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正>发酵肉制品是指在自然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色泽和质地,且具有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使肉中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大大提高了其消化性,同时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双歧杆菌素含量增加,使营养性和保健性增强,微生物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尚可进一步形成大量香味成分,从而使产品具特有风味。  相似文献   

2.
<正>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研究,由传统的粗蛋白质或可消化蛋白质体系,转向降解和非降解蛋白质体系及小肠可消化蛋白质体系,迄今已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小肠氨基酸来源、数量、组成及蛋白质周转方面。反刍动物氨基酸需要是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调控的基础,是通过对饲料以及消化系统的调控,使进入小肠的氨基酸达到动物的生产需要。反刍动物小肠中吸收的氨基酸包括3个来源蛋白质的降解:①瘤胃微生物蛋白;②饲料非降解蛋白;③内源蛋白质。饲料非降解蛋白质和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在小肠内被消化吸收,微生物蛋白质是小肠氨基酸的主要来源,空肠回肠是氨基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因此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及氨基酸组成,对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蛋白质饲料是反刍动物日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反刍动物的瘤胃发酵作用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在瘤胃内被不同程度地降解,降解产物用于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不同生产用途和生产性能的动物对蛋白质饲料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试验用尼龙袋法研  相似文献   

4.
1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包括细菌、原虫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饲料并通过自身的繁殖,生成大量便于奶牛利用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并合成多种维生素。瘤胃内纤维的分解是以细菌和真菌为主,而淀粉和脂肪的分解则以细菌和原虫为主,水溶性蛋白是主要靠细菌分解,而不溶性蛋白质的分解以原虫和真菌为主。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反刍动物的瘤胃可以合成其自身及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因此,形成了反刍家畜日粮中的氨基酸成分不必保持平衡的观点。但最近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况下,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蛋白质远远不能满足机体对氨基酸的需要。要想获得最高产量的肉、毛、奶,仪靠微生物合成的蛋白质是不够的。然而,单纯提高(不考虑蛋白质的降解率)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会引起蛋白质在瘤胃中的过剩分解,使蛋白质得不到合理利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反刍动物补饲人工合成氨基酸  相似文献   

6.
<正> 反刍家畜具有庞大并分为四室的复胃,复胃的前三部分——瘤胃、网胃和瓣胃总称前胃。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主要为嫌气性纤毛虫和细菌)和脲酶。脲酶能将人工合成含氮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气,而瘤胃微生物在碳链和能量供给充分的情况下,能利用氨气合成氨基酸,然后合成为微生物自身体蛋白质。这些瘤胃微生物在进入下一段胃肠时,则被反刍家畜作为自身所需要的蛋白质而被吸收和利用。因此瘤胃微生物不但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它本身还是反刍家畜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1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小肠氨基酸多数来自瘤胃微生物 ,少量来自瘤胃非降解饲料蛋白质及内源性氨基酸。瘤胃微生物的氨基酸平衡较好 ,比较理想 ;瘤胃非降解饲料蛋白氨基酸平衡较差。如何调节小肠氨基酸的平衡 ,使其成为理想氨基酸 ,是当前国内外反刍家畜氨基酸研究的热点问题。瘤  相似文献   

8.
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调控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重要课题。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的调控是以反刍动物氨基酸的需要为基础,有目的地通过各种途径使小肠吸收氨基酸含量达到动物的生产需要。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调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通过瘤胃蛋白质保护、改变饲料在瘤胃中停留时间和添加生物制剂调节日粮过瘤胃蛋白质;通过日粮可发酵能、能氮平衡和瘤胃微生物环境控调微生物蛋白质;通过瘤胃保护氨基酸(RPAA)调控小肠氨基酸。  相似文献   

9.
<正>1低温肉制品的生产优势低温肉制品具有肉品特有的芳香,没有高温产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硫化氢等不良气体和"过熟味"。在营养价值上,肉类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等,维生素如维生素B6、叶酸  相似文献   

