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玉米是喜水作物,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产必须依靠灌溉,否则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垄膜沟灌是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栽培方式之一。但灌溉水量、灌溉时间和灌溉次数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探讨灌溉水量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影响,揭示灌溉水分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确定西北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玉米丰产优质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高原沟壑区典型代表性土壤黑垆土为供试土壤,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根据目标产量,在高密栽培及优化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基础上,研究4种农田水分管理模式下春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转移规律,以期为黄土高原南部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以补充灌溉、雨养、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等为农田水分管理模式,通过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蜡熟期和生理成熟期等关键生育时期采集地上部植株样品,研究春玉米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素累积、分配和转移规律与产量及水分养分效率的关系。【结果】随生育阶段推进,春玉米生长速度加快,氮素吸收累积逐渐增加,进入生殖阶段后,各器官氮素分配随生长中心转移而发生变化。不同农田水分管理模式明显影响春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转移,在各个测定时期,补充灌溉处理氮素累积量均高于其它3个处理,地膜覆盖处理在玉米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仅次于补充灌溉处理,成熟期雨养和覆秸秆处理氮素累积量相对较低。在补充灌溉条件下,各器官氮素向籽粒转移量最多,完熟期籽粒氮素累积量最大,为235.5kg·hm-2,其次是覆膜处理为225.3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处理籽粒氮素累积量与雨养处理差异也不显著,但补充灌溉处理和地膜覆盖处理显著高于雨养和秸秆覆盖处理,与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高低具有一致性。【结论】有利于提高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农田水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氮素吸收及籽粒氮素累积。从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与产量和水分养分效率关系看,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为本试验条件下的较优农田水分管理模式,从节约水资源及充分利用天然降雨角度考虑,应首选地膜覆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亏水对河西地区春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春玉米东单1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灌水处理(全生育时期灌水(4个生育时期均灌水,CK)、拔节期不灌水(I1)、抽雄期不灌水(I2)、灌浆成熟期不灌水(I3)),研究不同生育时期亏水对春玉米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较,任一生育时期不灌水处理都会造成春玉米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降低,其中I1处理对株高和干物质累积量影响显著,最高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1.59%和16.10%;I3处理对春玉米叶面积影响显著,最高降低了24.61%;与CK相比较,I3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较CK增加幅度最大,达23.77%;不同生育时期不灌水处理对春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都有显著影响,其中I2处理对产量影响最大,最大降幅为24.45%,而I3处理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与全生育时期灌水相比较,灌浆期不灌水不仅对春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还可大幅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玉米生长指标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水分差异对玉米各生育时期根重及产量的影响,在白银市靖远县进行了不同灌水处理对膜下滴灌玉米0~100 cm土层根重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对膜下滴灌玉米根重产生了重要影响;膜下滴灌600 m~3/hm~2与大田漫灌900 m~3/hm~2在产量上无显著性差异,而用水量却减少了33.3%。试验为探索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灌水量与根重、产量之间的响应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河西地区玉米高产栽培及节水灌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材,研究了田间不同灌水处理对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壤贮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大,30~6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80~100 cm土壤整个生育时期水分含量稳定,无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60~100 cm土层。抗旱品种"郑单958"产量受灌水量的影响较小。"浚单20"灌水比不灌水处理平均增产8.02%。玉米2品种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一般以不灌水处理较高,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值比不灌水处理降低51.18%。因此,在水资源紧张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选用抗旱玉米品种并灌水1次,即可减少农田耗水,又能保证较好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对4个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不同生育时期的补灌处理,分析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玉米杂交种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起垄情况下,宁夏单种玉米在6月中旬-7月,性器官分化形成期和吐丝授粉灌浆期对水分比较敏感,应适时补灌2—3次.折666.7m^2补充灌水133.4-200m^3.玉米产量可接近传统方式灌溉的产量;在耐旱性筛选及节水农业生产中,应注重利用生物产量高、大穗、千粒重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宁夏引黄灌区滴灌冬小麦、玉米灌溉施肥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杨建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85-17588
[目的]为宁夏引黄灌区滴灌灌溉制度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年,采用对比试验,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典型区域内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与玉米作物产量及其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滴灌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冬小麦、玉米产量和株高随着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多而增大.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冬小麦产量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4.0%和11.64%,灌溉量和施肥量分别减少63.2%、55.1%.滴灌灌溉下玉米平均产量、平均千粒重分别比对照高35.10%和17.42%,且前者的灌溉量和施肥量分别比后者减少55.5%、50.1%.[结论]在宁夏引黄灌区实施滴灌灌溉冬小麦、玉米时,可以分别采用灌溉量190和200 m3/hm2为其参考编制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8.
