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禽白血病(Avian leukaemia,AL)是指由属于反转录病毒的禽白血病病毒群造成的各种肿瘤性疾病,可表现为多种肿瘤形式。其中,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在肝脏、脾脏及其他实质性器官表现为淋巴性肿瘤。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肿瘤疾病,以淋巴组织的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1禽肿瘤病病毒禽肿瘤病病毒包括疱疹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禽白血病和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火鸡对MDV、REV以及相对罕见的反转录病毒——淋巴细胞增殖病病毒(LPDV)易感。MDV为双股DNA病毒,  相似文献   

3.
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鸡马立克氏病(MD)、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禽白血病(AL)和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引起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症(RE)都能引起鸡的内脏肿瘤,是常见的临床肿瘤病,且肉眼观察肿瘤形态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4.
1 禽淋巴白血病病毒的分群 除了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之外,禽淋巴白血病/劳氏肉瘤代表着禽肿瘤性疾病的第3个群.许多年来马立克氏病已经成为养禽业的主要威胁.自从1988年于英国分离到一个新的亚群ALV以来,白血病就成为肉鸡业的一个主要问题,该亚群病毒叫做J亚群.  相似文献   

5.
鸡肿瘤性疾病根据感染病毒的不同,大致可分为3种独立的疾病,马立克氏病、禽白细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马立克氏病是主要侵害外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禽白血病,主要表现淋巴白血病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毒主要侵害法氏囊和内脏器官,也包括造血源的肿瘤。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主要引起禽类综合症,包括免疫抑制,生长抑制,淋巴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慢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它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是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  相似文献   

7.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病,已经确认世界各地鸡群都可发生该病。鸡是马立克氏病病毒最重要的自然宿主,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细胞结合性的疱疹病毒科,其分子结构和基因组成与α疱疹病毒相似,而嗜淋巴的特性却与r疱疹病毒相似。除非是在严格的无特定病原体条件下饲养,否则所有鸡群都可能被感染。尽管感染鸡群不全都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但亚临床症状会表现出增重率和产蛋率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常见禽肿瘤性疾病根据感染的病毒不同.大致可分为3种独立的疾病: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相似文献   

9.
崔治中 《北方牧业》2004,(16):10-10
鸡群中可引起肿瘤的病毒有三种,即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白血病病毒(AL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长期以来,在鸡群中只要一出现肿瘤,许多人就怀疑甚至断言是马立克氏病,而忽视了其他二种病毒的致病性。ALV的A、B、C、D亚型可在蛋用鸡中诱发肿瘤,而ALV的J亚型则主要在肉用型种鸡中诱发肿瘤。REV在蛋用型和肉用型鸡中均可诱发肿瘤。根据临床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虽然可以区别一些典型的马立克氏病或白血病,但近几年来我国鸡群中实际发生的肿瘤的表现在逐渐变化,已很难仅仅根据病变来鉴别诊断究竟哪一种病毒引发的肿瘤。特别是,在同一鸡群中及同一病鸡中,二种不同病毒共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更给鉴别诊断带来了难度。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肿瘤的发生.首先要综合利用常规病理学、经典病毒学、分子病毒学的免疫学技术完成对肿瘤病因的科学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本病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潜伏期长(1~6个月不等).患急性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的鸡群淘汰及死亡率高达8%一30%.严重发病的鸡群可造成全群覆灭,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养禽业规模化发展,雏禽和成禽调入与调出不断,禽传染病日益复杂,尤其是以肿瘤为主的禽传染病包括鸡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病发病率相对增高,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威胁。现针对这三种病的诊治与分辨,笔者进行如下分析。一、马立克氏病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该病主要感染鸡。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  相似文献   

12.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病毒(MDV)引起的鸡最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肌肉和皮肤的淋巴组织浸润、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由于鸡MD一般在成年时期发病,发病后又没有有效的药物或疫苗来进行治疗,且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正>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简称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简称MDV)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为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以及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产生肿瘤病灶。病鸡表现为消瘦、肢体麻痹,并常有急性死亡,在临床上有4种表现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MD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4.
鸡马立克氏病毒超强毒及其防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MD)是一种由B群疤疹病毒引起鸡的最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经和其它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所以,一直是国内外最受重视的禽病之一。马立克氏病病原为马上克氏病毒(MDV),根据MDV毒株抗原差异及其生物学特性,将MDV及其抗原相关病毒分成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强毒及其致弱毒,血清11型为天然不致瘤病毒,血清巨型为火鸡技疹病毒。其中血清I型MDV,根据其致病性又可分成四个亚型(Schat,1982),即超强毒株d强毒株,毒力温和株及强…  相似文献   

15.
前  言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该病首次报道于1907年,其主要特征是病鸡的周围神经、性腺、各脏器、眼的虹膜、肌肉和皮肤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马立克氏病病毒最早由英国学者于1967年分离获得。本病主要发生于密集饲养的养鸡场,特别是肉仔鸡发生该病后损失严重。马立克氏病病毒还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而增强毒力。不同品种的鸡对马立克氏病的易感性不同,采用马立克氏病疫苗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感染,但其免疫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控制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必须加…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它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是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  相似文献   

17.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病原为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该病主要特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各种脏器、眼的虹膜、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和形成肿瘤。本病  相似文献   

18.
某养殖场送检的23只病、死鸡,用琼脂扩散试验检出马立克氏病毒抗原阳性率为95.7%;马立克氏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00%。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鸡马立克氏病。同时对马立克氏病与禽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本病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潜伏期长(1~6个月不等)。患急性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的鸡群淘汰及死亡率高达8%~30%,严重发病的鸡群可造成全群覆灭,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相似文献   

20.
由病毒所致的家禽肿瘤性疾病主要有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和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目前,这3种病只有马立克氏病能够用疫苗来免疫预防。因此,预防家禽肿瘤病的方法主要是净化环境,净化鸡群,加强机体自身的抗病力和利用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