10.
尿素属非蛋白含氮物。在反刍动物瘤胃中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脲酶作用下,尿素被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瘤胃微生物将氨合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合成菌体蛋白。这种菌体蛋白被反刍动物消化吸收,转化为反刍动物的体蛋白质。但尿素喂牛因进入瘤胃后分解速度太快,不能充分利用,同时尿素分解的氨,大量被血液吸收会使酸碱平衡失调,引起中毒。因此,尿素喂牛要掌握如下要点:①断奶前犊牛及病牛不喂尿素;②尿素用量以蛋白质需要量的1/6计较为安全。如一头450公斤哺乳母牛每天需可消化粗蛋白质  相似文献   

11.
<正>1低温肉制品的生产优势低温肉制品具有肉品特有的芳香,没有高温产品加工过程中生成的硫化氢等不良气体和"过熟味"。在营养价值上,肉类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等,维生素如维生素B6、叶酸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刍动物具有独特的消化生理特点 ,其蛋白质或氨基酸营养代谢更复杂 ,单胃动物氨基酸模式研究方法 ,并不完全适用于反刍动物 ,因此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研究与应用 ,已成为现代反刍动物蛋白质 (氨基酸 )营养代谢的研究热点。1 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特点反刍动物瘤胃内栖居着大量微生物 (细菌、原虫、真菌 ) ,饲料进入瘤胃后 ,部分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小肽、氨基酸和氨 ,微生物再利用挥发性脂肪酸为碳架 ,利用发酵产生的能量 ,将部分小肽、氨基酸、氨合成微生物蛋白 ;饲料中未降解蛋白和微生物蛋白 ,随食糜进入真胃和小肠 ,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猪肠道微生物对不同分子结构蛋白质饲料源(大豆蛋白质、大豆肽、单体氨基酸)氨基酸消失率的差异性。选取3头30 kg左右的健康生长猪,屠宰后分别无菌取50 mL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置于500 mL厌氧基础培养基中,梯度离心获得相应肠道微生物悬混液。在25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厌氧基础培养基,先取5 mL空肠微生物悬混液接种于50 mL预热的培养基中培养4 h后取5mL培养液用于氨基酸含量和酶活性测定,再加入5 mL回肠微生物悬混液继续培养4 h后取5 mL培养液用于氨基酸含量和酶活性测定,最后加入5 mL盲肠微生物悬混液继续培养4 h后取5 mL培养液用于氨基酸含量和酶活性测定。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大豆蛋白质组(基础培养基+大豆蛋白质+微生物)、大豆肽组(基础培养基+大豆肽+微生物)和单体氨基酸组(基础培养基+单体氨基酸+微生物),另设1个负对照组(基础培养基+微生物),3个正对照组(基础培养基+大豆蛋白质、基础培养基+大豆肽和基础培养基+单体氨基酸),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空肠、回肠、盲肠中微生物对3种不同分子结构蛋白质饲料源的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脱羧酶、组氨酸脱羧酶、甘氨酸脱羧酶、酪氨酸脱羧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单体氨基酸组酶活性整体上高于其他2组,3组间酶活性大小与氨基酸的消失率高低并不完全一致。不同分子结构蛋白质饲料源在加入不同肠道的微生物培养后氨基酸消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大豆蛋白质组的氨基酸消失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盲肠、空肠、回肠,结构较为简单的大豆肽组和单体氨基酸组的氨基酸消失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回肠、盲肠、空肠,大豆蛋白质组的总氨基酸消失率最高。综上,在肠道微生物体外培养下,3种不同分子结构形式的蛋白质饲料源之间氨基酸的消失率存在较大差异,肠道微生物对大豆蛋白质的分解更活跃。  相似文献   

14.
叶静 《中国家禽》2007,29(16):58
禽类熟肉制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微生物十分容易繁殖,而且肉制品中的脂肪在贮存中易氧化变质,因此禽类熟肉制品软包装技术关键是能使产品延长保质期,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反刍动物过瘤胃蛋白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肽、氨基酸和氮,这些降解物最终以氨的形式被微生物合成徽生物蛋白质.Sateer(1975)发现饲料的真蛋白质平均只有30%通过瘤胃,其余70%则在瘤胃内被微生物降解为氨.蛋白质降解率过高造成最终流入小肠内的蛋白质不能满足高产奶牛和生长速度快的反刍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因此,人们一方面为提高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的利用费尽心机,另一方面又为减少饲料蛋白质的瘤胃降解,增加过瘤胃蛋白质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以往25年中,关于奶牛对蛋白质的需要了解已甚多,并已在生产中应用。本文引用近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资料,综述如下。一、不同生理状况的奶牛对蛋白质的需要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它对于机体的机能是必需的。反刍动物所需要的氨基酸可以直接从日粮、瘤胃微生物或内源性  相似文献   