以冬小麦石家庄8号为材料,对华北平原不同灌溉处理下应用CERES-Wheat模型模拟节水栽培冬小麦生育时期、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生物量、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的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节水及不灌溉条件下,CERES-Wheat模型对冬小麦生育时期、产量、生物量的模拟效果良好;在高水分灌溉条件下,模型对生育时期的模拟效果良好,对其他性状的模拟效果不够理想,并且模型过高估计了灌溉对产量的贡献率。该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基本特征,但稳定性有待提高。模型对不同灌溉处理2m土体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吸氮量的模拟效果较差。要提高模型的系统性精度,需要在模型机制上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的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均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抽雄吐丝期>拔节期>苗期.各个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的穗部形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水分胁迫对干物质的分配产生影响,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减少,向茎秆、叶片的分配增加,从而导致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郑单958作为材料,通过不同的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处理,得出不同的灌水方式对郑单95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的苗期与大喇叭口期进行适量的补充灌溉都能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大喇叭口期灌水较苗期灌水的补灌效率和水分利用率高,增产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节水技术对玉米水分利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2006年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腰力毛都镇,库伦旗的六家子镇,科左后旗金宝屯镇等地区进行了不同节水技术玉米水分利用效果的试验研究,量化分析了不同田间灌水量、灌溉方式、土壤含水量、土壤覆盖方式、灌溉时期等奈件下水分对玉米产量的贡献,提出了适合当地生产奈件的节水技术措施和水分利用效果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采取盆栽遮雨人工定量灌水的方法,探讨了常规晚稻和杂交晚稻前后两大生育时期不同灌水量对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型晚稻品种前后两个生育时期节水灌溉都能达到高产之目的,但不同类型和不同生育时期的最佳灌水量和节水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生育时期的问断灌溉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选用两种土壤进行不同施肥量的盆栽试验,水稻分三个不同生育时期进行间断灌溉处理。分蘖期处理的抑制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增加碳水化合物积累,控制无效分蘖,有效穗数百分率提高20%左右,处理结束后进行常灌,促进矿质营养吸收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在一般施肥水平下对增加产量效果明显,但低肥水平下反而减产。长穗期间断灌溉也改变根的生态环境,增加矿质营养吸收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控制无效分蘖,而在施氮量过多时效果更明显,但在一般施肥水平下减少粒数。成熟期间断灌溉对生育的影响与长穗期相同,但提高成熟率,在低肥条件下增加千粒重和产量。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不同施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的间断灌溉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就不同。  相似文献   

14.
