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 0 1年 10 12月对漾濞县老和尚山中的次生元江栲林进行调查 ,以元江栲为中心设置 5个样地 ,面积为10 0m2 ,分析了次生元江栲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次生元江栲林中植物种类为 30种 ,其中乔木 9种 ,灌木11种 ,草本 10种 ,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表明原生的元江栲林遭到破坏后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 ,从而强调了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2001年10-12月对漾濞县老和尚山的次生元江栲林进行调查,以元江栲为中心设置5个样地,面积为100m^2,分析了次生元江栲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次生元江栲林中植物种类为30种,其中乔木9种,灌木11种,草本10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表明原生的元江栲林遭到破坏后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从而强调了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次生阔叶林更新方式对林分生长和演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泽县九龙坑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和人促更新方式下的林分恢复进行调查,比较这2种更新方式群落的生长、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林分的生长、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重要值均存在明显差异。人促更新17 a后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及蓄积量分别是天然更新林分的1.8倍、1.6倍和2倍。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能加速群落的演替进程,且在材种和材质方面达到经营的预期目标,进而提出将次生阔叶林改造培育成工业原料林的技术措施,并解决了合理密度设定这一关键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3个网格样地数据,记录每个样地的物种多度、盖度、频度及土壤环境数据,测定12个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原始阔叶红松林群落经过顺行演替向逆行演替发展,演替趋势为: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次生针叶林→次生裸地;2保存较好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其次是天然次生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次生裸地,群落结构简单。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的影响,2008年11月在四川彭州银厂沟内分别选取泥石流、滑坡2个次生灾害区样地和2个柳杉林对照样地,对4个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个次生灾害区均未发现大型土壤动物,对照区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96只,隶属3门7纲17目36类(科),平均密度为65.34个·m-2;次生灾害区共调查到中小型土壤动物232只,隶属3门4纲6目26类(科),平均密度为3 222.22个·m-2;对照区共有中小型土壤动物2 747只,隶属3门7纲9目64类(科),平均密度38 152.78个·m-2;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因部分稀有类群的消失和群落密度的下降;与对照区相比,次生灾害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湿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下降,旱生及中生性种类的个体百分比增加;次生灾害区与对照区间的群落相似性低于2组样地内部不同样地间的相似性.地震次生灾害对土壤动物,尤其是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强烈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贵州凯里喀斯特区最难恢复的白云质砂石山天然次生灌木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研究区6个样地共计2 400m2植被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云质砂石山天然次生灌木林木本植物有21科37属49种,草本植物有6科10属15种,植物组成以落叶灌木树种+多年生草本为主;白云质砂石山天然次生灌木林群落各层次的优势种都比较明显,灌木层以金佛山荚蒾Viburnum chins-hanense、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占优,草本层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处于优势地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特征指数都小,生境资源匮乏是导致白云质砂石山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次生幼龄林封山育林后乔木层物种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俞坑村的封山育林区设置20 m×20 m的固定样地2块,对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对次生幼林乔木物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了7~11,乔木物种增加了2~5科,3~8属.自然恢复为以壳斗科、杉科、山茶科、樟科、胡桃科、安息香科等物种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A)、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B)、马尾松-油茶混交林(C)、马尾松-枫香混交林(D)、马尾松-白栎混交林(E)、马尾松-杉木混交林(F)6种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6种群落类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混交林灌木层物种明显比纯林丰富,其物种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群落F(37种)群落D(23种)群落E(19种)群落B(13种)群落C(10种)群落A(6种);草本层物种数分布为群落F(18种)群落C(15种)群落B(10种)群落D(8种)群落E(4种)群落A(3种)。群落A中的优势种群明显,物种间的重要值差异较大,群落B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有4种,群落C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有5种,群落D和群落E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均为3种,群落F灌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物种只有2种。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n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Ma)的变化趋势均为群落F群落D群落E群落B群落C群落A,Pielou指数呈群落E群落D群落F群落B群落C群落A的变化趋势,而生态优势度则与Shannon-Winner指数(H)呈相反趋势;除了群落C,其他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白水江保护区兰科植物达35属75种,种类丰富度为周边之最,为我国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横断山向北延伸而形成的"多样性中心"或"特有中心";(2)白水江保护区兰科植物生活型多样,以地生兰为主,属的区系类型以温带成分居多,但区系组成比较复杂,热带成分、温带成分以及其它类型的地理成分相互交错、渗透的现象很明显;(3)属内种缺乏,但中国特有种丰富;(4)地理环境特别,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兰科植物与周边或邻近区域相似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探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旨在为其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高,天然更新能力强。乔木树种和林下植物的单种科组成都在50%及以上,幼苗种类和数量较多,林分天然更新能力较强,幼树相对较少。2)林分郁闭度、株数密度、胸径差异大,林木空间布局有待调整。标准地郁闭度为0.64~0.90,株数密度为675~1 975株/hm2,胸径在5.0~44.5cm之间,林分空间分布多为团状分布,林木竞争处于中庸状态。3)乔木层植物多样性丰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受林分因子的影响。不同林层中,乔木层的4个指数相对较大;灌木层植物受郁闭度、平均胸径等林分因子的影响,草本层基本不受影响,幼树幼苗层受郁闭度的影响。因此,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适度调整林分密度和空间分布,提高幼树幼苗的数量和质量,丰富林下灌木种类,提高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确保森林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其资源、保护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就目前常用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系统地探讨。将其分为5类,分别为物种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标(包括Margaler指数,Glea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以及熵(包括信息熵,概测度熵,统计力学熵)。这些指数及其计算方法的探讨,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共记录了179种草本植物,其中红松阔叶林125种,次生林160种。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的月季动态变化明显,物种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小。不同月份次生林内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红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下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整个生长季内,次生林下草本植物高度均大于红松阔叶林。  相似文献   

13.