17.
现在,积累的大量资料表明,反刍家畜利用饲料蛋白质的效果,有赖于蛋白质在瘤胃中分解数量和进入小肠的量。这样,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分解的程度可作为测定饲料含氮物质利用程度的一项重要参数。同时,对反刍家畜蛋白质标准的新态度是蛋白质的总需要量包括瘤胃中微生物对氮的需要(由非蛋白氮或易溶解的蛋白质分溜部分来满足)和反刍家畜对氨基酸的需要量,包括微生物蛋白和在瘤胃中不分解的饲料蛋白质。当研究设计这一方法时应该考虑在瘤胃中消化的蛋白质是饲料利用必不可少的成分,而为了实现这一过程,瘤胃微生物区系需要容易吸收的氮。如果缺乏容易分解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奶牛饲料原料中蛋白质组分及RDP、RUP动态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饲料粗蛋白质 (CP)在瘤胃中的降解是影响奶牛瘤胃发酵和提供氨基酸的一个重要因素。瘤胃降解蛋白质 (RDP)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 (RUP)是饲料CP中两个功能截然不同的组分。饲料CP在瘤胃中的降解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提供了所需的肽、游离氨基酸和氨 ,瘤胃合成的微生物蛋白质提供了小肠氨基酸中的绝大部分。瘤胃非降解蛋白质是动物吸收氨基酸的第二重要来源。了解瘤胃中饲料蛋白质的降解 ,是科学配制饲粮使瘤胃微生物获得充足RDP和宿主动物获得充足RUP的基础。在NRC《奶牛营养需要》的第 7次修订版中 ,将饲料中的CP划分…  相似文献   

19.
瘤胃微生物蛋白酶水解蛋白质生成肽,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瘤胃中的最主要的蛋白酶,但也存在其它蛋白酶,如丝氨酸蛋白酶。许多原虫、细菌和真菌均具有水解蛋白质的的能力。动物之间的蛋白酶存在差异。由蛋白水解酶形成的肽经肽酶分解为氨基酸。不同类型的肽其断裂的速度不同,这主要与其化学组成特别是N-末端结构有关。瘤胃微生物很难分解N-末端乙酰化肽,甚至经过数周,N-末端乙酰化肽也未分解。但小鼠仍可利用N-末端乙酰化肽中的氨基酸,整个氨基酸由于乙酰化而使营养价值降低。瘤胃中具有肽酶活性的,最主要的菌属为Pre-votella,通过其二肽酶活性,从寡肽N-末端释放二肽而非游离氨基酸。对Prevotella菌二肽酶突变体研究发现:通过抑制Prevotella二肽酶活性或吸收肽的速率有可能降低肽的水解速度。肽和氨基酸可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且是保证许多菌种在快速发酵的底物中获得最佳生长所必需的。许多菌种能在营养富集培养基中利用氨基酸前体来满足其氨基酸需要的90%。Cellulolytic菌种有些例外,但其细胞中仍有50%的氮来自氨基酸前体。然而微生物利用氨或肽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程度要由它们各自浓度决定,一般体外实验利用氨基酸前体和肽比体内实验利用多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探讨羊肉风味植物的营养价值和可利用性,试验测定了麻黄、甘草、柠条、沙葱等7种羊肉风味植物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所测7种羊肉风味植物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限制性氨基酸(LAA)以及风味氨基酸(flavour amino acid)含量均以沙葱为最高,但总氨基酸/粗蛋白(TAA/CP)比例却以胡枝子为最高。7种羊肉风味植物的EAA/TAA比例均在40%左右,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推荐值。苜蓿及7种风味植物中风味氨基酸占总氮基酸的50%~60%。说明从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来看,蛋白质品质最高的为沙葱,黄芪、胡枝子、麻黄、柠条次之,甘草和百里香的蛋白质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