理与常规除草剂处理(CK)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明确杂草在“玉米田养鹅”系统农田生产力提升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结果表明:GCF处理下杂草多样性优于CK,杂草产量也显著高于CK (P <0.05),但杂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玉米(Zea mays)的生长,其中在放牧前后GCF处理下玉米叶面积均极显著低于CK(P <0.01),并直接导致玉米减产40.64%;相关性分析结果也证实,杂草产量与多样性均是导致玉米减产的关键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和-0.881,但GCF处理下鹅的杂草采食量达到了60.24 t·hm-2,杂草通过鹅采食转化成经济效益,GCF处理的综合收益反而比CK高137.11%。因此,杂草在“玉米田养鹅”模式的经济增收上起到了关键的转化作用,这为今后农田杂草开发提供了新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玉米田养鹅措施对农田后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田养鹅处理模式(不除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方法(除草剂除草作为对照),探讨土壤温度、湿度、杂草生物量、玉米干物质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的农田杂草以马唐、黄花蒿和灰绿藜为主,生物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玉米田养鹅模式下地表枯落物为123.40 g/m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处理比较,玉米田养鹅处理地表温度有所增加,能够促进地表水分的积聚;玉米田养鹅处理下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1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玉米田养鹅措施有利于提高农田后期的表层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移栽对松嫩平原盐碱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通过对比方法开展羊草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羊草移栽提高了草地群落的植物种类和密度,羊草移栽处理下植物总密度为566.20株· m-2,是对照(82.60株·m-2)的6.85倍,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羊草移栽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提高了群落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羊草移栽处理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为357.77 g·m-2,是对照(167.34 g·m-2)的2.14倍,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移栽羊草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生产力,进而大大增加了草地产出效益,羊草移栽处理总收入为3 938.00元· hm-2,是对照(534.40元·hm-2)的7.37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羊草移栽技术能够在提高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倍增,是一项值得在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地区推广应用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田杂草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与旋耕相比,免耕及免耕覆盖秸秆区多年生杂草种类较多,但处理间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3种免耕处理区麦家公综合优势度比显著低于旋耕区,荠菜综合优势度比则显著提高,旋耕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麦家公的综合优势度比、提高播娘蒿的综合优势度比。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通过群落相似性指数(Bray-Curtis index)及聚类分析,5种耕作方式处理区杂草群落可以分为2类,Ⅰ类包括NT、NTS6000、NTS3000,耕作方式为免耕,Ⅱ类包括RTS、RT,耕作方式为旋耕,其中,Ⅰ类的物种丰富度略大,物种多样性及群落均匀度均显著大于Ⅱ类,而群落的优势度显著小于Ⅱ类。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索玉米地规模化放牧养鹅,将玉米地杂草、野菜和玉米底叶作为主要饲料来源,节约精饲料投入,减少养鹅成本,进行了玉米地养鹅试验。结果玉米地放牧养鹅料肉比为2.36∶1,比舍饲养鹅料肉比4.61∶1,减少精、粗饲料消耗,出栏成活率为99%,比舍饲的94%提高了5%;单只鹅利润18.75元,比舍饲的9.81元,提高经济效益189%,玉米地养鹅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江河源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多样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对江河源区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异,群落演替从5龄到6龄,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增加,生物生产量降低,群落相似性系数增大.5龄老芒麦 早熟禾混播人工草地(LP5)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最高(379.6 g/m2),老芒麦单播(ES5)居中(323.4 g/m2),对照组(CKF5和CK5)最低(124.3和118.6 g/m2).6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依次为原生植被 封育(VP6,310.1 g/m2)>老芒麦 早熟禾混播(LP6,216.3 g/m2)>老芒麦单播(ES6,190.8 g/m2)>对照(CK6,88.7 g/m2).群落间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说明,单播(ES)与混播(LP)人工草地群落有趋同演化的趋势.人工草地群落随着结构的复杂化,与对照群落间的相似性提高,说明群落处于退化演替阶段,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大,群落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7.
李鸿林 《草业科学》2011,28(9):1645-1648
研究了喷施两种新型除草剂狼毒净和灭狼毒后对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地群落重要值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狼毒净和灭狼毒后草地群落各物种的重要值均发生明显变化。矮嵩草、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赖草(Leymus secalinus)、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重要值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狼毒、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逐渐在群落中消失。施用狼毒净和灭狼毒后分别有1种和5种植物在群落中消失。不同药剂处理后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降低,喷施狼毒净和灭狼毒的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5.2%和26.7%;喷施灭狼毒的群落优势度指数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而喷施狼毒净的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药剂间的群落均匀度差异显著(P<0.05),总体趋势表现为灭狼毒对群落多样性和重要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狼毒净。  相似文献   

8.