京九长廊深圳段绿化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京九铁路深圳布吉段全长3km,应用14科、18种岭南乡土阔叶树,设计12种配置模式,营建42hm^2铁路沿线绿化防护林。其中,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为2:1,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比例为6:2:1,防火树种与景观树种比例为1:2,防护林与风景林的面积比例为8:13。本文分析了上述绿化模式的生态学基础,从生物多样性,植被地带性、生态功能综合性、景观走廊的美学特性及人文关怀意识等方面,探讨京九长廊深圳段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次生林中引入各种用途的植物对当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广东省江门市古斗林场设置4个固定样方进行长期观测。结果发现:当引入植物种数不超过样方内全部植物(包括引入种和当地种)总种数的25%、株数不超过全部植物总株数的5%时,6a后当地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可保留90%以上;这种间种方法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小于对物种多度分布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南方集体林区次生林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江山娇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恢复生态学为研究理论基础,叙述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退化生态系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以及江山娇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退化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技术方法,并结合样地实测数据,采用常用的专家咨询法进行权重赋值,计算样地退化指数,依据退化指数分析了样地的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19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5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的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土壤容重、枯落物层厚度和林草的覆盖率等。  相似文献   

17.
依据大量的调查资料 ,应用有序样本聚类方法 ,按林分类型、立地条件和林龄来确定次生林改造生长量划分标准 ;以地形、土壤、更新密度等因素作为综合评价指标 ,以打分评定来确定次生林改造对象 ,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郑勇奇  张川红 《林业科学》2006,42(11):114-122
外来树种如果形成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具有爆发性和长期性,且不可逆转.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比,外来树种的入侵具有很长的时滞,预测比较困难.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数量多,过去对外来树种的生物入侵研究很少,开展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确定各种外来树种的入侵性等级,对我国林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在外来树种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外来树种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定外来树种入侵评价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外来树种监测及生物入侵早期预警系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正确处理林木引种与生物入侵的相互关系,对外来树种进行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制定生物入侵防范战略,可以有效地防止生物入侵的发生.同时也要针对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特点,避免夸大外来树种的生物入侵风险,更好地促进外来树种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岸带自然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北方河岸带的特点,提出了从地貌结构、植被群落、景观三个方面的13个因子组成的河岸带自然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河岸弯曲度、河岸断面几何形态、河岸带宽度、河岸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郁闭度、顶级适应值、乡土树种比例、建群种胸径级、实生幼株丰富度、群落形态指标、群落色彩指标、动物指标;并根据近自然程度,将河岸带划分为自然、较自然、半自然、人工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广东潮州凤凰山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分析了广东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2片保护状态较好的次生林群落的植物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点。在两个面积为1 200 m2的调查样方内,共记录了112种维管植物,隶属于48科77属。次生林优势科为茜草科、山茶科和樟科。乔木层优势种为阿丁枫(Altingia chinensis)、尖叶假蚊母树(Distyliopsis dunnii)、木荷(Schima superba)、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和鼠刺(Itea chinensis)等,灌木层优势种为苗仔竹(Schizostachyum dumetorum)、尖叶假蚊母树(Distyliopsis dunnii)和木荷等,草本层优势种为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黑莎草(Gahnia tristis)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等。不同的样方,其林木密度和胸高断面积也不同,以样方Ⅱ的群落结构更为成熟,林木平均株高和平均胸径较大。样方Ⅰ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后者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两个林分的草本层植物均较贫乏。与大面积的人工林相比,凤凰山次生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