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平 《茶叶》2015,(2):86-92
通过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与《六堡茶》标准在编写依据和方法、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分类、等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两标准的异同。结果显示,《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是在《六堡茶》基础上增加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内容制定而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产品保护范围、原料种植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茶树品种、栽培技术、采摘、毛茶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等,产品等级从7个等级缩减至5个等级,前者比后者要求更宽广、更严格。《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对保证六堡茶质量特色、提高质量水平,推动六堡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公告,批准《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三项标准发布,并于2014年12月30日起实施。据悉,这三个标准分别由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农业局、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三个单位牵头起草,其中《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标准是首次制定,而《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则是首次修订。《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3.
吴平 《茶叶》2014,40(3):148-152
通过介绍质检部门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法规依据和程序,叙述“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上的质询、答辩及会议纪要,以及草拟《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的理由、内部讨论、上报初稿、专家审查反馈意见、沟通、协调等实况.《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内容是申报、审查专家、执法部门等多方诉求而达成的一个平衡点,符合法规要求和国际惯例.一个内容符合国际惯例的《六堡茶质量技术要求》有助于六堡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国际认可,从而促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六堡茶”与《六堡茶》标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平 《广东茶业》2008,(2):12-14
1 何谓“六堡茶”? 知道的人恐怕很少,即使是茶道中人也只知道它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黑茶家族中的一员,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是梧州的传统茶品,该茶是以地名命名的茶。对于它的确切定义,千百年来无人说得清楚,造成了梧州以外生产的黑茶也叫六堡茶的情况,“六堡茶”几乎成了通用商品名称。  相似文献   

5.
吴平 《广东茶业》2023,(3):46-55
为相关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六堡茶出口规范》团体标准。方法:通过对标准的制定背景、制标过程、内容框架、内容解读、创新点、标准应用等进行说明。结果:该标准是法规要求、标准要求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六堡茶产品出口的全流程性、系统性解决方案和路径,适用于六堡茶出口产品及其相关企业;对六堡茶出口的种植与加工、证照办理、产品出口申报、风险防控与纠纷应对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相关国内外法规、标准协调一致,具有科学性、合规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结论:标准的实施对六堡茶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吴平 《广东茶业》2023,(Z1):54-59
为相关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六堡茶的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异同。方法:梳理地理标志的起源、发展及其国际性协议,我国保护制度的建立、监管部门及其演变轨迹;阐述六堡茶、梧州六堡茶及广西六堡茶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经过和保护实践。结果:我国地理标志最初由四个监管部门建立起四种不同的保护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两个监管部门、三种模式,适应我国国情。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保护经历了现行的三种模式,这三种保护模式的批准性质、批准部门、名称所有权属、审批依据、保护范围、执行标准、专用标志图案、国际认可等均不相同,但都属于地理标志保护。结论:通过比较六堡茶的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异同,为人们全面、准确认识三种模式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平 《广东茶业》2016,(5):54-60
目的:阐述《六堡茶加工和感官审评术语》标准是一致共识的产物.方法:通过介绍制定该标准的原因、申报立项、起草单位等情况,及起草、征求意见、内部讨论、内容增删调整、送审、专家审定、报批等过程的修改情况.结果:《六堡茶加工和感官审评术语》标准共有8类37个术语,其中新创立的术语有10个、源于现行茶叶国标行标但对其定义进行了修改的术语有1 1个、源于以往六堡茶地方标准但对其定义进行了微调的术语有1 1个、源于现行六堡茶地方标准中未作修改而保留的术语有5个.结论:与此前的相关标准相比,《六堡茶加工和感官审评术语》标准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表述了六堡茶的工艺特点和品质特色,彰显了六堡茶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3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公告,批准《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地方标准发布,并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据了解,该标准是六堡茶第一个专用术语标准,适用于六堡茶的加工和感官审评,它规定了六堡茶的通用、加工、干茶形状、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8类术语的名  相似文献   

9.
六堡茶属于传统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是广西的地方性名茶。本文综述了六堡茶的适制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微生物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六堡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作为鲜叶原料,制作六堡茶。产品获2009年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黑茶类特等奖。通过分析研究证明,该品种完全可以制作出高档优质的六堡茶(黑茶)。  相似文献   

11.
六堡茶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类特色黑茶产品,产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和保健功效,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综述了近20年以来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探讨分析了六堡茶未来可能的主要研究方向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鲜叶作为原料,针对鲜叶叶片薄软的特点,优化制作六堡茶工艺,结果分析表明,该品种制作的六堡茶各项指标均达到高档优质的六堡茶(黑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六堡茶作为广西历史名茶,著名的"侨销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素有"红、浓、陈、醇"四绝之称,此外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效.作为后发酵黑茶类,微生物对六堡茶独特的品质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六堡茶微生物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与其他黑茶类相比,六堡茶微生物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本文将综述过去2...  相似文献   

14.
六堡茶为我国传统名茶,属黑茶类,主要产于广西梧州一带。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中有着非常丰厚的底蕴。但由于各种原因,六堡茶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在茶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认识六堡茶,保留特色,加强科技渗透力,同时各方面共同努力,对发展振兴六堡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研究了25个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的水分、总灰分、茶梗、水浸出物(干态)等理化成分,并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茯砖茶、普洱茶(熟茶)国家标准中的技术限量指标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这些茶样中总灰分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的最高限量值接近,比六堡茶国标中的最高限量值低31.4%;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水平比国标中绿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18.4%,比红茶(大叶)和其他类别的紧压茶(花砖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出33%、93.7%,结合水分与茶梗的特点,分析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六堡茶独特的滋味和风味,应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发挥其特色特点,促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平 《广东茶业》2007,(2):12-14
微生物在黑茶加工中作用广泛而突出,本文从同属黑茶的"六堡茶"生产过程中的渥堆发酵及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构成入手,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较全面地阐述了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及机理,以及微生物种群的生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梧州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点,得出梧州特有微生物的不可复制性和移植性,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在黑茶加工中作用广泛而突出,本文从同属黑茶的“六堡茶”生产过程中的渥堆发酵及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构成入手,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较全面地阐述了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及机理,以及微生物种群的生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梧州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点,得出梧州特有微生物的不可复制性和移植性,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六堡茶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成为全国二十四个名茶之一,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在六堡茶已成为梧州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在"十二五"期间,梧州市将加大力度,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梧州市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梧州乃至广西的名片,目标是茶园基地面积15万亩,年加工六堡茶3万吨,产值30亿元。一、六堡茶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会使人通夜不眠,煮盐工人专门饮用。据《中国名茶志》2000年12月第1版记载,在清嘉庆年间(1801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苍梧县志》卷之九—梧  相似文献   

19.
六堡茶松烟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 《中国茶叶》2010,32(8):14-16
近年来,在六堡茶生产和经营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把松烟味、松烟香或烟味、烟香(以下统称松烟味)作为六堡茶的感官特征之一刻意追求,并且在产品宣传中突出强调,以致部分消费者也认为非松烟味不成六堡茶。那么,松烟味对六堡茶而言,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这一问题已经涉及到如何对待六堡茶的历史、文化、生产技术的问题,如不弄清楚,将会影响到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很有探讨和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DB45厅581—2009《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的起草过程,以及该标准中新创造的一批六堡茶专用术语和定义,并对G8/T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标准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