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农村本地鸡的肝脏内检出次睾属吸虫。经对虫体染色制片,详细观察和测量描绘后,鉴定为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orientalis)本虫在我省鸡体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同时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日本全冠吸虫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各吸虫参考序列中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 3种吸虫囊蚴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52尾淡水鱼样品中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对东方次睾吸虫...  相似文献   

3.
对在5366只鸭胆囊中检获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进行的统计生态学分析表明:台湾次睾吸虫的总感染率、强度和密度均高于东方次睾吸虫(P<0.01)。台湾次睾吸虫是家鸭次睾吸虫中的优势种。两种吸虫的分布型经两种方法计算和拟合,符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两种次睾吸虫亲和性极小,而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分析表明在混合感染时,两种吸虫感染强度间的相互关系在多数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P<0.05)。感染强度与阳性家鸭频次亦成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在某次养鸡生产调查中,我们发现2个分别饲养98只和80只六月龄来航鸡的养鸡户,经常捕获江、河小生鱼喂鸡而暴发鸡东方次睾吸虫病,自然发病率29.8%,致死率24.7%。采用含东方次睾吸虫囊蚴的小生鱼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饲喂24天后,经扑杀剖检2只,虫体集中于胆中和肝脏内,分别有46条和38条不同发育阶段的东方次睾吸虫。用吡喹酮治疗,结果证明:按每千克体重150毫克吡喹酮治疗鸡东方次睾吸虫病,驱虫率100%,驱净率100%。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9月18日,笔者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1只病死的珍珠鸡的肝脏和胆囊内检出39条前部较尖,后端稍圆,长叶状的虫体。虫体经苏木素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鉴定为东方次睾吸虫,此例为珍珠鸡感染东方次睾吸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由“川沙县家鸭蠕虫的调查”(陈克强等,1989,上海畜牧兽医通讯,No.1)中可见,鸭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的感染率为19.35%,感染强度达1~19条.徐锡藩(1940,Chin.Med.J.Suppl,3:228~234)曾实验感染家鸭东方次睾吸虫,并对受损的肝脏、胆囊和胆管作了  相似文献   

7.
台湾次睾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了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taiwanensis)在第一中间宿主(赤豆螺)及第二中间宿主(鱼类)体内的发育过程。在水温17~23℃,赤豆螺(Bithyniafuchsianus)食入台湾次睾吸虫虫卵后经80d成熟尾蚴开始从螺体内逸出;尾蚴钻入鱼体内形成囊蚴并发育35d才具有感染力;鸭吞食成熟囊蚴后经16d虫体发育成熟。人工实验感染证实,鲤鱼、中华鱼旁鱼皮、青鱼将、子陵栉虾虎鱼、黄鳝、泥鳅及日本林蛙、美国青蛙与大蟾蜍中华亚种的蝌蚪亦可充当台湾次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省鸡体发现东方次睾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12月东北农学院兽医系学生教学实习中,剖检购自哈尔滨市郊区农村1只本地鸡的肝脏内检出吸虫12条,虫体经巴氏液固定,用乳酸甘油透明做压片观察,并以明矾卡红染色制作成整体装片标本,对虫体做详细的测量和描绘,最终鉴定为后睾科  相似文献   