笔者介绍了北方寒地玉米田养鹅种养结合模式下玉米品种的选择、田间管理等玉米种植技术,放养鹅品种选择、养殖密度等技术要点。从载畜量及玉米地饲养分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对玉米田养鹅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浇水、打孔措施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多样性的影响,以西藏那曲地区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处理下的草地恢复试验。试验设置浇水和浇水打孔2种处理。结果表明:浇水处理增加了群落中常见种数目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提高了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浇水打孔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群落植物总密度,其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2种处理,且浇水打孔处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P<0.05),说明浇水打孔措施更有利于过牧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相对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祁连山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对蝗虫群落组成、相对多度以及群落数量的影响,2008-2009年6-9月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毒杂草(狼毒、甘肃臭草和披针叶黄华)侵入型草地和天然草地植被群落、土壤理化特性以及蝗虫多样性及群落数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毒杂草侵入显著降低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植被群落高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P<0.05);甘肃臭草侵入型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最高,狼毒侵入型草地土壤紧实度和天然草地全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样地(P<0.05);毒杂草侵入影响蝗虫群落组成、降低物种多样性、改变物种相对多度。但蝗虫群落数量因杂草种类呈现较大差异,蝗虫群落数量因甘肃臭草侵入而降低、随狼毒和披针叶黄华侵入而增加。高山草地毒杂草侵入通过改变植被结构和营养价值、影响蝗虫土壤理化特性和栖息生境,而草地蝗虫群落组成、数量和多样性对此做出积极响应。该研究不仅为研究高山草地毒杂草型退化对昆虫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而且也为高山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育提供有益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成都平原甜高粱(Sorghum dochna)与拉巴豆(Lablab purpureus)间作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间作比例。本研究以甜高粱单播(A0:18 kg·hm-2)为对照,以甜高粱中间作拉巴豆不同播量(A1:11.25 kg·hm-2;A2:16.88 kg·hm-2;A3:22.50 kg·hm-2;A4:28.13 kg·hm-2;A5:33.75 kg·hm-2)为处理,测定收获后甜高粱的农艺性状、混合饲草鲜/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并对混合饲草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甜高粱/拉巴豆处理下甜高粱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A0处理均降低,而CP、干鲜比和饲草产量等指标均升高;其中A3处理下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最高,为112 289.45 kg·hm-2,此时净收入与A0相比增加了12 198.1元·hm-2;A3处理下混合饲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较A0处理降低;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A3处理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67。综合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18 kg·hm-2的甜高粱间作22.50 kg·hm-2的拉巴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利用草地群落光谱参数来评价氮磷施肥效应,本研究以安塞纸坊沟流域内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计算不同氮磷添加[N处理:0(N0),25(N25),50(N50)和100(N100) kg N·hm-2·a-1;P处理(以P2O5计):0(P0),20(P20),40(P40)和 80(P80) kg P2O5·hm-2·a-1]的草地群落光谱特征,同步测定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并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大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施磷显著增加盖度,氮磷添加对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氮磷添加后,光谱在“蓝谷”,“绿峰”和“红谷”处的反射率均显著降低;单施氮对红边参数无显著影响,单施磷显著增大红边斜率及面积;植被指数在施氮或施磷后均显著增大,且磷添加的增幅大于氮。总体研究表明,施氮和施磷对草地生物量和盖度的影响不同,施磷能有效提高白羊草群落盖度和群体光合能力,N50P40处理提升群落光合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草地退化已严重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施肥是改良轻度退化草地的常用措施。2011-2012年,本研究以贵南县轻度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2011年施加不同氮肥量(0,60,105,150,195和240 kg·hm-2)和菌肥(45 m3·hm-2),探讨施肥在退化草地治理过程中对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轻度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的盖度、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且施肥后次年轻度退化草地群落的盖度、高度和总地上生物量显著(P<0.05)优于当年。45 m3·hm-2菌肥处理在当年的效果较好,195 kg·hm-2氮肥处理在次年更佳,2012年7-10月地上总生物量均为最高,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分别高出44.3%,97.1%,123.0%和135.4%。不同草种对施肥的响应也不同,195 kg·hm-2氮肥处理下,2011年禾草地上生物量较高,2012年莎草生物量高于禾草。综上,195 kg·hm-2尿素施用量配合围栏封育的措施可用于贵南县轻度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5.