再生水灌溉时期和方式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二沉池出水),以清水为对照,于2005—2006年进行了玉米和大豆种植盆栽试验,比较再生水不同灌溉方式(纯灌、与清水混灌和交替灌)和灌溉时期(全生育期、生育前期和后期)对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在玉米苗期灌溉对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在拔节期后灌溉能明显促进玉米生长,玉米籽粒产量不降低或有所增加;再生水以纯灌和混灌方式在各个时期灌溉都能促进大豆整个生育期生长,明显促进籽粒产量提高。再生水灌溉对玉米和大豆籽粒粗蛋白、粗淀粉无显著影响,但粗灰分效应有别。再生水灌溉降低玉米籽粒铁含量,重金属铅和镉在玉米和大豆不同器官内含量不同,其分布规律是:根>茎、叶>>籽粒,再生水灌溉的玉米和大豆籽粒中铅和镉含量均满足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再生水灌溉有增加大豆籽粒中镉含量的趋势。这些结果对评价再生水灌溉对作物生产影响及应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探讨温室膜下滴灌不同生育时期灌水控制下限与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的基础上,找出适宜的番茄生育前、后两时期灌水控制下限组合。【方法】采用了日光温室小区作物栽培试验的方法,对试验数据做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番茄的耗水量多少、产量的高低是番茄生育前期和后期灌水控制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后期灌水控制下限的高低对于全生育期灌水量的影响要高于前期,而前期灌水控制下限对产量的影响比后期更加明显;水分利用效率随番茄产量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当产量为9.69 104 kg·ha-1时,水分利用效率有最小值62.28 kg·m-3。【结论】温室覆膜滴灌栽培番茄,应将各个生育时期的灌水控制下限控制在适宜范围内,综合考虑节水、增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番茄生育前期和后期灌溉控制下限土壤水吸力值分别控制在20和60 kPa左右为宜;与番茄生育后期相比更应加强对番茄生育前期的水分调控管理。研究结果可为温室覆膜滴灌蔬菜栽培的水分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APSIM 模型的宁夏半干旱区苜蓿 灌溉模拟验证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宁夏4 个试验点的试验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对APSIM 模型进行了充分地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 APSIM 模型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各验证项模拟值和实测值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在0.6~1.0 之间,D 值 在0.78~0.99 之间。在此基础上,利用APSIM 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情况下不同灌溉量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 干草产量尧蒸发蒸腾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灌溉是宁夏半干旱地区苜蓿增产的重要因素。200 mm 的灌溉 量是苜蓿干草产量由增加到减少的转折点。苜蓿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度不同。分枝期和现蕾期最大灌水量 为50 mm,超过50 mm 会引起产量降低。蒸发蒸腾量(ET)与灌水量呈线性显著相关,决定系数R2达到0.826,P< 0.01。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量不成正比,当灌溉量增加到100 mm 时,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尧为54.2 kg/hm2窑 mm,随后逐渐降低。较大的灌溉量不利于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金穗四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层在交替隔沟灌溉、固定隔沟灌溉和常规沟灌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根系生长的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根长占该土层根长的百分比:40~100cm土层,植株北侧成熟期固定隔沟灌溉处理较大;0~100cm土层,植株南侧固定隔沟灌溉处理较大,植株上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较大,根系总量以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较大。各层根长占整个土层根长百分比为灌浆期和成熟期60~100cm土层固定隔沟灌溉处理较大。监测时期内根系总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交替隔沟灌溉处理较大,较固定隔沟灌溉,产量提高了17.3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6.16%。可见,交替隔沟灌溉更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防雨旱棚方法研究了高产小麦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三个生育时期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反应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等方面;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对水分敏感性强,产量受后期水分影响较大;根据各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产量等指标得出高产冬小麦合理节水灌溉指标主要为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分蘖前期为45%~50%,分蘖后期到孕穗前期为55%~60%,孕穗后期至灌浆期要维持60%~65%左右。这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合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春播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质量分数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裸燕麦高灌溉定额处理不同生育时期茎、叶和穗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低灌溉定额(P0.05)。滴灌灌溉定额为180mm(W4处理)时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最高,其他处理由高到低依次为:W5、CK、W3、W2、W1;滴灌灌溉定额为60mm(W1处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氮磷钾质量分数最低。滴灌灌溉定额为180mm(W4处理)时籽粒产量最高(3 249.7kg/hm2),比传统灌溉(CK处理)籽粒产量提高5.98%,比最低灌溉定额(W1处理)提高31.83%。说明适宜的滴灌灌溉定额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裸燕麦不同生育时期茎、叶和穗对氮、磷、钾的吸收,使得各器官养分的积累量增加,促使后期有更多养分向穗部转移,从而有利于燕麦籽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节水增温灌溉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桦川县水稻生育不同时期的节水及增温灌溉技术,阐述该项技术与常规灌溉对水稻分蘖量及产量的影响,提出节水灌溉及井水增温的具体措施,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