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数量较大,尤其是早期的简易填埋场,对场地周边居民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亟待对简易垃圾场进行整治与封场。以四川省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在场地环境与地质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填埋场垃圾堆体封场覆盖、填埋气体导排、渗沥液导排、防洪与雨水导排、挡墙及场地绿化等主体工程的封场设计及实施,控制了垃圾渗滤液和垃圾填埋气体的污染,避免场地及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保证了周边居民健康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以海南省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例,对目前较成熟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修复技术——就地封场、整体搬迁、垃圾减量搬迁开展了比选,基于各修复技术的特点,结合本垃圾填埋场情况,通过技术选择流程,确定了海南省某填埋场治理方案为整体搬迁。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体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渗滤液、最终覆土层厚度、最终覆土层的土壤特性等),介绍了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机理、生态修复的概念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重的生态学原理。结合淮南市大通老垃圾填埋场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植被重建的一般步骤,探讨了淮南市大通老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和总体方案,确定了以本土植物为主,适当搭配外来物种,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植被重建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了效益评价分析,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命终期封场的生态恢复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针对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老场缺乏有效雨污分流措施的问题,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新的雨污分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提出了垃圾填埋场实现雨污分流的几点措施,主要有:①改造老场截洪沟,同时针对新场扩建库区修建合理可靠的截洪设施,尽可能减少库区范围外地下水进入填埋库区;②结合填埋场地形条件,合理划分填埋库区,科学选择地表水排水工艺,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进入填埋作业区;③合理划分填埋作业单元,填埋作业过程中及时进行日覆盖、中间覆盖与封场生态修复,尽量减少暴露面积;④结合填埋作业发展规划,合理修建永久性、半永久性、临时性地表水导排沟渠,有效导排进入填埋库区的雨水等。在填埋场扩建工程中,通过对现有截洪沟的改造,以及截流、分区、覆盖、导排等“堵”、“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最终实现了扩建后填埋场的良好雨污分流,证明了以上措施对实现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达到了设计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国垃圾填埋场改建以及雨污分流的措施探讨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利用项目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利用技术的日益成熟,填埋气利用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垃圾填埋气的产生以及变化过程、垃圾填埋场产气量的预测方法以及填埋气的收集导排系统设计,探讨了几种填埋气体的利用方式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魏颖  白佳伦 《绿色科技》2022,(6):237-239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地表坡度较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垃圾堆体区域以外的雨水进入垃圾堆体内部,并将垃圾堆体区域接收到的雨水有序导排到场外指定区域.对南京市天井洼有机废弃物处理厂封场及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工程经验总结,介绍了洪水流量计算的方法,采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小流域经验公式进行了计算;进行截水沟的布置,采用网状布置形式,保...  相似文献   

7.
太原市山庄头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0km,地处杏花岭区杨家裕乡山庄头村东井沟内,属太原东山山麓,始建于1992年并于1997年投资122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进行底部防渗处理,建成垃圾渗滤液导排收集系统、垃圾阻截坝、排水渠道等设施,使该填埋场基本达到国家垃圾卫生填埋场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家园,减少垃圾污染,对鄂尔多斯市气候、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调查及分析,以确定在该市杭锦旗地区建设一座日处理量为2000t的垃圾填埋场。主要从填埋场库容、工艺流程、垃圾坝、防渗、渗滤液收集、隔离带以及封场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首先,根据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场址,并确定填埋场工艺流程,库区采用多层防渗,防止渗滤液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其次,将属于洁净能源的垃圾分解产生的填埋气,经过管道收集并处理用于沼气发电,以节能减耗。此外,设计隔离带,减少了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垃圾填埋场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了封场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
黄蔷  杨立群  刘松 《绿色科技》2014,(2):215-2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和雨污分流系统的科学设计是防止其潜在危害的有力保证。以宜昌市黄家湾垃圾填埋场为例,结合实际运营中情况及特点,分析了其终场覆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依照相应国家规范提出了黄家湾终场覆盖系统方案,同时通过预测封场后的地形,结合填埋场现有的雨污分流措施及已有的雨污分流经验,设计了填埋场封场后的雨污分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在20世纪以前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修建的垃圾填埋场大多为简易垃圾填埋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简易垃圾场虽已进入封场阶段,但封场后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就简易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风险、国内外风险评价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对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汕头市油麻埠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实际情况,从封场设计、日常维护及土地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填埋场封场后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对减小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景观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及乡土植被对破损山体进行修复,使修复后的山体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同时更具观赏价值,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总体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北方地区各种类型山体修复治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总结,介绍了北方地区常用的两种修复方式和四种修复技术,分析了北方山体植物的群落分布特征,以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内山体景观生态修复工程应用技术为例,提出北京地区山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原则和建议,并对几种修复技术进行了对比,认为应结合各类修复点生态景观效果的要求,以及经济和施工技术的难度,针对特定环境选择更加合理、生态、景观价值更优的修复技术,力求为北京城市周边类似破损山体的修复治理和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分类,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处理方法,填埋气的产生及利用方式。分析了我国现存的垃圾填埋场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垃圾填埋场进行修复的两种技术:原位好氧修复以及异位开采修复,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垃圾填埋场的好氧修复处理的工艺流程及该项技术在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陆卫民  宰正浩 《绿色科技》2013,(12):191-193
指出了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经稳定化处置后进入填埋库的作法,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的要求,经过对比新旧标准的差异,对常熟市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防渗系统改造、增加分坝区和渗滤液导排系统,达到了新标准关于飞灰卫生填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现状的反思,从土壤修复技术、垃圾地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新材料利用技术以及景观文化的重新塑造等方面探讨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  相似文献   

16.
叶洁华  甘伟群 《绿色科技》2019,(6):113-114,1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废弃地类型,如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和破坏。通过对广东省镇级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对垃圾填埋场覆土封场后如何合理高效进行快速植被恢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中适宜的草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混播方式,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了植被恢复,不仅为植物自身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营养来源,还可以利用植物起到了水土保持、固坡护坡、改良土壤、净化周边空气,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破损山体不仅影响自然景观,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崩塌,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次生灾害。文章以济南市破损山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济南城市破损山体现状及修复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破损山体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实例,比较详细地总结研究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技术,总结出的台地续坡式等治理方式及挂网喷播等修复技术,可为类似破损山体的景观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垃圾填埋场在垃圾不断地被降解和稳定化的过程中将产生气体,垃圾填埋产气率预测对于评估填埋场能源气体产生潜力,确定填埋气体利用方式极为关键.为了更准确的计算填埋气体的产气量,以北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使用一阶降解模型、Monad模型和Scholl canyon模型,分别对填埋场的填埋气体产生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一阶降解模型是针对具体的垃圾填埋场,综合考虑了填埋场垃圾填埋量、垃圾组分等变化因素,能够较合理地对填埋场垃圾产气规律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对矿区山体破损生态修复治理有了基本的工作经验。文章介绍朝阳地区矿山现状及存在问题,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具体治理措施,达到修复的目的。实现山体绿化美化,恢复自然景观,促进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选择合适的植被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尤为重要。针对实际测定了保定市某垃圾填埋场13种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柳树、杨树、榆树、紫穗槐、龙葵和商陆对Cd的吸收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Cd的修复植物加以推广;柳树、杨树、芦苇、狗尾草、龙葵、商陆、藜吸收Zn的能力较强;芦苇、爬山虎、商陆吸收Cu、芦苇吸收Cr的能力较强;榆树、爬山虎、狗尾草对Pd具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可认定龙葵为Cd和Zn的超富集植物、爬山虎为Pb的超富集植物。因此,这些植物可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