刘文辉  刘勇  马祥  魏小星 《草地学报》2018,26(5):1150-1158
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研究了燕麦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混播对燕麦人工草地生物碳储量影响的研究,为燕麦人工草地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品种、施肥和混播均显著影响燕麦草地生物碳储量,品种主要影响燕麦茎、穗和根生物碳储量,施肥主要影响燕麦叶生物碳和箭筈豌豆根生物碳储量;混播主要影响箭筈豌豆茎、叶生物碳储量。燕麦人工草地总碳储量为1 707.70~2 470.15 kg·hm-2,其中利用青海甜燕麦和采用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箭筈豌豆混播75 kg·hm-2或60 kg·hm-2时建植燕麦人工草地地上、地下总生物碳储量均表现较高,其地上总生物碳储量分别为2 204.7 kg·hm-2,2 136.4 kg·hm-2和2 008.0 kg·hm-2,地下总生物碳储量分别为265.4 kg·hm-2,247.4 kg·hm-2和250.3 kg·hm-2。各器官碳储量及群落总生物碳储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显著增加,在乳熟期达到最大。燕麦和箭筈豌豆地上总生物碳储量分别在燕麦抽穗期—开花期和开花—乳熟期增长迅速。  相似文献   

16.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草地学报》2022,30(9):2356-2364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 (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 (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 487.08 kg·hm-2,13 395.23 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 938.47 kg·hm-2,13 450.22 kg·hm-2,AM处理与-AM处理相比产量高出11.1%。综合来讲,QI+P2+AM处理下(即灌溉量14 000 m3·hm-2、施磷量120 kg·hm-2和土壤不灭AM真菌),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最高17 343.69 kg·hm-2,总吸磷量最高为51.46 kg·hm-2,RDI+P2+AM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 kg·m-3。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宁夏干旱区燕麦与毛苕子混播的最佳播种量,本试验以燕麦(Avena sativa)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五个毛苕子播种水平[33.0 kg·hm-2(YM1)、45.0 kg·hm-2(YM2)、57.0 kg·hm-2(YM3),69.0 kg·hm-2(YM4)和81.0 kg·hm-2(YM5)]与燕麦(播种量为120.0 kg·hm-2)混播,研究了不同播种量的毛苕子与燕麦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燕麦生物量分配及群落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YM1,YM2,YM3和YM5处理的混播草地干草产量均高于燕麦单播,其中在YM2处理下干草产量达到最高(12 424.24 kg·hm-2),较燕麦和毛苕子单播分别提高了15.83%,63.18%;随着毛苕子播种量的增加,燕麦各器官生物量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中在YM3处理下燕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大;同时在各混播处理中,燕麦在混播草地中处于竞争优势;除YM4外各混播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综合来看,当毛苕子播种量为45.0 kg·hm-2时与燕麦混播草地生产力提高效果显著,土地利用率最大,是宁夏干旱区滴灌条件与燕麦混播的最佳播种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水钾耦合处理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骑士T’和‘公农1号’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 d,8 d和12 d(用W1,W2,W3表示);钾肥施用量水平为副区,具体施用量分别为50 kg·hm-2 K2O,100 kg·hm-2 K2O和150 kg·hm-2K2O(用K1,K2,K3表示),并设置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越冬前期挖取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翌年测定越冬率。结果表明:在W3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品种苜蓿根颈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冬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W1和W2处理,其中以K2施用量处理下的数值与CK差异最显著(P<0.05),且此施肥量下的MDA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生产苜蓿,灌水时间间隔为12 d、钾肥施用量在100 kg·hm-2K2O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19.
张万通  李超群  于露  邵新庆 《草地学报》2021,29(7):1423-1429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问题,从施肥可以改良草地退化的角度出发,本研究以青海省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施肥处理,即对照不施肥(CK)、施加氮肥250 kg·hm-2(N)、磷肥400 kg·hm-2(P)、氮磷肥300 kg·hm-2(NP)、有机肥2 000 kg·hm-2(O)、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肥7.5 kg·hm-2(J1),15 kg·hm-2(J2),22.5 kg·hm-2(J3)、PGPR菌肥+70%氮肥(J1+N)、PGPR菌肥+70%磷肥(J1+P),对不同施肥处理高寒草甸的改良效果、PGPR菌肥的适用性以及菌肥替代化肥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P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P<0.05),J1+N处理不仅增加了地上生物量,还可缓解施用N肥造成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同时增加土壤水分和全氮含量(P<0.05),又不会引起盐渍化。综上所述,J1+N处理能够部分替代化肥,减少无机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推荐在高寒草甸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