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植物无糖组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试管苗小植株的光合自养能力可以对其进行无糖培养.这种组织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并能显著地促进试管苗的生长,尤其是增强试管苗的生根能力.植物无糖组培在环境调节、培养基质以及培养容器等方面较传统的组织培养有很大改善.综述了近20 a来在植物试管苗的无糖组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无糖组培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生根的主要因素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林木植物组培的研究进展,外植体3种分化途径(腋芽萌发途径、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发生途径)有其相应的最适外植体类型,林木组培首选腋芽萌发途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增殖的两大因素,对培养基的探索已从对林木植物组培常用培养基的筛选发展到无糖培养基的探索,出现了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根的关键因素,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增殖有较大影响。阐述了组培中褐化、玻璃化、污染三大难题的起因和解决措施,对褐化和玻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和培养环境方面,提出无糖组培通过对培养环境进行改善,有望改善褐化、玻璃化问题;传统组培希望从无菌技术层面解决污染难题,这也造成了组培成本偏高的问题,进而对开放组培和无糖组培的探索,通过抑菌剂的添加及糖的剔除有望降低组培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随着组培技术的发展,在抑菌剂加入的条件下,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进行开放式的组培;利用植物自生的光合能力,剔除培养基中的蔗糖,同时改变光照条件、培养环境中的CO_2浓度、湿度,以促进外植体光自养微繁殖生长;二者均着眼于降低组培成本,简化组培程序,有望使组培技术得到革新。本文对林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可溶性糖含量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用。采用蒽酮法对雷公藤组织培养各阶段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4 d为雷公藤外植体生长发育一个小周期,蔗糖是生根培养阶段最佳碳源,30 g·L-1为最佳添加浓度,生根率达100%。可溶性糖含量在生长发育的0-7 d、14 d-21 d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时间段含量下降,说明可溶性糖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物质。不同碳源处理中,蔗糖是最佳碳源,而葡萄糖不仅会造成雷公藤外植体生根效果差,生长发育还受到抑制,外植体处于营养缺乏状态。在雷公藤组织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外源蔗糖的添加以促进雷公藤外植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控制污染是林木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利用适当浓度的HgCl2、NaClO进行严格的消毒,能很好地控制因外殖体自身带菌所致的污染;继代培养阶段无菌系已经建立,良好的无菌环境和严格的操作是控制污染的最佳途径;利用适当的药剂处理及无糖技术可对细菌、真菌的污染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5.
成本过高是制约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许多研究人员从改良培养基支持体、降低糖质量浓度和改善培养环境条件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甜茶快速繁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甜茶(RubussuavissimusS.Lee)为蔷薇科悬钩子属的一种落叶灌木。自然分布主要在广西。其叶富含甜茶素,甜味比蔗糖高300倍,是一种低热能的非糖甜味物质,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优质的天然保健饮品。多年来的掠夺性利用使甜茶野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常规繁殖满足不了需要,因而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苗木是满足扩大种植需求的有效途径。我们于1995年底开始对甜菜进行快速繁殖研究,取得了效果。l材料与方法1.l外植作诱导及继代增殖选择健壮、芽咆满、无病虫害的甜茶嫩枝,用清水洗净,经70%酒精表面消毒…  相似文献   

7.
蔗糖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蔗糖是组织培养中最常用的碳源,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糖的用量不仅影响着培养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还影响其代谢水平,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以及细胞的形态和发生,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常规技术中的扦插、嫁接、压条繁殖葡萄种苗方法和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葡萄种苗认为葡萄种苗生产者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当时的环境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低耗高效的方法进行葡萄种苗的繁殖。  相似文献   

9.
木本植物组培苗的温室炼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苗木,能较好的保持良种的优良性状,所用材料经济,繁殖系数高;便于经营,缩短育种周期;同时还可以进行脱毒复壮,改善和提高苗木质量。目前,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实验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工厂化育苗生产的木本植物种类还很有限,  相似文献   

10.
核桃属于胡桃科核桃属,是山东省重要的干果油料树种之一,常规硬枝嫁接成活率较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防止病菌感染,提高嫁接的工作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是提高组织培养苗嫁接成活率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本试验仅对核桃组织培养苗的嫁接成活率进行了探讨,现将试验结果作一简报。  相似文献   

1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褐化控制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严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褐化控制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在进行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先进行培养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和长部位的影响研究,然后通过培养基的调控、抗褐化剂的使用以及培养条件改变来控制培养材料的褐化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对今后顺利开展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与局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吴丽君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1):67-69,74
针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植物组培研究机构的相继诞生和组培产业投资热潮,从木本植物组培技术特点、产业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方面,浅析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发展我国试管快繁技术和商业应用领域的研究,客观正确预测木本植物组培技术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效益及避免盲目投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多菌灵和青霉素在组培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消除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真菌和细菌污染 ,而又不杀伤植物组织 ,采用多菌灵和青霉素混合溶液浸泡污染的组培苗茎段的结果发现 ,多菌灵对真菌有杀灭作用 ,对细菌没有明显作用 ;青霉素只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继代后细菌污染照常存在 ;而对污染的组培苗采用 75 %乙醇和 0 .1% Hg Cl2 处理可彻底杀灭真菌和细菌  相似文献   

14.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普遍现象,泛指在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过程中,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产生的遗传变异或表观遗传学变异。本文综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形成机理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当前竹子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综述近年来竹子的组织培养研究,得出外植体取材是竹子组织培养的关键因素,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选用不同的植物激素组合。竹子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主要为MS培养基。茎尖和花序分别以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再生植株。竹子组织培养研究有助于竹子的微繁殖、转基因、无性系变异品种等方面的育种。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梁称福 《经济林研究》2005,23(4):99-105
介绍了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概况,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污染、褐变、玻璃化原因、机理与防治对策的研究,培养条件的研究,外植体选择的研究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物种基因改造或转基因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影响植物组培苗发展的障碍因素,全力推进组培苗的产业化;扩展植物组培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范围与规模。加强生物制品的研制与开发;加强植物组培方式与培养水平的研究,探索新的培养途径等建议。为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生产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合欢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合欢属植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材质好、适应性强、用途广,在我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该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中从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培苗移栽等方面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合欢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组培快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以期为建立金合欢属植物高效组培体系及工厂化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金银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金银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包括外植体、培养基、植物激素、细胞培养、培养条件及组培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金银花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双清  陈培  黄小龙 《热带林业》2012,(2):34-36,42
参薯(Dioscorea alata)为薯蓣科薯蓣属攀援、草质藤本植物,是全球栽培最为广泛的薯蓣属植物之一。参薯长期以来以营养繁殖为主,致使其优良品性退化,品质、产量降低以及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病菌传递的机会。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为参薯品种的改良及离体快繁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文章就国内外关于参薯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和它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寻求解决褐化现象的办法进行了探讨,以便为参薯的规模化组织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