9.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其寄生在人和犬、猫等动物的胆囊和胆管内造成肝胆的一系列疾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体感染是因为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鱼或虾所致。寄生在肝胆管内虫体运动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作用,致胆管上皮损伤,胆管阻塞,从而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可表现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和儿童发育障碍等,重者可发生肝硬化。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流行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被卫生部列为我国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ITS1基因的变异情况及多态性,本研究以采自宾县、大庆、海伦、双城、泰来、同江和长春7个地区的华支睾吸虫为研究对象,PCR扩增ITS1基因,并与GenBank登录的麝猫后睾吸虫、猫后睾属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广西株华支睾吸虫、沈阳株华支睾吸虫和韩国株华支睾吸虫的ITS1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华支睾吸虫样品ITS1基因大小均为661bp,同源性在99.4%~100%之间.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分支情况与地区距离呈正相关,广西株与其它地区华支睾吸虫所属分支相隔较远,韩国株与东北地区各株相隔较近,海伦株与泰来株,大庆株与沈阳株,长春株与同江株,双城株与宾县株分别位于同一分支.结果显示,ITS1片段除了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以鉴定华支睾吸虫科内属间遗传关系,还可以区分属下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台湾次睾吸虫成虫体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个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型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将12只健康雌性FVB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正常组与感染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经口灌饲45个华支睾吸虫囊蚴。于感染后25d用NaOH消化法检测粪便虫卵阳性率,感染后第112天收集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情况;收集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抗体。虫卵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25d检查到虫卵,肉眼观察小鼠肝小叶边缘有白色结节样病变,肝脏表面有白色透明水泡。感染组小鼠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见到虫体,炎症细胞浸润严重,纤维化明显并伴有点状坏死。肝细胞肿胀,肝窦狭窄,胆管扩张增生显著,胆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胞浆均质红染。Masson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尤其是虫体周围出现大面积纤维化。试验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病变严重,因此可利用该品系小鼠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为深入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将从犬猫肠道中分离的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用盐酸卡红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学特征;PCR扩增其ITS2基因序列并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同属异形科的多棘单睾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序列进行比对;应用Mega 6.05软件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种系发育树进行分析。盐酸卡红染色后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各形态学特征符合经典的分类学描述。PCR测序后获得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295和297 bp,G+C含量分别为49.5%(146/295)和54.2%(161/297)。提交至GenBank后获得登录号分别为钩棘单睾吸虫KJ137221~KJ137223,KP165437~KP165439;扇棘单睾吸虫KP165440。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种内差异性为0,4种异形吸虫种间差异为15.2%~28.9%。基于ITS2序列建立的种系发育树显示钩棘单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构成自展值为78%的拓扑分支。  相似文献   

14.
正1鸭次睾吸虫病鸭次睾吸虫是寄生于鸭肝脏胆管或胆囊内的一种寄生虫。主要危害一月龄以上的鸭,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很高。常因胆囊、胆管虫体堵塞,而发生死亡,是目前对鸭危害较大的吸虫病。寄生在鸭胆囊、胆管内的次睾吸虫有两种(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是东方次睾吸虫。  相似文献   

15.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或多种动物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目前,华支睾吸虫的分离鉴定主要集中在成虫或囊蚴,对虫卵的研究甚少.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建立了感染人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DNA的提取方法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片段PCR检测方法,同时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为从分子水平上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犬、猫、猪及其他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他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对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以及该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华支睾吸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是寄生在动物胆管和胆囊内的吸虫。本病是人兽共患病。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淡水虾。因虫体对胆管的机械性损伤和阻塞作用.虫体分泌物刺激作用下,引起胆管及周围组织炎症,导致肝萎缩,肝硬变,肝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发生肝癌和胰腺炎。由于虫体堵塞胆管和胆管炎症,可导致胆汁排出的障碍,引起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2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猪带绦虫的幼虫。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调查研究黑天鹅的死亡原因。试验结合发病情况调查,采用病理解剖、显微镜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方法进行确诊。结果显示,死亡黑天鹅胆囊内存在大量寄生虫虫卵,病理变化主要为肝脏变性坏死,肝胆管发炎、堵塞,胆囊肿大及气囊浑浊,肠黏膜脱落。病理组织石蜡切片显示,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肠道充血,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绒毛脱落。结合栖息环境水体检测、病理剖检与实验室检测等结果综合分析,初步诊断黑天鹅为东方次睾吸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文章为黑天鹅疾病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完善同水域内其他鸟禽的疾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1~2003年,某保护区珍禽驯养场饲养的丹顶鹤幼鹤患病,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并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为该丹顶鹤患有东方次睾吸虫病。同时,采取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病鹤经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20.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犬、猫、猪及其他野生动物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可使肝脏肿大并导致其他肝病变,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吸虫病.对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以及该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华支睾吸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